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是人類共同的追求,更是中華傳統法律價值追求。中國“貴和”的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由史伯提出,孔子、老子等諸子百家的豐富,后由歷代政客不斷探索,而形成傳統和諧思想之精華,并以之惠民、利國。傳統和諧思想包括天人和、社會和兩部分,而體現于德治、民本、慎刑等方面。歷代法律皆有體現和諧價值的立法,如文景廢除肉刑,唐律的簡約,元朝、清朝的因俗而制等?,F代中國更是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這使得和諧價值在今天進一步發展豐富。
和諧 民本 德治 儒家思想
一、和諧的內涵
1.人與自然的和諧
“天人合一”是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最好概括。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通過順應自然規律,求得物我平衡、內外平衡、人類與自然的平衡。
在《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并立起來,并將人放在中心地位。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對應、相互聯系的。孟子在天人關系上把天與人作為一個整體,把道德、心性作為二者溝通的橋梁。他認為人性中包含了天性,而且是相通的。因此他主要主張“天人相通”。漢代的董仲舒建立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他認為“天”作為有意志、有目的、有道德屬性的最高主宰,既是“百神之大君”,又是“萬物之祖”。他提出人受命于天,強調天人之間的感應關系。王者要用“道”將“天”與“人”連接起來。儒家可謂是將這種“天”與“人”相通相合的境界作為最高的追求。
2.社會的和諧
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上,統治者知道要“順應天意”才能維系統治。但天意畢竟是虛無縹緲的,有什么蹤跡可循呢?在總結前人國破家亡的教訓,周朝的統治者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這不僅是政治思想,更是先進的立法思想。
西周的統治者認為上天的旨意往往是通過“民意”體現出來的。商朝的統治者宣稱,人間的一切都是由上天決定的,國君是上天的代表,百姓必須服從。但是隨著夏、商的滅亡,這種思想開始受到質疑。于是西周的統治者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在這套體系中,統治者將“民意”及人心向背與立法、行政結合,認為要有高尚的道德,能夠倡導社會大和,順應民意,上天才會保佑統治長久,否則會重蹈夏商的覆轍。
作為統治者,首先,要注意自身的道德修養,并體察民情,體恤民間疾苦,力戒荒淫。其次,要施德于民,愛民如子。再次,統治者應該當以德教民,教民向善,而在刑罰上要慎刑,采取謹慎寬緩的態度。由此達到社會和諧的目標。
二、傳統和諧法治思想精義
1.德治
在吸取秦滅亡的教訓后,漢初的統治者采取了懷柔政策。而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成了社會主流思想。中國歷代立法傾向于以“德主刑輔”的思想為指導。
儒家的“德治”一方面要求統治者自身懷德,當統治者具備很高的德行后才會制定出利國利民的法律、政策。另一方面要求每個社會成員提高修養,提升道德水平,從而構成社會的和諧。由于家族、宗族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因此儒家的和諧思想又以“三綱五?!睘橐劳校v究小家和諧,千萬個小家的和諧構成國家的和諧,社會統治因此穩定。這就是后來“親親尊尊”的來源。同時,儒家將“仁義禮智信”作為衡量一個人道德水平的標準,而“禮”是其中尤為重要的標準。把“禮教”作為社會準則,制造社會的和諧氛圍。
2.民本
所謂民本,即處于被統治地位的民眾是國家及統治者的基礎和本源,國家及統治者必須要以民眾作為治國的根基。民本思想的核心在于順應人民的意志,注重人心向背,從而調和階級矛盾,達到和諧統治。
《尚書?五子之歌》說:“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意思是,對待百姓,只可以親近,不能認為他們卑賤而凌駕其上;只有百姓才是立國的根本,根本穩固了,國家才會安寧。可見,民本思想由來已久。儒家在民本上主張“仁者愛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舟民水”等思想。法家也提出過與民本有關的主張。《韓非子?飾邪》:“天地無民,堯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強”。
但是在封建統治之下的“民本”思想不同于現在社會最求的“人本”?!懊癖尽钡淖罱K目的也是為了“君本”的統治思想服務,而不是賦予人的自由、民主的目的。雖然在封建社會這種思想的進步性極大,但是我們仍然要認識到它的局限性。
3.慎刑
慎刑,是和諧的法制保障,也是德治、仁政的評價標準。慎刑要求刑罰適中,不亂罰無罪,不亂殺無辜。慎刑思想包括寬刑、輕刑,但卻并非一位排斥重刑。即并非所有的輕刑都合于和諧,也并非所有的重刑都悖于和諧。因而慎刑思想的內涵是,在正確分析社會現狀的前提下,采取與社會具體情況相符合的刑罰機制。立法者要以謹慎的心態,合理立法,裁判者更要慎重、公正執法。
三、傳統和諧法律思想對現今的指導
第一,我們仍然呼吁人與自然的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提出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秴问洗呵铩分芯陀校骸敖邼啥鴿O,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币虼巳祟惾粝腴L治久安的生活,就必定遵循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資源的利用尋求最大化、循環化,做到真正的不浪費。
自然和諧要求我們回歸自然,愛護自然。我們與自然是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關系,任何不和諧的舉動最后只會反作用于自身。我們只有遵循自然規律,不強調經濟的片面發展,才能與自然和諧、和睦共處。
第二,社會和諧仍是追求。新的社會和諧要求不再有為階級統治服務的目的,而是真正民主、自由的和睦狀態,從而達到社會穩定。
政府需要以人為本,為公眾服務。人本區別于民本,不再是為君本服務的工具,而是真正的政治目標。以人為本,真正的賦予人民權力,以人民的利益為行政的出發點。這樣的政策才會有利于人民接受,有利于社會的穩定。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更是組成社會和諧的重要因子。每個人都以高尚的德行要求自己,不斷地完善自己。儒家諸如“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更是應該傳承的人生準則。儒家思想在拋棄君君臣臣的迂腐的糟粕后,仍然應被現代人傳承的。
第三,新內涵,自我的和諧?,F代社會重視人的自我意識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人不僅需要別人、社會把自己當作“人”對待和尊重,更需要自我價值的實現,需要不斷的完善自我。因此個體在身體、情感、思想、精神方面平衡自我,達到和諧人生。實現自身和諧,是一個自身修養與外部引導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自我修養是實現我們自身和諧的內因,也是最主要、起決定性的因素。這要求個體不斷提升自我價值追求層次,始終保持以良好的心態對待他人和社會,積極培育和諧思維,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奠定安寧的人文基礎和社會心理基礎。
參考文獻:
[1]孫光妍.和諧:中國傳統法的價值追求[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22-23.
[2]劉曉峰.中國古代職官考課制度的沿革及其現代啟示[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學版),2002,(12).
[3]孫光妍.和諧:中國傳統法的價值追求[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
[4]蒲堅.中國法制史[M].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