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現代傳播發展迅速,影響巨大。當今社會,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這兩者之間的結合越來越多,關系也越來越緊密。本文試從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的關系、傳統文化在現代傳播中體現的運用與體現,這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傳統文化 現代傳播 運用 體現
1.緒論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積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遺產,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的精神體現。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
而現代傳播主要是通過報紙、雜志、書籍、廣播、電影、電視、網絡、手機等大眾媒介向社會大多數成員傳送消息、知識以及反饋的過程。在現代傳播中的主體是信息和內容,這也是傳播的目的;而信息和內容通過不同的傳播媒介載體,以不同的形式讓更多的受眾獲取并產生一定的影響和作用。
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傳播中運用與體現;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我們的身邊隨時隨地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留下的影子。
2.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的關系
2.1傳統文化借助現代傳播,得到進一步的繼承和發揚
早些年,隨著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的熱播,“易中天熱”、“劉心武熱”、“于丹熱”風起云涌,傳統文化借助電視等現代傳播媒介,迅速簡易化、普及化和大眾化,得到了進一步的繼承和發揚。
易中天、劉心武、于丹的成功之處在于借助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現代主流媒體解讀經典歷史、文本,既迎合了國學熱的文化潮流,更滿足了公眾在社會急劇轉型期大眾閱讀期待心理,即尋求通過權威經典來找尋解脫精神壓力乃至迷茫的良方與答案。
一位學界人士指出,隨著更多的關于傳統文化經典的文化產品通過各種現代傳播方式投入市場,對傳統文化經典的解讀會形成一個買方市場,經歷了這樣或那樣的文化沖撞,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貨比三家”,他們也許不僅僅是讀了一本《于丹<論語>心得》而已。這些人可能無心去翻閱朱熹的《論語集注》,但會去看看楊伯峻的《論語譯注》、劉寶楠的《論語正義》或李澤厚的《論語今讀》,也可能去讀讀南懷瑾著的通俗易懂的《論語別裁》。經過歲月的篩選而沉淀下來的傳統文化產品,終究有其魅力所在,而現代傳播給了傳統文化這樣的“機會” 。
2.2現代傳播融入傳統文化,信息得以深化,富有內涵
傳播業是一個文化產業,文化是傳播業發展的基礎。只有基于一個民族文化上的現代傳播才是健康的。不管是國內的傳播公司還是國外大型傳播公司,都是不可能游離于文化之外[2]。傳媒做傳播策劃時必須了解民族的消費心理,消費結構,做出來的效果才會有針對性、預見性。
美國人注重自我精神體驗,追求精神自由,無拘無束,哈皮士、搖滾就是基于這種民族心理所產生的文化。中國人相比于美國人來講更保守,思維跳躍相對差一點。即使像有些大型的國際化公司在中國設置分機構,它只是把經營模式、傳播理念、操作手法移植中國,而在具體的策劃、創意時還是中國人,他們才是主體,他們深諳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萃,知道該怎么切入,哪些地方是禁區,能把握好盡寸。
隨著傳播資源不斷挖掘,傳播創意似乎走入了死胡同。不少傳播公司從民族傳統文化尋找突破口,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的確是一個富有且取之不盡的寶藏。一些西方大牌公司為了將國際化與本土化接軌,試圖以傳統文化、生活習慣為切入口打入中國市場,并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可口可樂的廣告與中國春節的年味結合一塊,大紅的喜慶味和熱鬧的場面,配之以中國節、鞭炮等中國傳統的東西,一下子與中國人拉上了距離,結果可口可樂銷量激增。
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信息傳播中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出現;這正是現代傳播的一大特點:融合了傳統文化的傳播,這樣富有中國特色,而傳播的信息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更具內涵。
3.傳統文化在現代傳播中的運用與體現
3.1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特色要素廣泛應用于現代政治,產生深遠的政治效益。
21世紀初在上海舉行的APEC會議,中國國家領導人穿唐裝出席,曾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熱議。國家領導人以穿唐裝來體現這次會議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提供了展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機會,使唐裝自然成了體現中華民族性的一種文化符號。此后,唐裝開始流行,可以說滿足了人們對這種文化心理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民族自信心的增強。
在外交上,我國曾經將型取中國傳統如意、象征“凝聚、綻放、繁榮”的德化瓷《國花集瑞》和鈞瓷“豐”尊(“豐”尊以中國古老禮器青銅尊為基本造型設計制作)作為國禮贈送東盟國家領導人;又如黨和國家領導人經常向來訪的外國元首贈送國禮五糧液(中國白酒五糧液是世界上優質的蒸餾白酒之一,五糧液酒廠連續使用六百多年的明代老窖池和獨特酒廠小生態,很具有中國傳統特色),在國宴上黨和國家領導人也經常會用五糧液宴請來訪的外國元首。
馬克思曾說,越是民族的東西越具有世界性。諸如唐裝、瓷器、五糧液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特色要素,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現代政治傳播中,一方面展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特色,另一方面也讓世界通過這些中國特有的文化要素中,了解中國,接受中國,帶來深遠的政治意義。
3.2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為中國發展創意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
什么是創意產業?創意產業、創意經濟或譯成“創造性產業”,是一種在全球化的消費社會的背景中發展起來的,推崇創新、個人創造力、強調文化藝術對經濟的支持與推動的新興的理念、思潮和經濟實踐。[3]。
以廣告業為例,蓬勃發展的中國廣告業有著深厚的本土文化淵源,中國傳統文化為其提供了成長的沃土,現代廣告的語言組合、精神品格、價值取向,都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廣告是“說服的藝術”,是以營銷為最終目的的大眾傳播方式。因此,廣告在傳播商業信息的同時,也營造了能夠感染受眾的文化氛圍,努力尋找與民族文化傳統相契合的傳播方式來打動受眾的心靈[4]。如在廣告時機的選擇上,常利用中國的傳統節假日掀起廣告高峰。腦白金的“今年過年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利用了中國人逢年過節送禮的這一傳統;在廣告策劃與營銷中,廣告人研究《易經》、《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傳統經典著作,將中國文化的儒、釋、道教義演繹成營銷之道。廣告商還會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大肆渲染消費文化的意識形態……眾多的廣告制作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凸現民族特色,積極探尋中國現代廣告未來的健康發展之路。
正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內涵,給新興的創意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不斷注入創意元素,使創意產業更具有活力和魅力,從很大程度上有利地促進了創意產業的發展,從而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
3.3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大眾媒介,應用于現代教育事業,倡導良好的社會風尚和倫理道德,產生廣泛的社會效益。
自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百家講壇》欄目推出易中天、劉心武、閻崇年等學者迅速在國內走紅之后,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因講述《論語》和《莊子》心得,又掀起了一次“于丹熱潮”。于丹用通俗淺顯的語言,把現代生活與古代經典思想結合起來,通過自己的理解闡述給大眾,從而使傳統經典大眾化、通俗化,這是于丹等電視學者受到大眾歡迎的關鍵。從實質上講,于丹現象、易中天現象的出現是當代中國傳統文化大眾化發展趨勢的必然結果,《百家講壇》的做法正是大眾傳媒利用現代手段使中國傳統文化走向大眾化的一次嘗試。而就這樣的嘗試,無疑是成功的。“學者使電視深刻,電視使學者有為”。在捧紅了易中天、于丹等學者明星的背后,是社會大眾、普通百姓對傳統文化熱度的持續升溫,形成了這些年來少見的“國學熱”。
這些受人“追捧”的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核心內容也恰恰適合了現代人某些方面的精神需求。經濟的長足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物質的豐裕,同時也帶來了人們的極大精神壓力和心理失衡,部分社會成員中普遍存在著困惑、焦慮和無所適從感。這就需要社會以人文關懷和人文精神進行調節、梳理、整合和提升。而傳統文化中對于人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說明,它所要求的社會和諧、個人注重內省等內容,符合現代人的心理需求,能夠給生活中遇到實際問題的人以啟發和心靈的撫慰[5]。同時,它所倡導的良好的社會風尚和基本的倫理道德,對每個受眾會產生一定的積極意義,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4.結語
現代傳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大,這并不僅僅是指“古為今用”、“以史為鑒”,將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華成分運用到現代傳播中,從而對現代傳播的內容進一步豐富和深化,對傳統文化有更好的繼承和發揚,而且也通過現代傳播從現實生活的源頭活水去汲取豐富的資源,從而賦予傳統文化探索以更生動鮮活的激情和生命力,提高傳統文化的自身品格。
此外,中國傳統文化有十分深厚的底蘊,在現代傳播的環境下,得以更好地發揚光大。它孜孜以求的“極乎高遠而低于平實”的境界,從根本上為傳統文化與大眾傳媒對接提供了某種天然的保障。通過大眾傳媒,力求把新的提問方式(也可以說是新的傳統文化視域)和傳統的文本解讀技術更好地、更緊密地結合,使傳統文化散發出更加濃厚的內涵。
參考文獻:
[1]柳霞.“于丹式解讀”傳播文化經典引起學界關注[N].《光明日報》,2007年3月19日
[2]袁斌林.小議中國傳統文化與廣告傳播.中國廣告人網站,2005年4月14日
[3]佚名.什么是創意產業.中國藝術設計聯盟網,2006年1月20日
[4]飄零的風.廣告傳播與傳統文化.博客中國,2005年6月15日
[5]左雪梅.關于《百家講壇》和“于丹現象”的理性思考[J].現代視聽,200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