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7:年少的體操運動員希爾維·吉耶姆(Sylvie Guillem)受到了克洛德·貝西(Claude Bessy)的賞識,進入了巴黎歌劇院舞蹈學校。1984:19歲的她晉升為首席。2009:她與羅貝爾·勒帕日(Robert Lepage)及羅素·馬利分特(Russell Maliphant)共同創作了《德翁女形》(éonnagata)……我們一起來回顧這段特殊的歷程。
1965.2.25
希爾維·吉耶姆出生于里拉醫院。童年時,她與父母住在法國加尼。她的母親是體操教師,父親在修車廠工作,不過他每晚都會到運動俱樂部來幫助妻子教課。父母回家很遲,希爾維被托付給奶奶。奶奶是西班牙裔,早年逃難來到法國。她的個性很強,“嚴厲而苛責”,這一點后來在希爾維身上產生了長久的影響。
1970
希爾維順理成章地跟隨母親學習起了體操課程。她極具天賦,身體擁有不同尋常的韌性和靈活性。
1970-1976
年幼的希爾維在體操團體比賽中獲得了許多獎項,被法國國家體育運動學院(INSEP)選中參加與巴黎歌劇院舞蹈學校的交流項目。
1976
時任巴黎歌劇院舞蹈學校校長的克洛德·貝西,立刻注意到了希爾維·吉耶姆身上蘊含的超凡潛力。她有著對舞蹈來說完美的身體條件,而且似乎天生就極具敏感度。她建議希爾維·吉耶姆留在舞蹈學校。而年終匯演時,舞臺上的初次感受使得她拒絕前往蘇聯,原本她該去那里繼續體操訓練。
1977
希爾維·吉耶姆正式進入巴黎歌劇院舞蹈學校。
1981
十六歲的她進入芭蕾舞團擔任群舞演員。
Sylvie Guillem 的聲音
“我進入舞蹈學校的時候是個體操運動員。我那時沒什么特別的渴望要去當一名舞者。我很幸運,得以通過舞臺發掘自己對舞蹈的熱愛。突然之間,我被一種強烈而完全陌生的感受吞沒了。這當然與我經歷過的競爭時的緊張壓力有關系,但這一次它是如此猛烈。那幾個小時里,我擁有了一種不同的、美妙無比的感受。另外,因為我那時并沒有決定要以此為事業,我無法形容自己這種情緒和身體感受。這使我有了進一步探索、邁向前方更遠一點地方的欲望。這不久之后,我在巴黎歌劇院平生第一次看了一場芭蕾,感到非常沮喪,心都冷了。和我原來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如果我的起步是從那天起,或許我早就瘋跑著逃開了。”
1982
晉升為群舞領舞。
1983
她獲得了瓦爾納國際芭蕾舞比賽金獎,這項高規格的比賽每屆都會評選出當時最優秀的古典芭蕾舞者。為了參賽,她不顧莫里斯·貝嘉的拒絕,仍選用了其作品《月神》(La Luna)中的片段作為變奏。
1983
晉升為群舞獨舞。作品有《法國舞蹈》France Danse(威廉姆·弗西斯 William Forsythe),《移動韻律練習曲》Mouvements Rythmes études和《阿羅波》Arepo(莫里斯·貝嘉),《GV10》(卡羅萊·阿米蒂奇 Karole Amitage),與巴黎歌劇院演出。
其他人的聲音
“當時那么年輕,她就想跳《月神》,而我沒有同意。她說:‘隨便,我還是要跳的,我肯定會得獎的!’(指瓦爾納比賽的獎)。于是,她拉著我的手走到歌劇院的走廊里跳給我看,我驚嘆極了!“ ——莫里斯·貝嘉
1984
于12月24日通過芭團內部年度考核晉升為主要演員。五天后,29日,時任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團長的魯道夫?努里耶夫(Rudolf Noureev),在她首演天鵝湖、擔任黑天鵝-白天鵝角色后,任命其為首席演員。她當時僅有19歲。
1986
魯道夫·努里耶夫為她創作了舞劇《灰姑娘》。
1987
威廉姆·弗西斯為她量身打造《中間,輕輕升騰》(In the middle, somewhat elevated)。米蘭斯卡拉大劇院首演努里耶夫版堂吉訶德。
1988
創作《圣塞巴斯蒂安的殉難》Le martyre de Saint Sébastien(編舞:鮑勃·威爾遜 Bob Wilson)。于哥本哈根獲安徒生獎,最佳女舞者獎。經杰克·朗(Jack Lang)提名獲藝術文學勛章,由弗朗索瓦·雷歐達(Fran?ois Léotard)授勛。
1989
與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決裂。芭團拒絕給予她一定的獨立自主空間,也就是說,在世界各大舞團發來的邀請與日俱增之際,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否決了她以客席演員身份去演出的可能。
Sylvie Guillem 的聲音
“當時那么年輕,她就想跳《月神》,而我沒有同意。她說:‘隨便,我還是要跳的,我肯定會得獎的!’(指瓦爾納比賽的獎)。于是,她拉著我的手走到歌劇院的走廊里跳給我看,我驚嘆極了!“ ——莫里斯·貝嘉
這一事件成為了丑聞。時任文化部長的杰克·朗甚至被責令向國會就此事進行匯報!然而,吉耶姆沒有動搖,并于1989年4月14日加入位于倫敦的英國皇家芭蕾舞團。他們滿足了她所有要求。她簽下“客座首席藝術家”合同,每年保證25場演出。娜塔莉婭·瑪卡洛娃(Natalia Makarova)復排了馬里烏斯·彼季帕(Marius Petipa)的《舞姬》(La Bayadère),在她的幫助下,希爾維艷驚英國觀眾。獲得帕夫洛娃大獎以及法國文化部舞蹈大獎。
1990
希爾維·吉耶姆與著名的基洛夫芭蕾舞團(Kirov)一同回到巴黎,又一次登上加尼葉宮的舞臺,和舞伴洛朗·伊萊爾(Laurent Hilaire)共同演出肯尼斯·麥克米蘭(Kenneth MacMillan)的劇目《曼儂的故事》(L’Histoire de Manon)。
1990-1998
在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發展事業的同時,希爾維也時常出現在世界各大劇院的舞臺上:里斯本、佛羅倫薩、漢堡、維也納、圣彼得堡、北京、摩納哥、米蘭、雅典、法蘭克福、洛桑、柏林、紐約、洛杉磯、墨爾本、悉尼、哥本哈根、赫爾辛基,以及日本眾多城市(東京、大阪、名古屋……)。日本是她大力贊賞的國家,她很喜愛其文化及審美。
她創作了很多重要編舞家如莫里斯·貝嘉、威廉姆·弗西斯、馬茲·艾克(Mats Ek)、弗雷德里克?阿什頓(Frederick Ashton)等等的作品。
1993
莫里斯·貝嘉為她創作了《茜茜,無政府主義皇后》(Sissi : L’Impératrice anarchiste)。
她與美國芭蕾舞劇院合作,在阿格尼斯·德·米勒(Agnes De Mille)編創的舞劇《福爾里弗傳奇》(Fall River Legende)中扮演受盡折磨的女主角。
獲巴黎市金質獎章。
1994
獲法國榮譽團騎士勛章,由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ois Mitterrand)頒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