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黨組織橫跨治理結構的各個方面,既參與決策,又帶頭執行,還有效監督,是治理結構各方面的天然“潤滑劑”,可以有效協調各方、支持各方、配合各方、監督各方,發揮治理結構任何一方都難以發揮的作用。
在國有企業設立黨組織無疑是國有企業的一大政治優勢,但如何處理黨組織與公司治理結構的關系始終是困擾國有企業黨建工作的一道難題。在公司治理結構中,董事會決策,經理層執行,監事會監督,三項職權已經切割得非常清楚,企業黨組織在其中到底發揮什么作用,它與治理結構各方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呢?這個問題不搞清楚,就會有人懷疑黨組織在企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會對國有企業設立黨組織這一獨特政治優勢產生懷疑。
李源潮同志在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會議上曾經指出,要將黨組織融入公司治理結構,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國有企業制度。事實證明,企業黨組織不但可以有機融入治理結構,而且還可以其獨特的身份和作用,在治理結構有效、協調運轉中發揮獨特的和無可替代的作用。
公司治理結構在設計時的出發點其實是實現有效制衡。《公司法》對董事會、經理層、監事會三者的權責都作了清晰的界定。從目前情況來看,董事會、經理層、監事會三者權責清晰,職責明確,實現“各司其職”、“有效制衡”沒有太大的問題,但遇到需要相互協調的問題時效率就不會很高,實現“協調運轉”有一定的難度,這也是目前在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過程中普遍遇到的難題。而企業黨組織的“特殊身份”,決定了它在治理結構中具有天然的優勢。在治理結構當中,企業黨組織的權責不像董事會、經理層和監事會那么純粹,它既不是決策主體和執行主體,也不是監督主體,但既要參與決策,又要帶頭執行,還要有效監督。黨組織參與企業重大問題的決策,主要是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在企業有效貫徹執行,將黨的意志體現在企業的經營目標和改革思路當中,從而保證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黨組織帶頭執行,主要是發揮黨組織的先進性,以實際行動支持董事會、經理層的工作,保證企業的重大決策能夠得到有效執行,保證企業的戰略目標得以順利實現;黨組織有效監督,在客觀上整合了監督資源,強化了監督職能,擴大了監督效果。
如此看來,黨組織在治理結構中地位特殊,在決策、執行、監督“三權分立”的情況下橫跨各個方面,可以起到治理結構任何一方都起不到的作用。這樣一種彈性職能可以使黨組織在治理結構中扮演一個橋梁紐帶的角色,它既可以有效協調治理結構各方面的關系,又可以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獨立性對各方面的工作提供支持和幫助,可以有效協調各方、支持各方、配合各方、監督各方,成為治理結構各方面的天然“潤滑劑”。這就是我們的中國特色,也是我們國有企業治理結構優于西方的地方。國有企業黨組織應該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將自己的工作重心融入企業的中心工作當中,有效發揮“把握方向、推動發展、保持先進、促進和諧”的作用,努力將企業黨建工作的政治優勢轉化為企業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