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隱認知加工具有相對獨立性,不受心理資源限制。人的語言學習,各種技能的習得都與人的內隱認知能力直接相關。內隱認知與人類的隱性知識獲取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單向關系,內隱認知能力與隱性知識獲取存在某種程度上的促進與阻礙的關系。研究內隱認知與隱性知識獲取的內在聯系與機制,有助于進一步揭示人類學習的內在規律。
內隱認知 隱性知識 內隱知識獲取
人的內隱認知能力與隱性知識獲取具有密切的關系。這種關系可能并不是簡單的單向關系,而很有可能是一種雙向的關系,內隱認知能力與隱性知識獲取存在某種程度上的促進與阻礙的關系。研究內隱認知與隱性知識獲取的內在聯系與機制,有助于進一步揭示人類學習的內在規律。
一、內隱認知的含義
內隱認知是相對于外顯認知而提出的概念,主要包括內隱的感知、記憶、思維、言語理解、問題解決以及技能習得等方面。內隱認知領域的研究主要是從內隱學習與記憶領域開始的。
國際上第一篇以“內隱學習”為題目的論文,是美國心理學家Reber于1967年發表的文章——《人工語法的內隱學習》(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幾乎同時期,認知心理學中關于啟動效應和遺忘癥的研究發現了內隱記憶的存在。隨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取得了類似的結果,發現遺忘癥患者仍保留有學習和記憶的能力,只是傳統的直接測量方法測量不出來,僅對間接測量方法敏感。這些研究持續推進,形成了包括內隱感知、內隱記憶、內隱學習、內隱社會認知在內的內隱認知研究領域,取得了大量突破性進展。目前研究者大都認為,內隱認知加工相對獨立于其它認知加工過程,幾乎不受心理資源限制,并且這種認知加工能力沒有明顯的年齡階段特點,較少受智力落后、健忘癥、精神分裂癥等神經損傷的影響;同時,內隱學習具有自動性、抽象性、抗干擾性等特征,在具有高度復雜結構的材料學習上內隱認知加工優于外顯認知加工。這些研究為進一步揭示人類學習的內在規律提供了新的視角。
二、隱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獲取
隱性知識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國學者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提出。波蘭尼認為,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可以被描述的知識為顯性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則是隱性知識。應該指出,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劃分不是絕對的。一些研究者認為,“所有知識或者是隱性的或者是根植于隱性知識的”。正如Polanyi所言:“嚴格的編碼知識這一概念事實上是不成立的。若去除那些隱性的有效成分,所有的話語、公式、示意圖以及圖表將是毫無意義的。”隱性知識不像編碼知識(顯性知識)那樣容易為人們所接受,但隱性知識卻是所有知識的根本。人類的知識本質上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分類只是相對的。知識從隱性到顯性應該是一個連續體,在某個階段知識的表征可能已經外顯,但個體沒有意識到,對個體本身還屬于隱性知識,這也是研究者在探討知識轉移中所關注的部分。
隱性知識獲取一般有兩種方式——直接習得和間接習得。直接習得就是學習者直接從特定情境中獲取了隱性知識,如在某次活動中習得了某種經驗、某種態度或某種思維模式,其習得過程是潛移默化的,內隱學習在隱性知識直接習得中起到關鍵作用,但能否完全解釋這種習得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除了直接學習方式以外的其它方式都可歸入到間接學習方式中。間接學習是在將隱性知識顯性化以后而習得了它們,其實質是顯性知識的習得,關鍵是隱性知識顯性化。根據野中郁次郎知識轉化的SECI模型理論,顯性化的知識還會在個體知識系統中得到內部升華而隱性化,這種先顯性后隱性的過程,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也減少了心理資源的占用,運用也會更加自如。
現在關于隱性知識研究較多的是企業中隱性知識的轉移問題。有研究者認為,將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關鍵在于交流環境和交流機制,寬松的環境和積極的激勵可以加速頭腦中蘊含的隱性知識顯性化。還有研究者認為,可以從文化環境、交流環境、激勵制度三個方面協同建構,促進企業技術轉移中的隱性知識轉化。這些方法對青少年隱性知識獲取是有啟發意義的。葛明貴等認為,隱性知識具有個體性、非系統性、情境性、穩定性、文化性和實踐性,可以通過的經驗交流,科學歸納和系統描述等方式,將隱性知識顯性化。顯性化以后的隱性知識比較容易習得,而且比直接習得要有效率得多,畢竟不是所有的隱性知識都有直接習得的機會,有些隱性知識必須經過別人的傳授(即顯性化)間接習得,這也是各種經驗交流會的意義所在。
三、內隱認知與隱性知識獲取的關系
既然隱性知識是沒有通達意識的,無法用語言表述的知識,那么它與同樣涉及無意識的內隱認知的關系是怎樣的呢?一般認為,內隱認知會促進隱性知識的獲取,但這種促進作用的普遍性還值得進一步的研究;另一方面,在獲取大量隱性知識的過程中,也會對特定的內隱認知能力產生影響,這影響既有可能是積極的,也有可能是消極的,這點在創造性活動中尤為明顯。下面分別從不同類別隱性知識獲取的角度分析內隱認知對隱性知識獲取的作用。
1.內隱認知與語言類隱性知識獲取
在兒童早期語言習得過程中,內隱認知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一般三歲左右的兒童就可與成人進行基本的交流,兒童雖然沒有顯性獲得語法規則,但卻能自如地講出基本符合語法規則的語句。他們內隱的掌握了語法規則,即獲取了一種隱性知識。雖然喬姆斯基認為這是兒童存在“先天語法裝置”的原因,但也不可回避內隱認知在獲得語言隱性知識的重要作用,況且即便“先天語法裝置”的假設成立,它也應屬于兒童的內隱認知能力之一。到了成人階段,尤其是對于那些母語與外語差別很大的人,他們學習外語會遇到很大的困難。但是,當母語與外語語系相近時,外語學習變得相對容易。可能的解釋是不同的語言學習過程中會形成不同的內隱認知能力并獲得相應的隱性知識。如果兩種語言差別很大,那么與之相應的內隱認知能力和隱性知識的適用性就會很差,甚至會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起到阻礙作用;反之,兩種語言相近,學習母語過程中所獲得的內隱認知能力和隱性知識就可適用于另一種語言的學習。但這種促進作用的發生,究竟是因為隱性知識的共享還是因為內隱認知能力的遷移抑或是二者的共同作用,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另外,運用人工語法范式進行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協同作用的研究發現,先進行內隱認知任務再進行外顯認知任務組的成績顯著高于單獨進行內隱認知組和外顯認知組,同時也高于先進行外顯認知組再進行內隱認知組。這說明,內隱認知過程所獲得的隱性知識促進了外顯學習,這在某種程度上顯示了內隱認知在語言類隱性知識獲取中的基礎性地位。
2.內隱認知與技能類隱性知識獲取
技能是“在練習基礎上形成的按某種規則或操作程序順利完成某種智慧任務或身體協調任務的能力。”技能按其性質和表現特點,可區分為如書寫、打籃球等活動的動作技能和像演算、寫作和問題解決之類的智力技能兩種。技能中包含了大量的隱性知識必須通過親自實踐學習才能獲得,并且只有堅持練習才能熟練掌握技能中的技巧,如果只靠外顯的認知活動而沒有認真的感受和體會,是無法全部掌握技能中所包含的大量隱性知識的。內隱認知能力在技能的體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內隱認知也要與顯性的認知相結合才能很好地促進技能掌握。因此,技能教學中通常是采用練習與講解相結合的方式來促進學習的效果。外顯認知對技能的促進作用,其實是一種顯性知識內隱化的過程。研究發現,個體的技能從不熟練到非常熟練的過程,通常伴隨技能包含的一些規則從有意識到無意識的過程,也就是說,個體最初對技能的一些規則的學習是外顯的,然后熟練后將這些規則內隱化以節省心理能量。由此可以推測,內隱認知能力幫助個體獲得技能所涉及的背景知識系統,外顯認知活動則使個體掌握已有的外顯規則,而練習的過程就是使規則內隱化的過程。
3.內隱認知與創造能力方面的隱性知識獲取
個體的創造力常常以靈感、直覺、頓悟等方式表現出來。也就是說經過反復的努力過后,直接的顯性邏輯思考還不能獲得問題的答案,在停止顯性思考后,內隱的認知活動仍沒有停止,在某個時間突然以直覺或頓悟的方式獲得了問題的答案。在這一過程中,隱性知識為內隱認知活動提供了一種操作的背景,使得內隱認知活動具有了目標指向性。個體的隱性知識,尤其是專業研究方面的隱性知識在個體的創造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培養創造力不能只從外顯的知識獲取著手,還要注重豐富個體的隱性知識,提高其內隱認知能力。
但另一方面,經驗豐富的專家,具有大量的隱性知識,其創造力卻可能受到思維定勢影響而下降。這種阻礙現象可能的解釋之一,是一些與創造力無關的隱性知識成了內隱認知操作的背景,影響了內隱認知活動。有學者認為,內隱認知不僅受元認知的調節與監控,還會受到特定的條件和線索的限制,具有相當的被動性。因此,與之有關的頓悟、醞釀效應等認知活動無法被有效激發,從而妨礙了創造活動。由此可見,內隱認知、隱性知識和創造力的關系復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四、結語
內隱認知能力是人的認知系統中比較穩定的部分,是大量隱性知識獲取的主要途徑,在人的發展中起到基礎性作用。許多顯性知識經過內部升華后可以轉化為隱性知識,這不僅能促進知識利用的效率和能力,還能降低心理資源占用。在某種程度上,豐富的隱性知識反過來也會促進人的內隱認知能力,但常常也會發生一些隱性知識對內隱認知活動的阻礙現象。隱性知識與內隱認知能力的具體關系及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英]波蘭尼著.許澤明譯.個人知識[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2]Kakabades N .K .,KouzminA .,KakabadesA .,From Tacit Knowledge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Leveraging Invisible Assets[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1,8(3):137-154.
[3]Polanyi M .,Knowing and Being:Essaysby Michael Polanyi[M].London:Routledge,1969.195.
[4]呂衛文.隱性知識和編碼知識.科研管理,2007,28(6).
[5]游麟麟.顯性與隱性:獲取知識的維度及其實現途徑[J].學術交流,2005,(07).
[6]徐進,王前.企業技術轉移活動中隱性知識有效轉化的路徑選擇[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8,(5):25.
[7]葛明貴,謝章明,解登峰.隱性知識:涵義、特征及其獲取途徑[J].心理科學,2009,(05).
[8]陶沙,李蓓蕾.內隱認知:認識人類認知與學習的新窗口.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2,172(4).
[9]皮連生.智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0-42.
[10]周治金,楊文嬌.隱性知識、內隱認知與科學創造.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