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線電視網絡面越來越大,受眾可選擇的電視頻道不斷增加,經濟實力、技術設備又遠遠無法與中央臺和省、市臺相比的情況下,縣級電視臺如何吸引觀眾,增加生命力,筆者認為,辦好、辦活新聞節目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一、要少報道或創新會議報道
在我們目前的電視新聞節目中,常常是會議報道充斥熒屏,尤其是縣級電視臺,不僅存在著大會小會一律報道的現象,而且會議報道形式呆板,基本上是解說加畫面式的“兩張皮”。解說往往又寫得空話套話連篇,這就需要我們對會議報道進行認真研究,改革創新。當然有些重大或重要會議新聞必須報道,而且在報道時應安排在頭條或第二條的重要位置,如縣里的黨代會、人代會和政協會議必須按會議報道要求認真報道。但對于一些工作會議或部門會議,我們則可以調換角度,不以會議的形式來進行報道。如記者在去年采訪全縣春耕生產動員會時,就避開了會議報道形式。記者抓住會議的主要內容,以“今春墑情好,春耕宜趕早”為主題,進行了報道。在畫面處理上,記者深入農村拍攝了大量農民搶墑打垅耕作和縣領導在田間地頭與農民交談的場面。會議場面只加入了會標的畫面,由于畫面豐富、報道形式新穎,不僅增加了新聞的感染力,同時也宣傳貫徹了會議精神。有些會議,雖不宜調換角度,但可在會議報道中插入一些會場外與會議內容相關的畫面,如報道森林防火會議,可插入一些護林員巡山及張貼防火標語的畫面,這樣新聞盡管仍是會議報道形式,但由于畫面的豐富,貼近生活,可以減輕或消除人們對會議報道的厭煩感,使新聞更具吸引力可視性。
二、鏡頭要多對準普通群眾
電視節目的觀眾大多數是平民百姓,普通群眾,然而我們的電視尤其是縣級臺的電視都有大量篇幅是報道領導人活動的。省、市領導下來檢查、視察要報道,縣領導到各鄉鎮各部門的活動要報道。當然,主要領導發表重要講話或參與重大活動,做出的重要指示,要作為新聞報道的一個中心重點報道。但有時領導參加的只是一般性活動,沒有什么新聞價值,那就沒有報道的必要了。作為一名新聞記者,應把鏡頭更多地對準現實生活,對準生活中的平民百姓。為做到這一點,我們的做法是,在電視新聞節目中,開設板塊欄目,報道一些貼近生活,與群眾息息相關的內容。如去年我臺在電視新聞節目中先后開設了“巾幗英姿”、“鹿鄉驕子”、“創業先鋒“等欄目,報道了一些婦女建功立業和恪守誠信、艱苦創業的普通群眾,由于這些欄目報道的都是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事、身邊的人,拉近了電視屏幕與百姓的距離,更增加了電視新聞節目的收視率。
三、要不斷創新電視新聞報道形式
多年來,電視新聞形成了一種解說加畫面的報道模式,觀眾只是被動的接受者,那么,如何讓觀眾耳目一新,增加觀眾的參與意識呢?采用現場報道無疑是目前的理想方式。報道中,通過記者或主持人的提問,現場評說,做到聲畫同步,向觀眾提供全方位的信息。采用這種方式進行報道,能夠將新聞事件的面貌、過程和情景聲像并茂、無遮無掩、真真切切地展現在屏幕上,這樣就很容易和觀眾產生相互交流,使觀眾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心理上的參與感,給人以真實感,只有“真”才能與觀眾心靈溝通。
四、關注社會熱點,增加社會新聞報道量
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些問題或突發事件,會在社會上傳得沸沸揚揚,甚至以訛傳訛,造成群情動蕩。這就需要我們媒體及時把事情的真相告訴群眾,在這方面,我們東豐電視臺的記者在積極介入采訪的同時,充分發揮基層記者站的作用,把群眾關注的熱點、疑點問題及時報道出去。如去年我臺公安記者站就送稿近百條,將破獲的在社會上影響較大的殺人、搶劫、盜竊等各類刑事案件及時公開報道,不僅震懾了犯罪,平息了很多以訛傳訛的言論,穩定了社會,也更豐富的電視新聞節目內容,增加了新聞的可視性。
五、積極發揮輿論監督職能
電視新聞具有不可低估的社會監督職能,在堅持正面報道的同時,應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對那些有較大影響,有較強警示作用的批評性內容的新聞加以報道,我臺開辦的“新聞視點”欄目,就是以報道批評性新聞為主的輿論監督性欄目,通過對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進行報道分析,引導人們去觀察、思考,從而達到抨擊丑惡現象,弘揚社會美德的作用,這個欄目在2009年東豐縣“棚戶區改造”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實踐證明,很多批評性報道,只要選材得當,事實清楚,觀點明晰,不僅不會產生不良影響,反而會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影響力,提升電視臺在受眾心目中的位置。
任何一檔優秀電視節目的誕生都離不開一個團隊的精心策劃與制作,任何一檔電視節目想要受到觀眾的歡迎都必須始終堅持優良傳統與積極探索創新相結合的運作模式。這就要求我們新聞從業人員,要樹立大新聞的觀念,立足地方,放眼全國,放眼世界,站在全局的高度,從地方的角度出發來采寫、選擇、編輯新聞。這樣的新聞才大氣,才有個性,也才有可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