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語文教學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古詩文教學是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突破口,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探索、總結,高職語文教學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其傳承知識、提高能力、激勵情感、凈化心靈以及培養人文情懷的素質教育目標。
高職語文 古詩文教學 素質教育 全面發展
一、前言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主要是為了培養適應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其中強調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僅是掌握技能。高職語文教學在此方面意義重大。為了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發揮語文學科應有的作用,我發現古代經典詩文教學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突破口。
二、學生的“意外”表現和我國古詩文的巨大魅力
面對古詩文,學生的表現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學生不但沒有感到厭倦,反而顯示出對這些內容的較高的學習熱情和興趣,甚至連平時最不愛學習的同學也能主動參與進來,這在前幾單元的現代文教學中是從未感受到的。這令人不得不承認,是我國古詩文的巨大魅力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國歷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結晶。先秦散文漢代賦,大唐詩歌宋元詞,可謂百花齊放、姹紫嫣紅、爭妍斗艷。膾炙人口的詩文佳句,歷經大浪淘沙,歲月淘洗,保留下來的不僅是語言文化的精華,更是思想品質的精華,那些閃爍著人性之美的詩文可以充分陶冶學生的心靈,讓他們從中汲取精神生命的營養。
三、如何用古詩文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1.靈活把握時機,有重點的介紹古詩文的寫作背景
介紹一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即賞析評論詩詞文章要聯系作者寫作此詩文時特殊的人生遭際。只有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才能準確、透徹地理解詩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要實現學生和作者的感情很好地融為一體,也只有一個捷徑: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我們在授課中,總習慣于在課文學習之初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往往是為介紹而介紹,隨意性很大,模式化太濃。這就使背景介紹不能發揮它最大的效用。其實,只要調整一下介紹的時機,不必只在開頭,還可以在中間或末尾;精選一下內容,只介紹最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文內容的,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兵車行》的學習中,需要介紹詩人杜甫的概況和本詩的寫作背景,內容比較多,如果都放在開頭介紹,可能會讓學生有疲倦之感,不容易接受理解。所以,在開頭,我只介紹了杜甫的生平及代表作品,在講到“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這句詩時再精選了以下內容:“唐玄宗開元時代,唐王朝十分強盛,然而強大的吐蕃部族卻轄制著青海草原,集結大軍四五十萬,屯聚于今青海、甘肅兩省邊境。天寶年間,唐王朝多次發動對吐蕃的戰爭,從而給漢、藏兩族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兵車行》中,詩人對朝廷的拓邊戰爭予以憤怒的譴責:與吐蕃血戰多年,損失慘重,但唐玄宗依恃國力,非但不放棄戰爭政策,反而在血流成海的情況下,準備發動更大規模的邊境戰爭。杜甫是從悲憫百姓凄慘命運的角度否定這場戰爭的。”作為重點內容介紹給學生,效果良好。
2.使學生涵詠體味古詩文的意境,逐漸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
語言是一種傳達思想感情的工具,而語言中的含蓄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大特色。司空圖在《詩品?含蓄》中寫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即使用最少的文字和各種修辭手法烘托出最豐富的感情思想,從而使詩文含蓄雋永、余味無窮。為了讓學生體會到這種獨特的感受,可以在他們對詩文有一定的理解后,通過講述故事、出示圖像、引起聯想等方法調動學生思維,讓學生自己去心領神會。比如,陶淵明《飲酒》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平淡寫意又曠達雋永;王維《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靜謐美妙又淡泊超然;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的迷人瑰麗又亦真亦幻;李商隱《錦瑟》中“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的美麗憂傷又朦朧飄渺;莊子《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的養生之道和自由無我。學生通過閱讀感受這些美妙的詩文,受到美的熏陶,感受著古代先賢的思想精華,體會著詩文中所描繪滲透出來的對于親情、友情、愛情、等種種美好情感,自身的思想境界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3.重視背誦環節,激發學生的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其實就是指背誦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瑞典最有影響的漢學家高本漢曾經說過:“中國學生即使在低年級里,必須背誦幾種大部的經典,并須熟記歷代名家所作幾百篇的文章和幾百首的詩歌。這種學習的課程,采用了已經二千年,養成大家于古代文書具有特別的熟悉;結果,對古代的歷史和文學,又發生了一種崇視敬愛的心理;這種實在是中國人的特色。這種聚集成功的大資產,以供中國著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辭的修飾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結果。”這其實道出了學習古詩文的訣竅。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也應該特別注重背誦這一環節。為了是背誦更加有趣味性,還可以采用多種方法。比如,可以采用競賽背誦法,即以小組為單位,每位同學都是參賽選手,同選一篇課文,從第一個同學開始,一人一句,依次進行,先背誦完的小組獲勝,并有一定的獎勵。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勝心,使每個同學都能積極參與進來,從而提高背誦效率。
另外,可以利用遷移法進行記憶。所謂知識遷移法就是利用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啟發學生進行新舊知識對照,由舊知識去思考、領會新知識,學會學習的方法。比如,《季氏將伐顓臾》的第三段,如果強行記憶的話,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可以在理解文章含義的基礎上,尋找我們舊有的知識,幫助新課文的記憶。在這一段當中,依次出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既來之則安之”“分崩離析”“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幾句成語,這都是同學們比較熟悉的。將這幾句依次連起來,作為提示語,課文很快就背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