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式教學能調動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思考,變被動地接受知識成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之較好地掌握所學內容。
啟發式教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應用
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是十分重要的。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形式,課堂教學效果的好與壞取決于教師的工作質量和工作態度,取決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導作用的發揮及教師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方法是否得當。啟發式教學能調動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思考,變被動的接受知識成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之較好地掌握所學內容。
下面我將就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如何應用啟發式教學談兩點自己的體會:
一、啟發式教學要以原有的知識為基礎,使數學問題變為生活現實
在課堂教學中從提出問題入手是啟發式教學的手段之一。在課堂教學中解決問題的途徑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教師問,學生答。這時需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觀察、比較、判斷、概括,使之回答問題。這一過程也就是啟發學生思維的過程。在學生回答后,教師應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加以糾正、補充和小結,使問題得到明確的解決。另一種是教師問,教師答。教師作答時應指出所提問題的實質,分析、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解決所提的問題。
教師在提問過程中,應注意避免下面兩種現象。一是問題提的過于簡單,學生無須思考就能答出“是”或“不是”。二是對于一些關鍵性的問題或難度較大的問題,不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教師又不作適當的啟發、誘導就讓學生回答,結果是學生答不出,也產生不了“啟發”的效果。
恰當、合理地提出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調整學生的思維過程是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
例如,進行分數、百分數應用題教學時,老師根據學生的零用錢作為信息:“李明帶了14元錢,花了6元,剩下8元。”然后讓學生選擇其中的兩條信息提出一個關于分數、百分數的數學問題,就把學生帶入了身邊的情境中。又如,在進行工程問題教學時“老師留了90道口算題,宋雪完成需要15分鐘,趙巖完成需要30分鐘。“然后讓學生根據這些提出數學問題。一般學生會簡單提問:宋雪每分鐘完成多少題?趙巖每分鐘完成多少題?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示:如果宋雪做了10分鐘后余下的留給趙巖做,趙巖還需要多少分鐘完成?這樣可以使同學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加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親切感。這里學生既獲得了較系統的知識,又提高了思維能力和學習興趣。
二、啟發式教學主要是教會學生獨立思考方法,將未知轉化為已知
人們對啟發往往有些片面理解,誤認為是有提出問題,學生回答才是啟發,其實課堂上啟發學生思維不僅僅在于一問一答,而在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否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從而透徹地分析、理解、領會教學內容。要想恰如其份地用好“啟發式”這一教學方法,教師必須把教學內容的原由講清楚,并使學生對某些未知的東西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將未知轉化為已知,并把它當作明顯而又合理的結果加以接受。
例如,教學“小李要打一份24000字的稿件,5分鐘打了600字。照這樣計算,小李打完這份稿件需要多少分鐘?”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問題出發討論分析,找準題中基本數量關系:“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這樣,便使學生認識到:工作總量是已知的,要求工作時間,應先求出效力的工作效率。所以這道題的關鍵是先求小李的工作效率。由于找準了題中的中間問題,也就找到了解題的途徑。
又如,教學“劉小華家種黃瓜50平方米,茄子是黃瓜的4/5,種的西紅柿是茄子的3/4,問種西紅柿多少平方米?”在分數應用題教學中,線段圖的作用不可忽視,教師可引導學生畫出線段圖,從而分析出三個菜地間的關系,找出解題途徑。
三、啟發式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分析應用題的能力
為學生創設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演示把調查物品價格、學生身邊的實際情況引入應用題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調動積極性。讓學生自主感悟自主獲取知識,教師進行適時啟發、點撥、歸納。
例如,教學百分數應用題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用品出題:“李輝的書包原價32元,現降價25%,學生解答后,可以小組為單位,一人出題其他組員解答。這樣,不僅達到一題多練的目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要想全面提高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北生.教學藝術[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84.
[2]董國華,龔春燕.中小學課程教學藝術[M].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1998.
[3]季素月.中學生數學能力培養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