摘要:新疆巴音布魯克草原作為我國最大的高山高寒草原,由于多年來傳統畜牧業的過快發展,草原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草場荒漠化問題日益突出。本文在分析巴音布魯克草原的現實問題及生態退化原因的基礎上,提出將生態旅游業也作為主導產業的設想;進而論證在該地區發展草原生態旅游業的可行性。
關鍵詞:畜牧業 草原生態旅游 生態外部性 可持續發展
新疆巴音布魯克草原作為我國最大的高山草原,由于傳統的環境破壞性產業使得草原生態破壞日益嚴重,這不但影響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還對當地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所以,對該地區可持續發展研究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本人將從對巴音布魯克草原實行生態旅游的可行性進行研究和分析,以此來尋求一種更加適合當地經濟的發展模式。
一、巴音布魯克草原概況
(一)自然地理狀況
巴音布魯克草原是我國第一大亞寒高山高寒草甸草原。位于天山腹地南麓,坐落在塔里木盆地之上,地處庫爾勒市下屬和靜縣西北部,由大小尤魯都斯兩個高位山間盆地和山區丘陵草場組成。總面積23853平方公里,僅次于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是我國第二大草原。也是新疆南部最優良的牧場。
(二)社會經濟狀況
巴音布魯克區成立于1950年。由于擁有天然良種的牧草資源,自建國初期就將該地區定位為畜牧養殖基地。現轄4個鄉,3個國有牧場,1個扶貧開發農場,總人口14310人,其中牧民占到人口總數的70%以上。
改革開放以來,巴音布魯克草場推廣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了畜牧業由弱變強,由副業變主業的轉變。畜牧業支柱產業地位進一步鞏固,成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
但是,多年來,巴音布魯克草場沒有投資建設大的水利工程。據統計,1999年以前,國家每年撥給建設草原的資金平均每畝只有幾分錢,累計建設人工草地1.8萬畝、圍欄草地7.07萬畝,不到草場面積的0.3%,草原長期處于超負荷的“透支”狀態。已有的水利設施也十分簡陋,大多無法正常使用,絕大多數草場基本上是靠天補充水源維持生長,若遇到干旱少雨的年份,牧草不僅長勢較差,而且大量干枯死亡,遇有風沙,草原濕地大量消失。牧民定居問題雖然已經得到基本解決,但90%以上不配套,缺少飼草料基地、圍欄草場,“夏壯、秋肥、冬瘦、春乏”現象仍然存在。
二、巴音布魯克草原生態退化問題及原因
(一)草原生態退化現狀
巴音布魯克草原由大、小尤爾都斯兩大部分組成,西邊大尤爾都斯以冬春場為主,牧草長勢較好,東側小尤爾都斯以夏秋草場為主,牧草長勢受氣候影響較大。多年來,放牧數量急劇上升,大大超過了草場的承載能力,牲畜的高強度反復啃食,造成草場的逆向演替。加上春夏季水熱不同步,時空分布不均,時有干旱發生,更增加了草場的負荷,由此造成草原普遍退化。
(二)草原生態退化原因分析
1.政府決策不當
我國在很長的時間里,從政府到基層,一直認為草原的功能,就是畜牧業的基地和承載者。巴音布魯克區政府也延續和繼承了這一思想,認為巴音布魯克草原的主業就是畜牧業。片面地強調草原的經濟發展功能,而忽視草原的生態保護功能,認為草原就是畜牧業飼草基地,牲畜養得越多越好,致使草原的發展出現不可持續性,導致了草原生態的退化。
2.傳統大眾型旅游對草原的破壞性
畜牧業作為致使草原生態退化的主要因素的同時,該地政府盲目發展傳統大眾旅游也是造成草原生態退化的一個原因。
傳統大眾型旅游的開發商是以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為經營理念的,在這種情況下旅游開發商會為了實現個人利益而忽視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盲目吸引游客,開發不利于草原生態的旅游項目等,這一切都加劇了草原的生態退化。
3.“公地悲劇”引發草原退化
巴音布魯克草原出現這樣嚴重的草場退化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該地區沒有建立一個明確的土地產權機制。
一方面,草場屬于公有產權,零成本使用,而且排斥他人使用的成本很高。在產權劃分不明晰的情況下,牧民很可能會為了追求個人經濟利益,盲目擴大畜種頭數而不顧草原的承載能力,因此這本身就極易造成牧民的過度放牧。再加之政府又將畜牧業定位為巴音布魯克草原的主導產業給予大量優惠政策鼓勵發展,牧民的生活幾乎全部來自于畜牧業的創收。這兩者都加劇了牧民對公共性草場的掠奪性放牧,最終導致“公地悲劇”出現。
另一方面,旅游開發商對消費者需求的需求類似于牧民對草地的需求。消費者需求也沒有排他性使用的所有權,旅游開發商對消費者需求的零成本使用必然會產生產業發展中的過度進入。另外,巴音布魯克草原上的旅游產業在進入者進入之前是無人所有的,誰先進入,誰先占有,市場份額對旅游開發商是一種稀缺資源,這種市場份額也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這樣就會出現各旅游開發商為了爭奪市場份額紛紛搶先進入市場的現象。
三、巴音布魯克草原發展生態旅游的可行性
(一)草原生態旅游
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生態旅游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并且在生態旅游的全過程中,必須使旅游者受到生動具體的生態教育。
巴音布魯克草原的生態退化正是把牧業經濟系統凌駕于草原生態系統之上的必然后果,所以我們一定要乘現在問題還不至于無法補救之前轉變思想,由環境破壞型產業逐步過渡到環境友好型產業。對于生態環境脆弱的巴音布魯克草原而言發展生態旅游具有不同于常規旅游的種種優勢,因此我們應該抓住這種優勢發展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業,在拉動地區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二)巴音布魯克草原發展生態旅游的優勢
1.草原旅游景觀質量較高
該區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且具有壟斷性和不可替代性。主要景點有:天鵝湖、九曲十八彎、鞏乃斯森林公園、阿爾先溫泉、班禪溝等。
近期可開發利用的景區(點)有奎克烏蘇大峽谷,氣勢恢弘的浩特薩拉大瀑布、幽谷絕境“一線天”等,這些旅游資源的開發都將成為當地生態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
2.具有特色的社會文化風情
蒙古族占該地居民人口總數的95%,作為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不斷與居住地區的自然環境相適應,創造發展了與農業文化、工業文化并列的牧業文化,即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動態性文化,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崇尚力量,在服飾、飲食、居住、交通等方面均有獨特之處。至今保留完整、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服飾、奶茶、奶食特色餐飲、蒙古長調歌曲以及傳統民族賽事——那達慕等蒙古族民俗風情文化旅游資源。我們可以將這種文化資源與草原自然生態資源合理的組合開發,打造集草原生態觀光、大型賽事——賽馬節等為一體的巴音布魯克草原生態旅游。使得游客在享受自然的草原休閑度假游的同時感受蒙元文化,形成集中的、有沖擊力和影響力的“原生態草原,蒙古族文化”草原旅游品牌形象。
3.擁有可開發的低成本高利潤旅游商品
巴音布魯克區是雪蓮和紫草的產地。此外,在朱勒圖斯盆地、鞏乃斯阿爾先溝等地。盛產黨參、羌活、貝母、獨活等各類野生名貴藥材300余。
4.具有收入優勢
如圖中所示,橫軸表示旅游者人數,縱軸表示價格。D1 和 D2 分別表示旅游旺季和淡季的需求曲線,B 和 B1 分別表示旅游環境在不產生明顯退化時所能承受的最大的生態旅游者和傳統自然旅游者人數。從圖3中可以看出, 生態旅游的平均收益 (P1NBO +P2MBO)/2 大于控制人數后的傳統自然旅游的平均收益(P3N1B1O+P4M1B1O)/2。因此,在開發旅游資源的同時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不但完全不會影響旅游收入,反而會增加收入。
雖然畜牧業在發展過程中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諸多的問題,但是巴音布魯克草原的自然條件又決定了它發展畜牧業的必然性,同時該地區牧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畜牧業,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畜牧業作為支柱產業的地位是不會動搖的。所以在肯定了畜牧業的產業地位的同時,我們也可以有側重地發展輔助產業來協調產業結構。從上述的分析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巴音布魯克草原發展生態旅游的優勢,所以我個人提倡發展畜牧旅游復合模式以促進當地經濟的同時也緩解草原的退化問題。
參考文獻:
[1] 呂君,吳必虎.中國草原旅游研究的進展與展望,[期刊論文],地理科學進展, 2010(4)
[2]包慶德,龐羽.游牧生態經濟與草原生態旅游,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