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在教學中,不僅需要提高學生專業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還應該注意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改革實驗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習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臨床思維能力實驗教學
臨床思維能力,是醫師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對疾病的臨床表現進行綜合分析、邏輯推理、鑒別診斷,從而找出主要矛盾加以解決的能力。這是臨床醫師最重要的基本功,是鑒別一個醫師醫療水平高低的關鍵,也是評判一所醫學院校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是學習臨床醫學的基礎學科,在實驗教學中引入臨床思維能力培養有助于在臨床工作中進一步鞏固和拓展所學的理論知識,直接關系到學生畢業后的業務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它既是我們基礎醫學課程教學中的一個中心環節,又是臨床教學中必須面對的一個難題。為此,我們在2007級臨床專業的病原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進行了改革探索,改革了實驗教學內容,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一、方法和手段
1.改革實驗內容,增強實驗針對性
(1)刪減免疫學部分陳舊內容,增加臨床新方法
免疫學的迅速發展,使得敏感性、特異性較低的免疫學診斷方法逐漸被臨床檢驗所淘汰,因此在實驗內容設計時,刪減陳舊過時內容,增加臨床采用的新方法,可直接縮短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的距離。具體做法是:將凝集反應中的間接凝集抑制法妊娠診斷試驗改為免疫標記技術的層析法;將沉淀反應中環狀沉淀和瓊脂擴散改為多媒體示教;將凝集法鑒定細菌和間接凝集法中的抗“O”試驗、類風濕因子測定作為重點操作內容。
(2)重新組合、編排微生物學部分實驗內容
為提高學生實驗興趣,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對實驗內容編排做了調整,將皮膚消毒試驗和咽喉部細菌檢查試驗提到革蘭染色之前,和細菌形態結構觀察安排在一起。經過培養,長出來的細菌作為革蘭染色的材料,同時對此菌做藥敏試驗。這樣安排既教會了學生細菌形態學和生理學常規檢查方法,又讓學生熟悉了臨床細菌檢驗的一般程序。檢驗標本來自學生自身有助于提高學生實驗興趣。
(3)按專業要求合理設計各專業實驗內容
在編排實驗內容時,我們根據各專業的大綱要求,充分考慮專業特點,合理設計了與專業相關的實驗內容。如護理專業設計的是手指上細菌的檢查,包括分離培養、革蘭染色。增加了空氣中細菌數檢查,紫外線殺菌的效果觀察,高壓蒸汽滅菌效果的觀察;臨床專業實驗內容重點放在疾病的診斷上,如肥達氏反應、外斐氏反應、抗“O”試驗、乙肝五項檢測和藥敏試驗。口腔醫學技術專業用齒垢作為革蘭染色材料,各論部分增添了口腔厭氧菌檢查。
2.圍繞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參與主動性
(1)根據實驗教學目標,設計自主性實驗
根據實驗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設計自主性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培養基,把自己的手指及口腔中的牙垢的病材進行自己接種培養,自我觀察,自我鑒定。這樣,學生不但了解到了細菌在人體中分布,而且看到了自身體表都有哪些細菌的存在,提高了學生對消毒滅菌的重要性的認識。因為是自身細菌的檢查與培養,更加提高了學生興趣性。結果證明,實驗小組把一些必要的試驗(紫外線殺菌試驗、消毒與滅菌試驗、革蘭氏染色試驗)穿插在系列試驗中進行,重點突出,目的明確,步驟清晰,便于學生預習、自學試驗操作。
(2)成立實驗興趣小組,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通過成立實驗興趣小組,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興趣小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實驗室做一些包括所用玻璃器皿的清洗、包扎、培養基和試劑的配制、滅菌、檢測結果的觀察、分析,實驗完成后材料的后處理和玻璃儀器的清洗等工作。客觀上去除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提高了學生主動獵取知識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二是強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術,提高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改變了過去教師做示教,學生全圍在教師身邊看,但要看清楚教師的正規操作方法是很困難的。對興趣小組學生開放了微生物實驗室。實驗室全天對學生開放,學生們都是安排大塊的時間來實驗室做實驗,實驗指導教師隨時進行指導。通過該綜合大實驗,學生不僅可以掌握臨床病原微生物指標檢測方法,也鞏固了以前所學的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術:如培養基的配制,滅菌鍋的使用,微生物無菌操作技術接種、培養,革蘭氏染色,抗體的制備等技術,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實驗動手能力,把所學基本技術連貫起來用于實際工作中。
3.仿真實驗教學
根據實驗教學目標,在實驗教學中引入病例分析,不但能將理論知識和實際臨床相結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該實驗教學手段可以有力地提高學生的“三會”能力,即“會開化驗單、會看化驗單、會分析和應用化驗結果”。具體做法是深入教學醫院精心挑選適合教學目標的臨床病例,在做實驗前供學生討論,自主設計仿真實驗。如我們從臨床醫院取一部分病人標本培養未知細菌標本,讓學生根據實驗目標,設計分離培養方法,自己接種、培養、鑒定、報告。讓學生不但掌握鑒定要點,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另外在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提問,使用表述和反饋等學習方法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甚至請患者進課堂講授親身經歷,課堂氣氛活躍,教學過程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二、效果評價
實驗教學結束后,我們以試卷和操作兩種形式在學生中進行了實驗效果測評(表1),四個班共156人參加了測評考核。對照班學生在試驗測評中實驗動手能力方面比較差,測試成績平均分為64.5分,39%的學生連最基本的高壓滅菌鍋的使用都不太會,由于在病原微生物學的實驗課中,實驗教師邊講邊做,個別同學動手操作,多數學生沒有動手操作機會,到實際用時不會操作,需要進行微生物指標檢測時更不知如何下手。而實驗班的學生平均測試成績為92.5分,96%的學生能夠獨立自主的完成微生物試驗的基本操作。對實驗班及對照班學生期末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學分析。對學生的實驗課試卷平均分、操作及格率分別SPS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下(見表1)。
表12007級臨床專業教學改革結果對比(-x±s)
對照班和實驗班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從測評考核情況看,實驗班絕大多數同學對該類實驗積極性高,主動認真,對他們實驗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有很大提高,基本掌握了病原性微生物實驗方法及結果判斷,而對照班僅僅對微生物有所了解,印象不深刻。
三、討論
我們認為,對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進行改革,開展思維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這次實驗教學改革探索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但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通過這次綜合實驗,在學生中全面開展綜合性系列實驗還存在一些問題:由于綜合實驗時間長,學生分散在課余時間到實驗室做實驗,同時必須有教師指導,因此指導教師和實驗室人員工作量大大增加;實驗所需低耗材料如藥品等消耗多,用量明顯增大。根據上述問題我們采取了下列措施:減少基本實驗中與改革實驗相同的部分;改革實驗的準備工作由同學輪流進行,即每次由一個小組把全班的一部分實驗材料準備好,下一小組再準備另一部分實驗所需材料,這樣學生既鍛煉了動手能力,又減少了實驗所需藥品等材料的浪費。
總之,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研究教學規律與特點,調整教學內容,設計仿真實驗,增加實驗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時,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因此在基礎醫學實驗中,值得嘗試。
參考文獻:
[1]覃汝天,蔣詩穎.培養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實踐與思考[J].華夏醫學,2007,20(03).
[2]范玲,鄒麗穎.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3]李林珂,竇會娟,孫連海等.病原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2).
[4]李宇.診斷學教學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應用及探討[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16(1).
[5]倪晶晶,陶冬英.案例教學法在人體形態學教學中的應用和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0).
[6]溫曉艷,鄭文芝,李萍等.病例結合式實驗教學對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影響[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9,13(11).
[7]丁義玲,夏鵬.探討人體寄生蟲學實驗教學規律培養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J].中國實用醫藥,2009,(15).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課題(2007-JKGHAG-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