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分析導游英語口語中常見的文化錯誤,提出在其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加強學生的文化理解及適應能力,從而切實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導游英語 文化錯誤 英語教學 跨文化意識
涉外導游是國際理解之橋,中外友誼之橋。他們肩負著傳播中國文化,促進國際交流的社會責任。這一職責要求導游人員需具備極高的外語水平,既要精通兩國語言,又要熟知兩國文化。然而在實際接團過程中,我國有些旅游景點的導游由于跨文化意識薄弱,在口語交際中經常犯一些文化錯誤,往往導致游客的誤解和不快。筆者根據多年來在涉外旅游接待工作中發現的一些導游在英語口語中犯的文化錯誤進行分析,并對其相關教學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導游英語口語中的文化錯誤分析
所謂文化錯誤,是指交際時違背所講語言的講話方式、言談規則及風俗習慣的言語行為。很顯然文化錯誤是由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產生的。下面就有的導游在接團時因中西文化差異引起的文化錯誤簡要分析。
場景1:當游客到達旅游景點依次下車或下船時,當地導游人員看到團隊中步履蹣跚的老人走過來,于是充滿關切地說:“Let me help you.”隨即就開始攙扶老人,令他不解的是老人并不領情,反而十分氣憤地說:“No, I can manage it myself.”
文化差異:尊老愛老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體現了一種和諧的人倫關系。在中國,老人有較高的地位和話語權威,“老馬識途”、“老當益壯”等和“老”相關的詞語都說明老人富于經驗和能力,他們深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因此,生活中常看到人們主動幫助老人以示友好和禮貌。相反,在西方若是沒有征得別人的同意而主動去幫助他們,不但不禮貌,而且對方會很生氣,由于西方人的觀點是受人照顧往往被視為弱者,加上其文化中“老”往往是“老而無用”的代名詞,那么這里導游對老人的幫助自然會讓他覺得你認為他是個沒用的人。事實上,西方人非常注重獨立,認為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沒有老少界限。很明顯,中西方在倫理觀念、價值觀上的不同造成了話語所傳遞信息的理解不同,以下兩個場景的交際失敗也說明了這一點。
場景2:旅游過程中遇到游客生病時,有些導游員非常關心地問:“Are you OK? Need you go to hospital? Whether you have had some medicine? You’d better have plenty of water and have a good sleep.”
場景3:在受到游客夸獎或感謝時,導游人員自謙的回答。比如:
Tourist:Your dress looks very nice.
Guide:No, no, it’s quite ordinary. Actually, Ibought it several years ago and it has been out of fashion.
中西文化在不同哲學和宗教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各自的價值觀和倫理觀。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學說為內核,其思想精髓為“天人合一”和“仁愛”。在這個理論體系中,天、地、人是個和諧的統一體,個人只是社會和整體的一員,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從全局和整體出發,即要有集體主義意識;在處理人際關系時這種集體主義表現為與人和睦相處、友愛互助、謙卑禮讓的處世態度。因此,場景2中導游按照中國人慣常的方式問候病人并提些建議來表達對病人的關心;場景3中導游對游客的夸獎采取了自謙的回答是由于集體主義意味著不能過于突出自我(包括個人的才能和財物等),要盡量貶低自己或夸大對方。然而,西方文化受到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和相信自我拯救的清教思想的影響,注重個人的價值和自由平等,推崇自尊、自立、自信的個人主義意識。鑒于此,場景2中導游本是出于關懷的本意反倒讓他們覺得是對自己獨立能力的懷疑,況且這樣的言語在西方通常是醫生或父母的說教;場景3的對話中導游對游客的夸贊并不是贊同,而是非常自貶的回答:衣服并不好看,很普通,而且是幾年前買的,現在都過時了。可想而知,對于崇尚個人主義的國外游客來說,聽到這樣的答語,其個人自尊和自信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在他看來是導游認為自己沒有鑒賞能力和品位。
場景4:在與游客預約時,有的導游習慣性的采用陳述和命令的口吻。如:“Come down to the lobby at eight”、“We will meet in the recreation room”。
場景5:當和游客初次交談時,有些導游常問如下問題:“Where are you from”、“Do you like China”、“What do you do”、“Are you married”、“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等。
文化差異: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習慣和民族風俗差異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習俗,如節日習俗、婚喪習俗、禮貌禮儀、禁忌和隱私等。中西方禮貌用語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自的禮貌習俗,場景4導游按照中國式的請求方式,采用直接命令式的口吻與游客約定事宜。事實上,英語往往通過使用情態動詞或其過去式來降低請求的強制性,表示禮貌和委婉。根據英美人的習慣恰當的方式應為““Would you come down to the lobby at eight”、“Shall we meet in the recreation room”。場景5是由中西隱私觀差異引起的文化沖突。相對來說,中國人隱私觀念比較淡薄,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談及對方的年齡、工作、婚姻等和個人有關的話題,在他們看來這是對他人的關心和親近。而這些話題對西方人來說卻是禁忌,因為他們注重個人隱私,旁人不應干涉。因此,導游問游客這些問題勢必會引起對方反感甚至覺得隱私權受到侵犯。
場景6:以下是導游對山西晉祠景區周柏的相關介紹:
Planted in the Zhou Dynasty, this cypress tree has a history of over 3,000 years. It’s about 18 meters in height and looks like a sleeping dragon. Thus called the Dragon Cypress.
文化差異:在中國,“龍”是吉祥和權威的象征;在西方,它卻是邪惡的象征。中西文化不同導致人們對同一事物或概念產生了不同的理解,同一詞語被賦予了不同的內涵。這里導游并沒有向游客解釋“龍”在中國文化中的含義,游客則以自身的文化背景知識來理解,那么聽到這樣的介紹游客自然會對這顆柏樹望而卻步。適當的解說應該在“dragon”后加上文化注釋“Homonym of‘emperor’ in Chinese,representative of dignity and luck”,幫助旅客了解信息。
場景7:眾所周知,中國旅游景點中的寺廟之多堪稱世界之最,宗教文化游也吸引了眾多海內外游客。外國人每到一處寺廟都會看到很多中國人燒香并對著不同的神像跪拜祈禱,出于好奇于是問導游他們到底在做什么,有的導游脫口而出:“They are prayingfor a happy life. If youlike, you can pray too, maybe the Chinese God can also bless you.”
文化差異:中國大多數人的宗教意識薄弱,只要其教義對人們有教化意義,你會發現一個人可能有多種信仰,他也許既信奉儒教,又信奉佛教和道教,人們可以叩拜不同的神靈來祈求他們的庇護。然而,西方人認為宗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們大多信仰一神論的上帝觀,認為耶穌是他們心中唯一的神,是世間萬事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這里導游建議他們跪拜中國的神像,顯然是忽視了宗教信仰的巨大差異,導致游客的不快。
二、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通過以上對導游英語口語中的文化錯誤分析,不難發現錯誤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導游人員在交際過程中受到母語文化的影響,無意識地將漢語模式套用到英語情景中。
首先,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其熟知中西文化的異同點。導游英語口語的教學對象即是那些準備從事外賓接待工作的學生,由于他們將來服務的游客來自不同的文化體系,人們在思維方式、倫理觀、價值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難免會與我們有所不同,自然在相同的語境條件下,漢語和英語有各自的言語模式和表達方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對中西文化進行比較,既要掌握相同點,又要把握差異性,并深入挖掘文化異同的根源。為了真正理解外國文化,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學習一些歐美文化知識。
其次,注意詞語文化內涵的教學。語言根植于文化,中西文化由于在多方面存在差異,有些詞語被賦予了特定的文化內涵。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成功,在外語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教會學生詞語的外延意義外,更重要的是要學生了解和把握詞語在其文化中的真正內涵意義。
再次,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導游英語口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旅游會話和交際能力,教師教學時應以學生為中心,多運用情景交際教學法。通過設計不同的模擬情景,如接送、入住、購物、用餐、旅行、娛樂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參與角色扮演,激發其交流的需要,鍛煉語言的運用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涉外旅游接待中,我國有些英語導游由于對異域文化沒有深入的體會和理解,按照本國語言習慣進行交際,致使英語口語中出現了文化錯誤。這給導游英語口語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啟示,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和適應能力,教師應注重文化教學的滲透,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積極創造語境以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永祥.英語交際中的文化錯誤[J].天津商學院學報,2003,23(2).
[2]郭梅蕊.淺析山西旅游材料翻譯中的文化空白與文化差異現象[J].中北大學學報,2010,26(2).
[3]盧建梅.外語教學中的文化錯誤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2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