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學習不單純是機械的器官運動,歌唱器官的運動也應在科學理論、正確心理暗示下才產生的,整個歌唱是一個需要全身協調的過程,應是在調節全身去協調歌唱,要用思想支配歌唱。
聲樂 音域 教與學 實例
聲樂學習是一個集理論學習、心理修養的思維發展過程。它不單純是機械的器官運動,歌唱器官的運用也應在科學理論、正確心理暗示下才產生的。整個歌唱是一個需要全身心協調的過程,要讓人聽起來舒服、看起來自然,這就達到了歌唱的基本要求。聲樂也不是僅僅通過理論實際的學習就能達到目的,一定要結合大量的實踐訓練,不能只存在于“紙上談兵”,要真正通過歌唱來體現你的學習狀況,讓別人發自內心的認可,從而征服觀眾,得到一種心理上的共鳴。在我們現實教學中確實有些教師沒能真正懂得聲樂理論和歌唱,在教學中用僅有的一般聲音概念去指導學生,用理論指導機械歌唱問題,使得學生無所適從,提高速度慢,甚至偏離了聲樂的真正路線,這是因為這些教師還沒有真正懂得和掌握歌唱的原理,從而出現“瞎指揮”,誤人子弟。
聲樂學習對于學生是需要一定天賦條件的,要有相對很好的悟性和健康的體質,不僅具有很好的嗓子,更要善于思考。有的學生有較好的聲音條件但不勤于思考,體現在歌唱時就是本嗓歌唱,自己覺得聲音很大很響,但別人聽起來卻很費力、干澀不圓潤,音域窄、缺乏共鳴、位置低等問題。對于這些學生,就要提醒他們(她們)在學習中從思想上去聽清、理解教師意圖,認識到聲樂學習是在教師科學指導下方可進行。當然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在教與學中起主導作用,需要逐步引導學生從思想和發聲器官上由被動歌唱達到主動歌唱。同時學生要很好地配合教師,理順應有的歌唱思路。達到思想和心理上的一種默契,訓練效果也會事倍功半。
教學中教師還應是一個很好的心理學家,一方面要辨別學生的聲音正確與否,給予相應的調整;另一方面還要隨時觀察學生的情緒和心理,因為在學習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不及時解決,勢必影響課程的進展和質量。所以出現問題及時解決,使得師生雙方沒有猜忌和負擔,達到雙贏,因此聲樂學習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要正確認識到聲樂是建立在呼吸支持下的混聲歌唱,應使三個聲區上下貫通起來,讓聲音具有圓潤而高亢,渾厚而富于表現力特質。下面就教學中的一些實例和大家探究。
有一個女生在學習中比較機械,自身就存在僵化、緊張現象。表現的癥狀為:說氣息就機械撐肚子,說發聲就喉音重、形體也不協調、發聲器官就更不舒服。我們知道歌唱需要全身心協調作用,所以對于這種學生我們就要悉心的引導,多用鼓勵性的語言讓她思想放松,逐步規范她。一方面從整個身體外型上要去矯正,要求自然放松垂直站立,從腿部、臀部、后腰、后背、頸部、面部表情來提醒她。首先,從聲音要領上去逐步規范她,包括氣息的運用、口型的固定、聲音的走向等;其次,在練聲曲的選擇上更要有所考慮,選擇適合的旋律和母音并注重字頭的吐出,此時教師處于主導地位,要有很好的判斷力和耐力,要就其某一點的正確去鼓勵她,使之步步深入,與其溝通感受,讓她靜心體會到混聲的效果、氣息的支持和保持以及共鳴的存在,這樣讓她有章可循,能體會到聲音的真正運用方式,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某一天她突然會恍然大悟。明白了科學方法要求的聲音是這樣的,因此在她的思想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平添了對聲樂的濃厚興趣,從而也增添了歌唱的信心,慢慢地由被動歌唱變為用頭腦主動指導自己歌唱,隨著訓練的加深、肌肉的適應,方法也就固定下來了。同時在歌曲選擇上也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起初應選速度稍慢的歌曲,如《花非花》《莎麗楠蒂》《紅豆詞》等中國作品或《在我心里》《我親愛的》《綠樹成蔭》等外國作品。在歌曲訓練中要注意legato(連貫),可用其唱的較好的母音來帶旋律,再逐步加上歌詞,使其發聲和歌唱有機結合起來,避免出現二者脫臼的現象,從而整體得到塑造。
我教的一名大二男生,他有很好的聲音條件、樂感也不錯,可其聲音卻得不到一點氣息的支持,并有聲帶閉合不嚴的現象,所以聲虛無光澤、沒有音域。當時很苦惱,在溝通中我與他講清一些聲樂知識,從理論上加以鋪墊,在練習中讓他發“呲、呲、呲”使得他體會到胸部氣息的震動和對聲音的瞬間支撐,然后再單音長音練習,如“LI”“LO”“MI”等母音練習,注意胸部呲呲的感覺結合鼻后聲音的垂直感,發力出聲音,經過反復訓練,他終于體會到氣息對聲音的支持感,同時聲帶也拉緊閉合很好,然后運用發聲練習“123-吸氣再唱321-”讓他慢慢體會氣息的支持和運用,感覺聲帶拉緊的感覺,并要求他課下多體會感受,經過兩節課的體會他很自然找到了氣息對聲音支持的巧勁,學生開心老師會更高興,這樣體現了學生用心配合老師工作的很好范例。當然初步感覺有了之后,教師應步步為營、進一步往深處引導,在其中聲區磨合一段時間,把聲音砸實固牢,不能急于擴展音域,在中低音穩定后再逐步向高低擴展。歌曲上選擇一些音域不寬的歌曲練習。如《清流》《月之故鄉》《頁里麥》等中國作品,也可以選擇《綠樹成蔭》《暮春》《致音樂》等外國作品,不但要演唱具有藝術性,更要注意大句子的感覺,并對個別吐字咬字進一步要求,使得字在腔里行走。所以通過小作品去濃縮聲樂技巧不乏是一個好辦法。
還有一個蒙古業余歌手,由于她長期在酒店里駐唱,任務量很大,方法不科學而感到力不從心,嗓子出了問題。存在的問題是:隨意加滑音、抖音、白聲、位置低等,為便于她工作的需要,我們就邊練聲糾正嗓音問題,一方面選擇她經常演唱的歌曲進行詳細的糾正,從音準、節奏、吐字歸韻行腔、情感等諸方面摳住,首先規范其口型狀態,不要下拉下巴,要將注意力移到上腭,像一個立起來的長方體,這樣讓她形成一個固定的口型基本狀態。再運用母音N進行哼鳴訓練,要求在氣息支持下掛著頭腔,聲音要柔和和舒展。當然哼鳴不對就會出現口腔音或鼻音所以要區別開。通過正確的哼鳴使她體會到高位置的歌唱、聲音的垂直挺拔感。其次運用短音階、短琶音來訓練各種母音,要其將各個母音哼唱在一個位置上。針對她聲音的顫、抖問題,要求她唱直音,要精神集中,從頭至尾保持母音的色彩。經過一段時間的規范,使得她懂得口型在歌唱中的重要意義,懂得了氣息的運用和歌唱中喉嚨吸開的感覺,懂得了吐字歸韻對歌曲處理的真諦。自己也覺得音色美了,嗓子也舒服了。而后在作品上去規范她,使之懂得如何結合練聲的知識去駕馭作品,使聲音連貫有線條,形成很有張力的大句子。例如,練唱《雕花的馬鞍》,歌曲起句音較低,就要氣息沉下來,用掛上頭腔的真聲唱出來,注意歸韻收聲。把歌曲呼吸處固定,避免亂呼吸而影響歌唱的完整。高音處要拉住氣息把聲音位置提高,給聲音一個盡量大的拱形空間,避免蹭嗓子。在此基礎上加上民族的味道。當然民族味道并不是加的越多越好,知識在重要的地方吐出點綴下就可以,這樣讓人覺得很有特色和味道。
所以在基礎聲樂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一名教師的責任。聲樂教師就應該是一名技藝高超的醫生在給各種各樣的病癥人看病,不同人不同處方,做到有的放矢,方法得當。庸醫誤診會剝奪人的生命,而我們誤教會耽誤一代又一代人,雖短時間不顯現,但細想這可是關系到一個人的前途命運、一個名族的素質乃至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因此我們每個教師都要捫心自問,自我反思,只有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業務學習,潛心研究學生,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培養他們,并且身體力行給學生做出表率,真正做到無愧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