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透視、分析特定社會中犯罪與文化關系的一面鏡子,某些純商業目的的犯罪片所傳播的暴力、色情等各種不良文化對未成年人群體造成了較大危害,這類影片造成了未成年人與上述不良文化的差異交往,構成了刺激、誘導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最佳教材”和酵母。防范這種不良文化影響需要對“犯罪片”的制作、傳播進行綜合治理,對未成年人的成長發育和生活方式進行科學教育引導。
關鍵詞:犯罪片 未成年人犯罪 差異交往 綜合治理
所謂“犯罪片”,是指有關反映或涉及犯罪問題的電影作品。按照電影評論的通行標準,這類影片簡稱為“犯罪片”。當代,電影對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推動,電影構筑了一個社會的思想、情緒、意見、分歧、爭議以及商業目的等理念與觀點表達的平臺,電影通過反映現實生活和社會意識成為一個活躍的文化因素。作為一種電影藝術,犯罪片對于犯罪問題的表達方式較為獨特。犯罪片一般以人物和犯罪事件為線索,通過大銀幕形象而生動地反映出犯罪的過程和人物的命運,并借助于暴力和血腥等元素深深地刺激了廣大觀眾的感官神經,所以與其他文化因素相比,犯罪片更易對觀眾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各種影響。同時,由于電影觀眾的廣泛性,犯罪片所表達的思想更易得到普遍的傳播。
可以說,犯罪片是透視、分析特定社會中犯罪與文化關系的一面鏡子,也是專屬于犯罪文化學研究的獨特研究符號。當代,有些“犯罪片”在取得票房上的巨大成功同時,也傳播了某些暴力、殺戮、色情等不良文化,對未成年人群體造成了負面影響;“基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犯罪片在客觀上誘發和刺激了某些未成年人實施犯罪等社會越軌行為。為此,可在如下三個層面逐層解讀“犯罪片”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及預防:
一、影響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片”范圍界定
研究“犯罪片”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首先要合理界定出對未成年人犯罪影響較為密切的“犯罪片”的范圍。實際上,并非所有“犯罪片”均能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發生形成密切影響。“犯罪片”基本上可以分為純商業目的的犯罪片、商業元素和某種價值觀念有機結合的犯罪片、嚴肅題材的犯罪片三類。只有純商業目的的犯罪片對未成年人犯罪影響最為密切。商業元素和某種價值觀念有機結合的犯罪片主要是為了敘述一段事實和特定犯罪事件,或是闡釋一種犯罪亞文化、再現犯罪組織的成長史,或是揭示特定類型犯罪的社會背景和復雜原因。如電影《戰爭之王》通過講述一名國際軍火貿易商的發家史,揭示非法軍火貿易的狀況、危害及社會原因。《七宗罪》通過一系列懸疑驚悚的犯罪案件,從而引發對人性的反思和對社會的警世。而嚴肅題材的犯罪片以研討影響、制約某些問題人群和犯罪事件的社會、心理及人性原因為內容,揭示、暴露、分析犯罪等社會問題,從而提醒社會和個人進行必要的反思。這類影片往往屬于倫理片和文藝片的范疇,如影片《盲井》、《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因此,后兩種類型的“犯罪片”或是受眾主要局限于成年人,或是受眾極為有限且大多局限于知識分子群體內傳播,它們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發生影響大致可忽略不計。
于是,研究的重點就集中于純商業目的的犯罪片,如香港電影《古惑仔》系列。此類犯罪片對現實犯罪原型的選取存在一定的偏好,對犯罪的刻畫頗具商業片的片面和藝術的夸張,因此,這類影片對現實犯罪的詮釋存在相當的失真,但由于擁有廣闊的市場進而對廣大觀眾和社會生活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并改變和影響了人們(尤其是未成年人群體)對犯罪某些基本的看法和態度。
二、“犯罪片”與未成年人的差異交往
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犯罪學家薩瑟蘭所提出的“差異交往”是指在犯罪或違法群體中學會越軌和犯罪行為與價值觀的過程。差異交往構成了潛在犯罪者通過接觸、感受、體驗犯罪亞文化,進而認同犯罪亞文化,并內化為特定犯罪亞文化的文化載體。
實際上,很多未成年人犯罪就是特定未成年人群體與純商業目的的犯罪片進行“差異交往”的產物;特定未成年人借助“犯罪片”這一媒介,吸收和接受了大量的暴力、色情等各種不良信息。基于商業化的發展路徑,此類犯罪片偏好于對具有商業賣點的犯罪題材進行表達,而這種表達不僅有商業上的片面性,還具有藝術上的夸張性。影片中所反映的犯罪與現實生活中的犯罪基本上存在較大的差別,特別是這類影片為了賣座往往從犯罪人的立場予以描述,并極力刻畫犯罪人高超的犯罪技能、縝密的犯罪計劃以及超強的規避法律能力,進而模糊罪與非罪、善與惡的界線,使觀眾對犯罪人產生同情、向往甚至崇拜,對犯罪行為產生非罪化的文化認同。實際上,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的犯罪片往往都是遵循這種套路制作,如美國影片《偷天陷阱》、《十二羅漢》,香港影片《古惑仔》系列等。故此,這類犯罪片對現實犯罪的詮釋存在相當的失真。盡管如此,這類犯罪片還是具有廣闊的市場和發展前景,廣大觀眾也愿意通過它進行娛樂。這樣在此類影片的反復刺激與熏陶之下,純商業目的的犯罪片對一般民眾尤其是未成年人產生了一定的誤導,并通過對暴力、欲望等因素的宣揚在思想上產生了相當的偏差。考慮到未成年人的認知水平,歐美犯罪片一般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于是類似于《古惑仔》等影片對青少年產生了較大的危害。
未成年人群體一般表現出人生觀世界觀尚未發育成熟、社會經歷單純、思想幼稚和偏激、法律意識淡薄等特征。“犯罪片”實際上起到了未成年人認識和了解社會生活的“教材”和“鏡子”的作用。而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具有鮮明的模仿性特征,由此暴力、殺戮、色情等不良信息借助“犯罪片”潛移默化地傳遞和滲透進未成年人的心靈。“根據心理學的觀點,這種強烈的暴力等信息刺激的短期影響會增強青少年攻擊性的喚醒水平,激起攻擊性反應。”
根據美國學者薩瑟蘭的差異交往理論,犯罪往往是特定行為人與不良群體、不良社會現象差異交往的產物,犯罪是行為人在社會生活中習得的。某些未成年人犯罪也可視為特定未成年人在生活方式中與“犯罪片”進行差異交往的產物,特定未成年人借助“犯罪片”這一媒介,逐漸吸收、接受和習得了暴力、色情等各種不良信息。于是,特定未成年人的不良人格和危險性格逐漸形成和膨脹。在“犯罪片”的不良影響下,某些未成年人逐漸認同、學會越軌行為和犯罪行為。如《古惑仔》系列電影不僅詳細描述了暴力、色情、血腥等商業賣點,而且還宣揚諸如江湖義氣、地下經濟、地下社團規則等屬于有組織犯罪的犯罪亞文化。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在愉快地認同江湖義氣等犯罪亞文化的同時,也逐漸形成了蔑視法律和他人合法權益的人生觀和危險人格。故此,這種犯罪亞文化的危害極大,使很多未成年人對影片中的各種江湖人物產生強烈的認同和崇拜心理,并在現實生活中模仿其行為和舉止,實施各種嚴重越軌行為和犯罪。
這類犯罪片導致未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出現失衡和矛盾,并在潛移默化中促成了未成年人反社會意識的積累。因此,這類影片構成了刺激、誘導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最佳教材”和酵母。
三、“犯罪片”對未成年人不良影響的防范對策
防范“犯罪片”對未成年人的不良影響關鍵在于國家和社會的綜合治理。“犯罪片”對未成年人的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和無孔不入的,故防范這種不良影響需要對“犯罪片”的制作、傳播進行綜合治理,對未成年人的成長發育和生活方式進行科學教育引導。
第一,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推進電影分級審查制度的完善。對于某些純商業目的的犯罪片進行嚴格的電影審查和分級播放,嚴格限制帶有血腥、殺戮、暴力、色情等內容的電影在未成年人群體中放映,嚴格控制此類影片在影院、電視、互聯網絡中的傳播。
第二,國家和社會應進一步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影響未成年人”、“以健康的影視作品教育未成年人”的社會政策,為未成年人群體提供更豐富、更具有娛樂性的健康影視作品,引導未成年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并由此培育健康的人格。
第三,國家和社會應大力構筑“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機制,進而削弱“犯罪片”在未成年人生活方式中的影響。在家庭層面,通過親情教育指導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尤其是對已經觀看過“犯罪片”的未成年人,需要加強科學引導和人性教育。在學校層面,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搶占未成年人課余生活的“主陣地”,逐步減少和弱化未成年人與“犯罪片”、電視、電腦等媒介的差異交往,加強未成年人對主流權威(教師、家長)信賴與依靠。在社會層面,社會各界應大力營造出一種限制“犯罪片”在未成年人群體中傳播的社會氛圍。相關商業機構應自覺遵守國家限制“犯罪片”在未成年人群體中傳播的法規和政策,各種專門社會組織應配套采取各種形式的社會活動,進而充實未成年人的閑暇娛樂時間,特別是應組織志愿者和專業矯治力量對已觀看過“犯罪片”的未成年人進行專業的心理輔導和教育疏導。
參考文獻:
[1] 單勇.《犯罪的文化研究——從文化的規范性出發》,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41頁
[2] 梅傳強主編.《犯罪心理學》,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33頁
[3] 吳宗憲.《西方犯罪學》,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02頁
[4] [英]布萊克本.《犯罪行為心理學——理論、研究與實踐》,吳宗憲、劉邦惠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