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高職教育,其教學工作的理念應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變化規律而不斷調整。高職教育是造就大量新型勞動者的有效途徑,高職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直接影響到為社會提供的所需人才,是否能被社會所接納、認可這一關系到勞動者素質的問題。本文就辦學定位、專業設置、教學工作質量觀、教學質量的保證等問題提出一些淺顯看法。
關鍵詞:高職 教學教學 理念 思想
一、切合實際、準確定位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點是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這不僅需要一大批技術創新人才,也需要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從勞動力市場來看,能適應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非常短缺。培養大量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形勢和任務,給高職院校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是企業增加利潤空間的有效方式,這種方式的運用,促使企業的生產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企業生產專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必然會帶來企業對勞動者的技能要求也呈現出專業化的趨勢。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應以就業為導向,按就業地區、就業行業、就業崗位確定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目標;按勞動力市場需求及學校資源確定辦學規模。具體來說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辦學定位。
㈠人才培養模式及培養目標。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屬于“能力為本、立足就業”的教育。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培養面向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面對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和經濟發展的挑戰,高職院校的辦學目的應是盡可能地提高受教育者適應社會發展與技術變革的能力,為個人職業生涯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一個堅實的平臺。為此,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應突出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以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為主線。在培養目標上,應定位在就業有優勢,創業有能力,繼續教育有基礎,發展有空間的位置上。對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培養要體現在實用性、技能性、職業性。
㈡教學實施。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某種生產、服務技能的培訓教育。高職院校應以崗位群的需要為依據制定教學計劃;依據崗位描述、職業知識和能力的提升而組織理論和實踐教學;著眼于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選擇、補充、更新教學內容和構建課程結構,形成的課程體系應體現職業能力的要求。所用教材應具有高職特色,體現專業特點。教學環境除必須的課堂、實驗室外,還應有設備齊全的不同專業的實訓場地,實訓場地應模擬成生產現場。為了有效、直觀地開展教學,依托企業辦學或校企聯合辦學是最為理想的辦學形式。在這樣的辦學形式下,企業可為學校提供技術咨詢、兼職教師及實習場所,學校可為企業培養所需人才,使學生畢業和就業實現無縫對接,還可為企業提供崗位培訓及繼續教育服務。
㈢辦學層次。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所提供的就業崗位中,傳統意義上以學術型和工程技術應用人才為代表的尖端創新人才與設計規劃人才的需求相對來說是少量的,面對我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處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鏈末端的高等職業教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應根據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對人才層次結構需求變化的需要,理智地確立在專科層次上,走實用型的路子,培養應用型人才。
二、設置特色專業、職業教學體系
從評價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教學質量上說,沒有專業特色就沒有質量。因為,沒有專業特色就不會受到社會的歡迎和接受。特色是高職院校生存的根本,品牌是高職院校發展的保證。在勞動力市場競爭日趨激勵、就業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樹立特色化、品牌化辦學意識。以特色求生存,以品牌求發展。
㈠以社會需求為方向,精心建設長線專業、不斷開發短線專業。高職院校的特色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方面。人才培養是否有特色,主要體現在專業設置上。在實踐中,應結合本地區的經濟發展需要和本學校的辦學資源,精心建設、培育長線專業,細心開發短線專業,保持一定規模,爭取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和品牌。
㈡以能力培養為中心,建立適合學生就業的教學體系。科學、合理的教學體系是實現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目標的根本保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就業教育,畢業生要具有較強的就業競爭力,就必須要有實踐能力強的特點。要突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這一特色,在教學體系上就必須消除“學科中心”,強調“能力中心”,以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為主線,科學設計教學體系和培養方案;以“會用”為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專業知識面宜寬不宜窄,便于學生就業具有適應性;必要的基礎知識要深,最新發展的科技知識要廣,動手操作的能力要強。
三、以就業為導向
高職教育的質量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要考慮多樣性,不能用學術取向與標準來規范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質量,必須轉到“知識+能力+素質”的評價上來。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質量觀是以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學術水平的高低來評價。而同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質量觀應是以學生的動手能力及效率、創新能力及技巧來定位。
㈠以學生掌握的職業技能為第一要素。實踐教學工作在完成培養目標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課程設置上應以實踐教學內容作為基礎來設計其他教學課程和相關教學環節。實踐教學主要包含實驗、實訓、實習三個環節。實驗,主要是驗證規律及熟悉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模型。實訓是對實際問題的課程化處理,實訓的設備應領先或至少相同于實際使用的水平。實習是實踐環節的最高層次,實習必須在生產現場進行,在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師傅的有效指導下,去獲得生產(工作)經驗,特別是那些不能用語言傳達的體驗性經驗。通過實習,可以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得到綜合的、全面的訓練。
㈡以學生具有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根本來評價。創新人才是決定國家競爭力的關鍵。素質教育最核心的內容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不僅作為一種智力特征,更作為一種性格素質、綜合素質,會使學生獲得主動改變自己和環境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應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動手能力的訓練,使學生學會在實踐中應用理論知識,學會總結并尋求規律性的技能,創造出技巧和絕活。
㈢以畢業生就業率的高低作為唯一衡量標準。在大學生就業逐步走向市場化的條件下,就業率的高低既取決于大學生自身價值觀的導向,又取決于社會對學校教學質量的認同程度,而后者更具有主動性。因此,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應確立人才培養的市場化觀念和人才培養的競爭性觀念,使學生通過在校學習,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就業、創業的競爭力。畢業生受到社會認同和用人單位歡迎,應該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教學工作追求的目標。高職院校應結合自己的實際傳統、優勢、特色,制定能被社會認同的高質量技能人才的質量標準,形成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質量標準體系。
四、改革課程體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問題
㈠改革課程體系的重點是突出課程體系的實用性。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培養高等職業技術應用型人才。與高等教育相比,高職教育課程更多地承擔著傳授職業技能和職業經驗的任務。課程體系的實用性就是高職教育這一特征的必然要求。只有突出了應用性,才能體現其職業性。一方面,要強調課程內容的應用性,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科體系為中心,這就要求高職課程內容要打破學科界限,使內容組織服從于所要解決的職業領域問題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強調課程模式的實踐性,要求在高職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增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比重,使學習者有充分的機會將專業知識與職業實踐結合起來,增強其職業適應性。
㈡以提高就業率為標準進行課程設置。課程設置取決于專業培養目標和專業教學計劃,是為專業人才的培養直接服務的。由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的是生產、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強調知識、技能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因此,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不應刻意追求課程設置的系統性,應強調課程之間的有機銜接,使傳授的知識是綜合性的,并能發揮出最大效能。為社會發展服務和為人的發展服務的完整實現,是辦好高職教育的出發點與歸宿,當然也是課程設置的落腳點。從高職教育是就業教育的理念出發,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在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基礎上應更多地考慮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在理論課程的安排上,應以學生能學懂、夠用為度;在實踐課程的安排上,應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專業技能學習和訓練的條件,使學生在完成學業時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
五、改進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
㈠教學方法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高職院校的學生對學習目的普遍有較清晰的認識,知道通過在校學習應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以便于畢業時能順利就業。教與學是一對對立統一體,如果教師的教是外因,學生的學則是內因。學生的素質,學習的態度,學習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質量好壞。為此應采取正確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引導,通過各種途徑有針對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找到恰當的學習方法。在專業課的教學上,采用案例教學方式,通過案例分析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技能訓練上,以職業資格證書考核的內容為準繩,以模擬的生產現場為教學環境,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自覺性。
㈡開展分層次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高職院校的生源基本來自高中、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其特點是入學的文化知識素質參差不齊,高中畢業生生源的職業技能基礎幾乎是空白。為此,可以通過科學的設計與安排,把其他可以利用的時間利用起來,以生活化的形式把一些內容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向學生傳播與滲透,使之積極參與,這不僅可緩解教學緊張的矛盾,還可以達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教育效果。
㈢建立完善的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教學方法體系。教學工作的目的不僅是使學生掌握專業培養目標規定的知識,而且重要的是通過學習過程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培養出學生自學習慣和廣泛涉獵知識、信息的能力。在教學上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大力提倡啟發式、交流式、討論式、案例式、自學指導式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課程教材的編寫,要力求改變過分強調學科體系和學術性的弊端,使編寫的教材讓學生能看懂、能研習。不僅如此,課程教材要重視學習和研究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學習后,不只是得到必須的科學知識,而且要獲得寶貴的學習研究方法。這樣做,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尊重學生認識主體的地位,發揮他們作為認識主體的能動作用。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學生平時不注意知識的積累,到期末死記硬背復習內容,導致學習不扎實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從期初到期末始終處在緊張的學習狀態之中,不斷養成自學習慣。
參考文獻:
[1]李克東,謝幼如.網絡環境的專題教學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檀傳寶.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簡介:
王蕾,女,燕山大學藝術學院學士,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助教。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