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是現階段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的發展趨勢。因此,要通過一系列措施解決在教學中公開課與常態課的關系。
公開課 常態課 以學定教
課改中推出了一批優秀的公開課,公開課是精品課,在全省、全國起到一定得引領示范作用;是一線教師上課的標桿;是一個團隊經過長久的研磨,半年、甚至一年的研究成果。說起公開課,人們常有一個同感——假,無異于演戲,教師上課“表演”的痕跡太重,缺乏“自然”的味道,使課堂失去了本真的成分。教師在課堂上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趕時髦、走形式、擺架子的“課堂作秀”現象。
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是現階段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的發展趨勢。不論公開課還是常態課,都應該圍繞這一點展開,隨著現代教育的不斷發展,大量現代教學媒體支持下的“公開課”在這些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如何把“公開課”的研究成果運用到常態課教學中來,是現代課堂教學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只有把公開課中獲得的研究成果運用到常態課中來,才能充分發揮公開課的作用,才能真正促進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的深入和發展,使公開課更具實效性,從而發揮其存在價值。在我們對基層調查研究中,很多教師反映,怎樣讓常態課也能夠上得生機勃勃,作為省級教研員如何進行教研指導、提供怎樣的方法策略,保障常態課的大面積有效開展,協助教師解決公開課與常態課的關系,是值得去探索的問題。
一、進一步提高備課質量,是課堂優質高效的有力保障
大量的事實說明,教師課堂上好多問題的出現,都與教師課前備課不充分有關。因此,加強課前研究,協助教師提高備課質量實有必要。
策略一:在課前研究中,教師要吃透教材,弄清教材的編寫意圖,對重點、難點、關鍵點、易混點等要有準確的把握。具體措施:教研活動中可開展這樣的專題。如怎樣編寫教學設計、如何制定教學目標。在這個教研活動中,教研員專門拿出一課時時間,通過幾個個案分析,幫助教師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目標,一節好課,只有教學目標制定準確,才能達到教學相長的共贏目標。
策略二:同時要吃透學生,正確分析學生的生理及心理接受程度、知識基礎、思維特征、學習方式等,在此基礎上準確確立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程序,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具體措施:音樂教研活動在器樂進課堂的研究課題的實施中,與一線教師合作設計了幾份不同階段的問卷調查提供給學生,從學生出發,了解學生的心理,將調查與研究相結合,將課前與課堂相結合,有效地解決了器樂進課堂的難點。另外,還要大力提倡集體備課,在同伴互助、取長補短、智慧碰撞中共同提高。
二、進一步加強教師“研究意識”的培養,是提高常態課的有效途徑
要將“教學”與“研究”融為一體,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校正,在校正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長。要使每一位教師遵循《課程標準理念》,實實在在地以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目標,上好每一堂常態課。相對于公開課而言,常態課的研究是不到位的。如果養成了學習、思考與研究的習慣,教師堂堂課都可以上得精彩。要用研究喚回教師的工作激情,用研究打造高效課堂,用研究塑造教師的職業生涯,在研究中體驗教師的職業幸福與快樂,引領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斷鉆研《課標》,注重新課程的體驗性和發展性,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充分做好每堂課的拓展與探究。拿出可供普及的平時教學進行觀摩,少一些花架子,多一些體現教師能力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大家共同研討好課的標準是什么,以此來推動課改向縱深發展,讓普普通通的常態課都能簡約高效。
策略一:聽課調研“深入基層學校,發現潛質教師”;
策略二:“同課異構”優化教學過程,追求優質高效;
策略三:“磨課育人”異地異校研修,提升專業成長;
策略四:“名師講壇”現身說法演示,以點帶面推廣。具體措施:利用教研活動,并緊密結合國培、省培,開展校本教研實例考察、教研實訓等實踐活動,組織觀摩教師向優秀教研集體和優秀教師學習。這樣大規模地毯式的聽、研、磨活動,能夠為教師創設研究、探索的空間,同時在每個學校或區域樹立相對的種子教師,積極發揮引領輻射作用,為加強教師研究意識的培養起到積極推動的作用。
三、進一步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優化“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
“以學定教”是當今教研教學中的熱點問題,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用什么樣的過程與方法解決問題,怎樣才能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及優化情感體現,就是我們值得關注的。
《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是溝通學生與音樂的橋梁。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加強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交流。真實,是課堂教學的生命。追求自然的、彌漫著生活氣息的課堂情景——樸實無華的教學。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鼓勵同伴間合作交流。
策略一:真正樹立“學生主體觀”。讓學生對感興趣的問題自主地探究,從課題的選擇、方案的設計、活動的實施等都是由學生決定的,因而完全打破了以教師為主體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把學生推向主體學習、自主學習的地位。
策略二:由“注重結果”向“注重過程”的轉變,要求學生親歷和體驗發現問題、獲取并應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系統的知識傳授已不再作為追求的唯一或主要目標,因而就改變了過去 “重結果”的做法,教師不再苛求學生對某項具體知識或技能的掌握,而是關注他們的學習的過程,對所學知識的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策略三:由注重“書本記憶”到注重“知識運用”的轉變,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運用于實踐的機會,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特別強調學生對書本以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因此,“以學定教”的重點不在于向學生灌輸許多書本知識,而是通過設計問題,向學生傳授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實踐調查、搜集整理資料,自行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這一過程正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熟練運用的過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培養和提高的。激發學生參與意識的同時,既不拘泥于教材的局限,又使學生在學習中找到了樂趣,做到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相輔相成的快樂學習。
自然是人生的非凡境界,自然意味著本色、真實、放松的狀態。自然是身心自由的狀態,課堂教學崇尚的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自然追求本色,拒絕虛假的表演。公開課也好,常態課也好,上課最根本的是讓學生真有所得。通過公開課來打造提升教師素質,促進專業素質發展,就不會成為一句空話。課改的實施關鍵在于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落實《課標》精神,發揮研培引領作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研究型學習、體驗性教學、探索性生成,將常態教學變得有聲有色,讓每位教師都在教學中閃光,讓每位學生都在課堂上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