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幫不僅是區域經濟的催生力量,也是世界經濟復興的重要力量。商幫文化承載了中國數千年的商業文化精髓,對我們從事經營管理工作,是一門很好的教材;同時,對完善現代商業文明仍然有著借鑒意義。
明中葉以后,經商的山東人陡然增多起來,而且逐漸形成了一個商幫,并列中國十大商幫之一。
清道光舉人王培荀說:“山東濱海,漁鹽之利甲天下”。盡管是如此,與別的商幫相比,山東商幫發家致富的渠道顯得有些單純、直截了當。山東商幫發家致富之道,概括起來,主要是從事長途販賣和坐地經商這兩種經營方式,此外,還有講求信用的職業道德和規范的商業行為。
雖然山東商幫發家致富之道相對其他商幫來說,沒有什么高明的地方,但他們的這些經驗和經營方式非常實在,生意做起來非常踏實。
長途販運 坐地經營
從事長途販運,是山東商人最簡單而直截的一種賺錢手段。山東商幫有不少商人是行商,行商就是從事長途販運、進行商品批發倒賣的商人。
山東商人利用車、船等運輸工具,往來于產地與銷地,或者商品集散地,將本省所產的魚鹽、山貨、水果、絲綢以及煤炭、礦石等運往外地銷售,又將外地的商品運到本省或者其他地方進行銷售。
山東行商們在產銷兩地之間,往來奔波,行蹤不定。他們根據需求關系,往返販運,利用產銷兩地的差價,謀取中間的價差,以此達到發家致富的目的。
行商的經營方式是長途販運貿易,流動性大,不易管理和控制。在明代,朝廷對行商的管理非常嚴格,行商出外經商,先要向政府交一筆錢,申請路引(也叫關券)。取得官府批準,領到官府簽發的憑證——路引后,方可遠行,這筆錢就叫路引錢。對于無引,或引目不符、持假引者,官府都給予逮捕治罪。
為此,除進行長途販運外,絕大多數山東商人都是坐地經營,是坐賈。坐賈又稱鋪戶、行戶或鋪行,是指在城鎮開店設鋪賣貨者。坐賈成分比較復雜,既有世代開店鋪者,又有從行商改為鋪戶者,有富民、小手工業者,還有軍人、品官等。
坐商的生活相對穩定,主要經營各種商品的零售和批發業務,與消費者直接接觸,通過商品的“貴賣”,從中獲取商業利潤。
山東商幫殷實貨販,穩中取勝,不行商就坐賈,直截了當,單純樸實。
講究誠信 規范行為
無論行商還是坐賈,在經商活動中,山東商人都十分講究誠信,而且行為規范。
中國民族資本家的早期代表、“瑞蚨祥”綢布店的創始人孟洛川,從山東章丘起家,靠著信義和貨真價實,一步步從周村到煙臺,從青島到天津,從上海到北京,所經營的“瑞蚨祥”遍布全國各地,成為當時最著名的商人之一。
瑞蚨祥綢布店在經營作風上追求貨真價實,從不玩假冒偽劣那一套。為了確保貨物的質量,孟洛川對那些價格昂貴,利潤可觀的綾羅綢緞采用定點織造、定點印染的方法進貨。例如,由瑞蚨祥根據市場要求,提出進貨的品種、花色、規格,然后去蘇杭一帶找廠家織造印染,以確保質量。而且,為了做到質量過硬,在驗貨時,特別注意把關,要求相當嚴格,不僅要檢查質量,而且對花色、幅寬、長度、分量等,都一一驗收,一絲不茍。瑞蚨祥經營的品種中,雙青布最具有特色。雙青布比一般的青布多了一道染水,用的是德國的染料。染好后,還要將布包好,捆緊,然后存放于地窖中,悶色半年以上,以達到染料滲入紗中,確保永不褪色。
瑞蚨祥還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營業程序,教育員工要不折不扣地執行。顧客進門時,要笑臉相迎,熱情問候,并以茶水相招待。售貨員對想買布而又拿不準主意的顧客,要先詢問清楚顧客是自己買的還是代人買的,然后多拿些樣品供顧客選擇,耐心解釋,不厭其煩,直到令顧客滿意為止。成交時,如果需要找贖零錢,要把錢整齊地放在柜臺上,不準直接地交給顧客手中。在給顧客取貨時,售貨先生要讓顧客先挑選中下等的貨物,如果顧客不滿意,再讓他挑選上等的貨物。成交之后,要先檢查一下綢布有無殘損,當著顧客的面量好尺寸,確保無誤之后,讓顧客放心離開。瑞蚨祥教育員工的做法,其最終目標在于維護企業的信譽,以便贏得更多的顧客。
孟洛川做生意最講究二件事,一是誠信,二是特別注意小事。他的員工上班前連蔥、蒜都不能吃,為的是不讓顧客聞到難聞的氣味。孟洛川曾說:不注意小事的人干不成大生意,因為大生意是由小生意逐漸發展起來的,沒有人一上來就給你大生意做,你只有把小生意做好,才能做更大的生意。
史載,山東商人當年在北京前門街開設的正明齋餑餑鋪,為保證質量,講求信義,從選料上就嚴格把關,要西山的核桃、密云的小棗、云南的桂花、北山的山楂等,次貨一概不用,絕不以次充好。
山東商人堅信,從商之人唯有以質量為本,信義至上,才會有生意興隆,財源廣進。
誠實豪爽 直率單純
山東是孔子的故鄉、儒學發祥之地,其傳統文化深厚。以義為先,以義致利。義利關系是儒學思想中的重要內容,孔子把“義”看作人立身做事的根本,謀求物質利益必須建立在合乎道義的基礎上,他主張“見利思義”、“見得思義”。孟子繼承孔子的義利思想,也主張“以義制利,以義勝利”。
山東人重仁義、尚倫理、尊中庸,且遵循著“動不違時,財不過用”的人生法則。在世人的眼里,山東人很本分,山東人確實也很本分。“本分”作為人品來說是應該肯定的,但是,“本分”只能說是好人,不能稱得上是能人。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山東人的“本分”有時壓抑了敢想、敢闖、敢干的靈性,使人缺乏敢于開拓、敢于冒險、勇于進取的精神,同時,也影響了人們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
山東商人誠實豪爽、單純直率的特性,有它好的一面,也有不太好的一面。從人品的角度看,是應該值得肯定的。然而,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必須要有一個“度”,好比一把雙刃劍,太過了便等于是迂腐。
好在山東商人能夠充分把握好這個“度”,在經商的過程中,山東商人講求“買賣不成仁義在”,將“買賣”全糅進儒家“仁義禮智信”里面。“漫天要價,摸地還錢”。漫天要價,魯地人的豪氣;摸地還錢,南方人的精細。山東商人將這兩種氣質進行中和、協調。此外,“先小人,后君子”,“當面點錢不薄人”,山東商人把利和義糅合得恰倒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