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華思想理論探源》較為全面、翔實地梳理、分析了近代以來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淵源。讀后方知,從大陸政策的產生、大日本帝國理念的形成、皇國觀念的激蕩、大和民族優越感等諸多方面來看,日本侵華有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更有深厚的思想文化支撐。了解日本侵華的思想淵源,有很多意義,也有利于廓清中日關系發展中的歷史羈絆。發展面向未來的中日關系,要從歷史的角度,逐步解除侵略擴張的戰爭罪惡感。這需要日本社會的真誠。
日本侵華思想 中日關系 社會歷史原因
一、視角獨特的歷史思考
“日本侵華問題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學術研究的客體,從民族感情和民族責任出發,中國學者已經做出了告慰抗日英靈和死難者亡靈的理論工作,業已清晰地描述出日本侵華的政策指導和野蠻過程以及帶給中國人民的刻骨銘心的深重災難。然而,實事求是地看,我們還不能充滿信心地說已經弄清了日本侵華的來龍去脈,盡管基本上做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卻幾乎沒有開始。因此,徹底弄清楚日本侵華的思想淵源和理論儲備,就成為‘解決問題’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一個制約其后的先期程序。”“挨打固然值得同情,受辱更應該覺醒;受辱固然可悲,受辱之后竟不知為何受辱才是真正的可悲。這是知己知彼的辯證法。一個人或一個國家、民族,要想不再重復地被欺受辱,忍痛理清曾經欺辱過自己的對方的所思所想,包括那些或散亂或系統的侵略思想理論,就顯得尤其重要和緊迫。”作者渠長根向我們披露了開展日本侵華思想理論研究的深層起因。
關于開展日本侵華思想理論研究并寫作成書的初衷,作者渠長根在前言中向我們做了這樣的介紹。其一,本著科學的學術研究態度,去探求事物發展構成中“起源”這一元素具有重要意義。其二,弄清日本侵華的思想根源是引導侵略者并與之一起進行戰爭反思的基本功,即具有啟迪與引導作用并能使反思者更充分地認識敵人和自己本身,從而做出更好的防備工作。由此可知,無論是基于學術研究的要求還是戰爭反思的功能,對日本侵華的淵源進行探討都是很有必要的,于是便有了《日本侵華思想理論探源》一書。
《日本侵華思想理論探源》一書的主要內容有六個方面:問題的嚆矢、日本侵華思想理論的發展軌跡、分布在日本社會各階層的侵華思想理論、日本侵華思想理論與日本社會變遷、日本侵華思想理論與中日關系、余論,較為全面深刻地解析了日本侵華的思想基礎和精神根源。利用實踐教學的機會,認真閱讀此書,讀后令人震驚。一方面,為自己之前對這些問題的粗陋、簡單化;另一方面,為日本侵華的處心積慮和野心勃勃而惶恐、驚秫,由此深感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復活是十分重要的大事。
《日本侵華思想理論探源》一書由新華出版社于2008年12月出版發行。作者渠長根教授是我國抗日戰爭史研究專家,曾經出版過《功罪千秋——花園口事件研究》。對日本侵華思想理論的研究起源于他博士期間對日本侵華問題的初步涉獵,出書之前曾公開發表了十幾篇相關的學術論文。
二、不能忽視的歷史事實
張振鹍先生說:“侵華理論是侵華行動的先導,是對侵略的鼓吹、鼓動、回復和辯解;有過去提出的,有的現在還不斷炮制、包裝;不論其形式是粗糙還是細密,都是侵略的一部分。對日本的種種侵略理論,我們的一些論著雖偶爾有所觸及或批判,卻從沒有人作過全面系統的清理清算,其中有的恐怕還不大知道。這是日本侵華史研究中的一塊很大的缺陷,很需要扎扎實實地補上去。”中國作為日本的侵略對象,研究日本侵華史,必須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側面的,因此,對侵華理論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日本的侵華思想理論在具體的存在形態上并不完全相同。”書中提到,日本侵華期間確有一整套侵略思想和理論,幕府的“宇內混同說”,明治時代的大陸政策、“東亞聯盟論”等,都存在著共同聯系,并且都體現出日本人赤裸裸的侵略野心。作者將日本人的侵華淵源追溯到16世紀末的豐臣秀吉侵朝征明戰爭,目的是為了揭露日本人長久以來便有侵略他國的丑惡思想。但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這種侵略思想的具體形態并不相同。既有轉變成公開的國家侵略政策的部分,也有包容于政治家、學者、思想家、理論家的作品流傳于世的,還有廣泛國民的心理意識、風俗習慣里的成分。總地來說,這種侵略思想是層層推進、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的,一開始它具有隱蔽性、欺騙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世界形勢的變化,它最終暴露出猙獰的面孔,讓中國人民處于水生火熱當中,給中國人民帶來沉重災難。
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是其必然性與偶然性相結合的產物,日本侵華也不例外。日本與中國是一衣帶水的近鄰,自古以來就與中國交往密切,更有自唐開始日本便大興學習中國文化之熱潮。因此,對中國國情較之西方國家更為清晰明了,為日后的侵華工作打好了一定的思想基礎。同時,日本是個地域狹窄的小國,多火山地震,資源不足,由此形成了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和狹隘的心胸,所以,地大物博的中國成為其心儀的侵略對象也是必然的。當然,在日本侵華過程中,也不乏有很多偶然因素。例如,甲午中日戰爭時,日本國力還并不是很強大,且當時中國的北洋海軍實力較日軍不相上下,若不是當時清王朝被西方列強逼得焦頭爛額,無心顧及日本這等小國,還有李鴻章等人的避戰自保政策,中國又怎么會輸給日本?當時日本也只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沒想到僥幸獲勝,并獲得了割占臺灣、索要巨額戰爭賠款的豐厚待遇,由此產生了更加瘋狂的侵略意識。試想,如果甲午戰爭中日本戰敗,那么他們侵略中國的囂張氣焰會不會那么高漲,從而發展為隨后的全面侵華戰爭?肯定不會!由此可見,歷史的偶然性也對日本侵華思想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進作用。
謝俊美說:“中外學者對于日本侵華暴行曾進行過揭露,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對于日本官僚、政客、軍閥、財閥們制造的侵華‘理論’進行揭批并不多。”渠長根先生在書中集中介紹了幾個不同領域的具有濃厚侵華思想的典型人物。北一輝——學界侵華思想理論的旗幟,他歪曲利用馬克思主義的某些論斷,杜撰國際戰爭合理化觀點,為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制造理論依據根源,創設日本法西斯主義理論,并且別有用心地大肆污蔑中國。這些丑惡的行徑,都是北一輝站在日本的國家的立場上所做出來的,所以他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法西斯理論家之一毫不為過。石原莞爾作為軍界侵華思想理論的代表,有一套自己加工制造的侵華理論,同時,他也是侵華戰爭期間最惡毒的三大劊子手之一,可恨的是,他最終竟然逃脫了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絞刑的懲罰。政界的岸信介、侵華思想踐行者岡村寧次和知識界的福澤諭吉等,這些人雖然來自不同的領域,卻有著共同的侵華擴張思想和帶著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
讀到這些,我不得不相信:“日本侵華思想的存在是客觀的,但是具體形態卻是復雜多樣的。既有轉變成公開的國家侵略政策的部分,更多的還是包容于政治家、學者、思想家、理論家、文學藝術家及其他社會權威人物的言論作品中流傳于世的,還有散布在國民教育、戰爭動員、道德評判、社會規范之中的,更有廣泛地滲透于國民的心理意識、風俗習慣里的成分。”在表現形式上,更為復雜,有“神國”思想、“八紘一宇”觀念、民族優越論、國家主義以至軍國主義等。代表人物有豐臣秀吉、佐藤信淵、山縣有朋、福澤喻吉等。
“日本侵華思想理論不僅直接影響到中日關系,還使得日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心理一步步陷入對外擴張的深淵。專制天皇制最終變成了日本侵華思想理論行為化的政治保障;而接連不斷的針對不同政見者的政治謀殺,則成為日本侵華思想理論行為化的助推器;深入民心的民族優越感,成為日本侵華思想理論行為化的心理源頭。”
歷史的發展告訴我們,一個統治者想統治一個國家,首先就要先統治國民的思想,中國歷史上的秦始皇“焚書坑儒”、清王朝“閉關鎖國”實際上就是統治者為了控制民眾的思想所做出的相應措施,而當時日本法西斯也不例外。他們利用日本國民與生俱來的“忠君報國”思想以及極端的民族主義思想,不斷通過各種手段為國民灌輸侵略的正義性和必要性,逐步第把民眾的熱情推到了極點,甚至可以說是無比狂熱的地步。近代天皇制逐漸成為日本政治制度的核心,天皇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并且具有極強的侵略性。天皇使僅僅是民間崇拜祖先的神道變成了國家意志和國家活動,具有了國家性質和民族特性。因此,在天皇確立了侵略中國的大政方針后,狂熱的日本人便帶著天皇所賦予的信念在中國這片錦繡山河山河上大肆掠奪,開展了一系列慘絕人寰的侵略活動,尤為可怕的是天皇至上的信念使他們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筆者認為,這確實是一種強大的邪惡的精神力量。可以說,侵華不僅僅是軍國主義的錯,日本民眾在背后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他們把忠于君主以及侵華當成自己畢生的事業與夢想。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簽署投降協議的消息傳到日本本土時,無數的日本國民跪在地上嚎淘大哭,甚至有人還攜帶一家老小臥軌自殺……可見當時日本國民的思想被軍國主義灌輸得多么嚴重。而除了受軍國主義思想的洗禮之外,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也在這次侵華戰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日本的歷史上,武士是日本人的驕傲,武士階級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的。然而在明治維新之后,武士階級開始消亡,武士逐漸淪為閑散人,他們急切地渴望實現自身的價值,只是當時,無論是武士階級還是日本普通民眾,他們的價值觀都停留在“忠君報國”的思想上,加上關東大地震后所產生的不安全感以及焦慮的情緒,使他們對殖民擴張的愿望更加狂熱,更加的歇斯底里。隨著軍隊的征兵,眾多武士加入了軍國主義的行列,開始完成了蛻變,而武士道中的“武士至上”的原則與法西斯理論中的軍事獨裁不謀而合,于是武士道也自然而然地成就了“日本熱色法西斯”的理論溫床。19世紀,隨著清朝制度的不斷腐朽,日本人自高自大的民族優越感逐漸體現出來,他們開始蔑視中國,伴隨著“八纮一宇”的“皇國”理念及其宗教意識,大陸政策逐漸被日本人所踐行,最終演變成侵華戰爭。
“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是,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責任并未得到徹底的清算,無論是在物質形態上,還是在國家關系、民族潛在意識上,更不要說在精神意識和精神領域里。”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代表日本投降了。但是,他并沒有向所有被日本軍國主義蹂躪過的國家和人民道歉,更不要說坦誠地承認日本的罪行了。日本在戰后未能徹底清算軍國主義者所犯下的侵略罪行,也沒有對年輕一代進行正確、全面的歷史教育。因此,日本國內一直存在否認和美化侵略歷史的社會土壤,右翼勢力不時跳出來否認侵略歷史,美化侵略戰爭,為戰犯歌功頌德,而日本政府則以種種借口,采取包庇縱容的態度。
隨著近年來日本社會思潮的右傾化,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消極傾向更趨突出。2005年前后,那些年反復發生的歷史教科書問題,其實質就在于日本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歷史,不能以正確的歷史觀教育年輕一代。日本政府的這種倒行逆施只能破壞包括中日關系在內的它與亞洲鄰國的關系,有損它在亞洲及世界各國人民心中的形象。
日本投降至今,已有十多位首相公開參拜過晉國神社,尤其是小泉純一郎時代,中日關系更是冰冷到了極點,對他這種肆意傷害受害國人民感情和尊嚴、嚴重損害中日關系的錯誤行徑,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表示強烈憤慨,并向日方提出強烈抗議。日本軍國主義在近代史上對中國人民的傷害最為深重。日本作為加害方,應當正確對待那段不幸歷史,尊重受害方民眾的創痛和感情,這事關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日本政府及其領導人曾多次就歷史問題作出鄭重表態和承諾。然而,近年來日本一些領導人一再自食其言,在歷史問題上不斷挑起事端,嚴重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給中日關系正常發展制造障礙。日本首相的行為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人對自己的侵略行為并沒有一個準確而清晰的認識,他們沒有認罪的意識,還一直生活在曾經的軍國主義唯我獨尊的自大世界里。
日本社會迄今為止也仍然沒有完全根據戰爭的本來面目和亞洲各被害國家的正當要求來認識歷史、反省歷史,以致造成了日本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對歷史的模糊和無所謂,給亞洲國家與日本的國家的關系蒙上了新的一層厚厚的陰影。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出于冷戰需要,美國開始縱容日本右翼勢力,他們開始借機對教科書開刀,否認侵略,宣揚皇國史觀。日本右翼勢力偏執地認為,要讓日本實現“政治大國、軍事大國”的“理想”,恢復日本往日的“雄風和自信”,就必須徹底推翻“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歷史結論、否定日本的戰爭責任、拒絕向被自己欺凌過的國家和人民反省和謝罪。篡改后的歷史教科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在思想文化上毒害人民。日本和德國之所以對二戰的反省態度截然相反,除了美國的政策因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的“皇國史觀”文化在作祟,它使許多日本人不愿意進行“自我虐待和否定”。新歷史教科書再次大肆宣揚“皇室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基因”。
如果日本右翼勢力的影響持續擴大,很可能會導致日本民眾、傳媒對右翼現象越來越熟視無睹。若是如此,日本對外戰略的保守傾向勢必日盛,陷于單邊民族主義迷夢的日本,也會從此走上一條不歸之路。2010年9月7日,一膄中國漁船在釣魚島附近海域與日本巡邏船發生相撞事故,日本非法拘捕了中國漁船及船員,以期國內外巨大震驚。而在中國政府的強烈要求下,日本終于放人,但是再次回顧這次事件,筆者認為這可以說是日本長久以來對東海海權的野心或是在釣魚島歸屬權上對于中國的挑釁和示威。眾所周知,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們國家領土的一部分,日本制造釣魚島事件,某種意義上與其根深蒂固的軍國思想依然有聯系。對此,我國與其他廣大亞洲國家必須引起重視,防患于未然。
日本侵華曾經給中國帶來了血跡斑斑的很長一段歷史,但是,現今的中國人卻似乎將之完全忘卻了,就算沒有忘記,也不能做到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李敖說:“2007年毒餃事件后,日本媒體別有用心的大勢炒作,日本全民掀起了抵制中國食品的運動,現在在日本所有的超市,基本上再也很難找到中國食品的影子。這就是日本抵制中國食品的效果。可是中國人呢?喊抵制日貨喊了幾十年,口都喊干了,就是不見一個人行動,悲哀的很。可以這樣說,在中國流通的商品中,有70%左右的高檔貨全是日本貨。日本的國際難民援助金額為世界第一位,日本是除美國外向聯合國捐款最多的國家,這是日本在國際政治中致勝利器。即使日本工業基礎為零,用其資金重新打造一個工業王國,也會超過了中國的社會資產的總和!”雖然他的話有時會比較激奮,但確實很多都是事實,中國人民在指責日本人的同時,是不是也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行動與思想是否一致呢?
三、知史更為未來
雖然日本依然存在右翼保守勢力,但是,全球化的發展要求中日保持良好的外交關系。要想實現中日關系良好發展這一目標,我覺得需做到以下三點。
首先,日本要認真解決歷史認知問題,徹底擯棄冷戰思維。
中日雙方要認真落實胡錦濤主席的五點主張精神,認真解決歷史認識問題。阻礙中日關系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歷史認識問題。小泉下臺之后的這些年,日本還不斷有否認和美化戰爭的行為,今年2月,日本名古屋市市長河村隆之竟然輕描淡寫地說南京大屠殺是子午須有,甚是可笑可恨。相反,面對由此激發的中日國民之間的情感對抗,日本朝野、媒體卻不顧事實,不顧被害國家的感情,將中國民眾的不滿情緒,歸結為中國進行所謂“反日”教育的結果。這種誤導和煽動日本民眾的冷戰思維是當前中日政治關系嚴重倒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應本著負責任的精神,盡早解決歷史問題和擯棄冷戰思維,遇到問題應保持理性、冷靜的態度,通過對話的方式解決,而不是任意惡化。
其次,重視柔性的文化外交和民間交流,促進相互理解。
加強文化外交和民間交流,以文化為使者,以第二軌道的民間外交為紐帶,通過心與心的溝通和理解,彌合互不信賴的鴻溝,增進互相理解勢在必行,而這也是構建未來中日關系的方策之一。在此,中日雙方都要去努力地做,遇到不祥和的現象的時候,都要力爭用溫和的方式來處理,不要激化矛盾。
最后,客觀地認識和理解對方,培養具有未來思考型的中日青年。
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繼續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實現中日關系的健康穩定發展,對中日兩國都具有重要意義。雖然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但中國政府始終把維護和發展中日睦鄰友好關系作為長期國策,置于對外關系的重要地位,并一向認為,中日友好關系的發展不僅有利于兩國人民,而且有利于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在此希望中日關系可以得到改善,希望我們中國和日本可以從此共同進步,共同發展,中日的明天會是美好。但是,更寄希望于日本青年能夠認真地學習歷史,了解近代以來東亞關系的發展脈絡。
誠然,日本人確實曾經嚴重地傷害過中國人民情感,目前也還依舊存在許多反動的具有侵略思想的人群與組織,我們完全有必要重新追憶起那段血跡斑斑的屈辱歷史,清楚地知曉它的發展淵源,并且時刻銘記它,從而更好地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歷史的悲劇重演。但是,同時,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回憶的確是痛苦的,但是畢竟已經過去,一個人,如果總是在緬懷失意的悲傷的過去,那么它將永遠沉溺于一個陰暗的世界,找不到重新振奮的勇氣。個人都尚且如此,又何況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呢?
如果中國只是一味地去糾結日本侵華的歷史、日本人現在還沒有完全悔改,而忽視了自身的發展,那又怎么能使日本真正的心悅誠服呢?中國現今社會還存在著各種弊端,官僚腐化日益嚴重、人民精神世界日益空洞、道德素養呈下降趨勢、國民沒有共同的高尚的精神信仰……被雙規的江蘇財政廳副廳長張美芳坐擁七套房產、“我爸是李剛”、小悅悅事件、政府花錢雇人強抓上訪者……如此種種,都體現出現今中國存在很大的硬傷。眾所周知,3月11日本發生大地震后,日本國民體現的高素質令人肅然起敬,日本首相也經常是一貧如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又怎么能要求日本人去尊重我們的國家呢?
有一句話叫做“不能夠改變世界就改變自己”,我們所要做的,不是一味地對日本人的不悔改耿耿于懷,而是應該努力提高我們的國民素質,完善我國的各種制度,使國民的權利真正得到保障。如果我們的文化與經濟并駕齊驅,共同發展到高水平,如果我們的社會充滿民主與和諧,如果我們的民族充滿了凝聚力,那么日本人的囂張氣焰又如何能燒灼到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呢?
追憶血跡斑斑的年代,不僅是為了知己知彼,了解日本的侵華淵源,從而達到防御的效果,更是為了重新審視自身的不足,從而找到提升的目標,不斷強大自己,讓日本向我們的民族表示衷心的敬意與歉意。
參考文獻:
[1]渠長根.日本侵華思想理論探源.新華出版社,2008.2.121.
[2]張振鹍.日本侵華史研究:一個粗略的回顧.抗日戰爭研究,1999.
[3]謝俊美.近衛文麿的侵略思想及其活動述略.福建論壇(人文社科版),2001,(1).
[4]姜長斌.認識日本之一:從豐臣秀吉到吉田松陰——明治維新前日本軍國主義的傳承.探索與爭鳴,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