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80年代以來的經濟倫理學科的研究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高等院校經濟倫理教育的缺失,卻使得各種丑聞越演越烈。本文回顧了迄今為止的高等倫理教育研究的成果,分析比較了德國、美國、澳大利亞和日本在推進經濟倫理教育中的模式和實踐,希望對中國的經濟倫理教育有所啟示。
高等教育 經濟倫理 比較借鑒
一、我國對高職院校經濟倫理教育質量的基本認識
我國的經濟倫理教育研究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而開始的,大約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葉。從內容上看,研究主要處在論證經濟倫理教育的重要性層面上,研究方法還停留于定性分析。近年著眼于具體教學實踐的研究,但缺少量化研究和實證研究,沒有動態研究。這導致了沒有評估經濟倫理教育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實際提高教育質量的手段。
在宏觀政治經濟背景的基礎上,對高職院校經濟倫理教育的意義及手段的認識。國內關于經濟倫理教育的早期研究往往伴隨著國家政策的頒布,而該類研究至今仍然占據了相關研究的半數以上。董霞(1995)指出經濟倫理教育既是社會化大生產對當代學生的要求,也與學生個人精神追求吻合,在教學內容上要將倫理學與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相結合,教學手段要做到“理論與實踐”、“專業教育與職業道德教育”和“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謝玉萍(1999)認為經濟倫理教育既是世界潮流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求,并且進而指出了經濟倫理教育中“全員教育與全程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在人文課程中強調職業道德的重要性。許益峰(2006)從社會主義榮辱觀統領下解讀了經濟倫理教育的重要性和核心內容。張思鋒和楊致忻(2011)結合當代國外主流研究成果對過內經濟倫理教育現狀進行了反思,提出了“大學生對經濟倫理的認識不足,高校經濟倫理教育觀念落后,教學效率低下”的認識。
1.在借鑒外國理論層面的基礎上,對我國高職院校中的經濟倫理教育教學資源配置和教育質量的反思
吳易明(2008)則深入研究了“故事講述”這一教學手段在西方商學院中的價值,并認為這一手段將完全適用于國內院校,并能成為最有效的授課手段。柯麗敏(2009)通過實證調查證明了電子商務專業學生中經濟倫理素質的低下狀況,并提出完全按照外國先進研究成果為框架建設的電子商務經濟倫理課程、授課方式和評估模式,以此為依據配置教學資源。王義明(2011)提出了國內院校在進行創業教育時對經濟倫理教育的忽視,以及可以借鑒的外國商學院的創業教育模式。吳紅梅(2011)在總結美國商業倫理教育的實踐后,指出國內經濟倫理教育忽視了通過建立研究機構、組建學術團體,創辦獨立的商業倫理學術期刊,定期召開相關的學術會議以及成立教學與研究組織來“打造優質師資隊伍”,并借鑒美國經驗提出了編撰本土案例教材、旁聽經濟犯罪審判等輔助教學手段。
2.在總結國內經濟倫理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對核心課程架設和輔助教學手段的分析。
周蓉蓉和魏儉(2005)認為“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學生進行相關的道德教育活動”是高職院校中經濟倫理教育的必要屬性,并在此之上提出會計專業的經濟倫理教育中應融入針對年度會計信息質量抽查公告的分析和討論。曾楠(2008)結合我國國情,提出了“四個課堂、四個環境、四種媒體”的思路,充分調動學校所能調動的社會資源來輔助各級院校進行經濟倫理教育。匡瑛(2009)通過對上海、南京和溫州高職院校的實證調查證明了當前的經濟倫理教育的薄弱環節,并提出“經濟人”假設和“應用倫理”的選用是阻礙國內經濟倫理教育的根本問題。楊艷麗(2010)在旅游專業學生中進行的研究提出了“課程設置與教材建設同時進行”和“培養方法與考評程序相互結合”的方案。楊艷麗(2011)在考慮旅游專業學生將來的職業特點時,更提出了將儒家思想整合在我國經濟倫理教育中的思想。多數學者傾向于建立獨立的專業經濟倫理課程并輔以社會實踐內容。姜啟軍(2011)認為經濟倫理教育的核心和實踐重點應該從學生就業后的社會身份和責任出發逆向推演,而對于食品經濟專業學生的經濟倫理教學,核心是“基礎理論知識的把握”,其次才是“協調經濟與倫理的關系”,并結合現實,指出“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商業倫理教育和現實結合”、“教材選擇”也是重要的考慮內容。
3.從歷年的研究情況看,對高職院校的經濟倫理教育發展的基本觀點有以下幾點:
(1)經濟倫理教育是必要的,符合我國國情需求,符合國際潮流;(2)應當借鑒西方商學院的商務倫理教育理論和實踐來開設課程,進行授課,評估教學成果;(3)教師和學生同樣處于經濟倫理素質缺失的狀態,高職院校發展經濟倫理教育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培育優秀的師資力量是發展經濟倫理教育的前提之一;(4)經濟倫理教育對教材的依賴度很高,能夠保證有效的經濟倫理教育的教材目前非常稀缺,適應不同專業的教材是發展經濟倫理教育的前提之一;(5)應當將儒家文化等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經濟倫理教育的理論中去;(6)應當運用我國的豐富的社會資源輔助教學,發展校外課堂;(7)高職院校在架設課程體系、選擇授課手段、選擇教材以及豐富輔助教學手段時,應當結合不同專業學生就業后的權責,進行相應的調整。概括地說,結論(1)是毋庸置疑的,結論(2)至(4)是參考外國經驗對國內高職院校的經濟倫理教育發展提出的要求,結論(5)至(7)是在國內社會文化等背景中提出的要求,但結論(2)至(7)都缺乏量化研究和實證研究,忽略了實現這些要求的機會成本,未能提供具備適應性、可操作性和可評估性的高職院校經濟倫理教育發展方案。
二、外國對高職院校經濟倫理教育質量的基本認識
1.對于經濟倫理教育的意義的認識
葡萄牙學者Carreira等人(2008)針對經濟倫理的課堂教育在會計和金融專業的有效性再次進行了實證研究,可以代表西方學者在這一領域多年以來的探索。美國德保羅大學學者Cooke和Ryan(1988)發表的《倫理對于管理學教育的意義》中較早地將經濟倫理教育引入管理學專業中;英國學者Trezise(1996)對于人力資源專業的學生的經濟倫理教育的開創性探索;北伊利諾伊斯大學學者Culver等人(2012)受James S. Kemper基金會支持立項,嘗試將經濟倫理教育引入工程職業教育中,進一步揭示了經濟倫理教育對于廣泛的行業的職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在傳統教育課程中增加經濟倫理教育的內容能夠促進提高學生的道德敏感性、道德思考力和道德行為(ethical sensitivity, moral reasoning, and even ethical behavior)已經成為了許多西方學者的共識(Ritter,2006;Loe and Weeks,2000;Lowry,2003)。美國學者Peppas和Diskin(2001)的實證研究則代表了西方學界中的質疑與反思,指出了當代經濟倫理教育仍處于較為膚淺的層面。在他們的刺激下,針對經濟倫理課堂教育手段的研究逐漸成為進入21世紀后該領域的潮流。
2.對于經濟倫理教育課程架設的認識
早期的該領域外國研究注重探究采取獨立課程設置的模式還是課程整合的模式來推進經濟倫理在職業教育中進入課堂(Snoeyenbos,1992;Warren,1995)。而英國杜倫商學院學者Moore(2005)以及美國學者Hartman和Werhane(2009)的研究則涉及了兩種課程設置模式的結合的可能性,也反映了當代西方高職院校和學院的實踐發展方向。此外,澳大利亞的悉尼大學學者El-Zein等人(2008)對于工程職業教育課程中的經濟倫理教育的研究、美國學者Sisaye(2011)對于審計職業教育課堂中借實驗教學法等方法展開經濟倫理教育的研究代表了西方學者針對不同專業職業教育的特點展開的不同研究。
3.對于經濟倫理教育授課方式的認識
案例分析被大量外國學者認為是最為有效的經濟倫理課堂教育手段之一,并被大量商學院采用,對于以案例為核心的課堂、陳述者為身份的教授的研究已經較為成熟(Loren and Woiceshyn,2007;Miller,2010)。加拿大學者Gordon(2010)對于教材之于經濟倫理教育的重要性的探究充分反映了西方各國在該領域中的差距。
4.對于經濟倫理教育的輔助授課手段的認識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學者Calkins(2004)基于經濟倫理教育的歷史和宗教背景提出借鑒傳統的教會教育中對倫理教育的觀點。最后,英國學者Macfarlane和Ottewill
(2009)衡量了跨院校的協會和論壇對于經濟倫理教育的推動作用,指出協會和論壇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并為制定統一的經濟倫理教育質量評估標準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外國經濟倫理教育背景和實踐范圍有別于中國高職院校
1.外國經濟倫理教育的理論研究背景有別于我國
外國最早的經濟倫理教育始于教會學校時代。以基督教教義為基礎的教會學校,在課程中教導學生在參與商業活動時遵循基本的倫理規范。這種經濟倫理教育是教育者在無意識中進行的,其實踐早于經濟倫理理論和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也因此無法推動自身的改進。外國學界針對經濟倫理教育真正意義上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金融和財會專業的職業教育領域,這個源點就與我國早期研究的出發點不同。另外,發展至今的外國經濟倫理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都是由商學院為權威的。西方商學院擁有成熟的體制、豐富的人脈資源和充沛的資金支持,允許各種經濟倫理教育的實踐創新。所以,雖然外國對于經濟倫理教育的研究至今沒有形成一個被公認的成熟的理論體系,但其涉及職業教育的行業覆蓋之廣、課堂教學手段之多、跨校合作程度之深,都遠在我國國內研究環境之上。
2.外國經濟倫理教育研究范圍有別于我國高職院校
多數先進的外國研究成果是建立在幾十年的經濟倫理教育實踐基礎上,具備了良好的實施環境。誕生于商學院的研究成果也更適用于商學院的學生背景和專業。另外,外國學者在經濟倫理教育的實踐中,傾向于將經濟倫理(economic ethics)的概念等同于商業倫理(business ethics)的前提下進行討論。相比之下,這兩個概念并沒有內容上的不同,僅僅是視角有所區別:前者從宏觀角度出發,后者從企業和個人出發。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外國經濟倫理教育在精英商學院的主導下發展的背景和特點。所以,雖然外國經濟倫理教育的研究對我國高職院校發展經濟倫理教育有借鑒意義,但絕不能生搬硬套。
參考文獻:
[1]Sisaye, S. ‘The Functional-Institutional and Consequential-Conflictual Sociological Approaches to Accounting Ethics Education: Integrations From Sustainability and Ecological Resources Management Literature’,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11,(3).
[2]Falkenberg, L Woiceshym, J. ‘Enhancing Business Ethics: Using Cases to Teach Moral Reasoning’,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7,(3).[3]Miller, R. A. ‘The Ethics Narrative and 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School in Mor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
[4]Gordon, I. M. ‘Lessons to be Learned: An Examination of Canadian and U.S. 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Textbooks for Ethics/Governance Coverage’,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1).
[5]Calkins, M. S. J. ‘Recovering Religion’s Prophetic Voice for Business Ethics’,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4,(4).
[6]Macfarlane,B. Ottewill,R.‘Business Ethics in the Curriculum: Assessing the Evidece from U.K. Subject Review’,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9,(4).
[7]張思鋒,楊致忻.德育戰略背景下的大學生經濟倫理教育[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11,(3).
[8]董霞.對跨世紀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思考[J],濟南大學學報,1995,(3).
[9]謝玉萍.高等職業教育與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J].廣東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1,(1).
[10]許益鋒.論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統領高校經濟倫理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理論月刊,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