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和目的就是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性是二者的共同體現。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道德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和目的就是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性是二者的共同體現。胡錦濤同志指出:“一個有遠見的民族,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青年看作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大學生是青年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既是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時期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選擇。
一、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抓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靈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馬克思主義居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高層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思想和靈魂。“我們正從事偉大的開創性事業,只有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起來,才能不斷取得成功。”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其他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區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和任務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主要是圍繞“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來展開。這既規定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也提出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要求。牢牢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必須堅持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和武裝大學生,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積極引導大學生認同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我國大學生正處于社會轉型的巨變帶來的迷茫和陣痛期,一些大學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政治信仰模糊、價值取向混亂、理想信念低俗等問題。為此,“大學生只有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學會正確分析意識形態領域的種種復雜現象,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明辨是非,站穩腳跟,抵御敵對勢力的滲透和影響,始終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只有把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貫穿于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把馬克思主義置于多元文化價值比較整合的視野中認真做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三進工作”,使大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勢,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正確認識社會思想意識中的主流與支流,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看清本質、明確方向。
二、積極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突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歷史的積淀和深化,是科學社會主義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國家民族興衰與人民群眾榮辱的有機統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從理想信念層面為社會主義事業確立價值目標和奮斗方向。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生動實踐。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是服從和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是黨和國家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共產主義事業的遠大理想緊密相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主題是實現大學生個人發展與社會共同進步的內在要求。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質上是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使之具有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面臨著被錯綜復雜的社會思潮和多元取向的價值觀念所淡化的危險,導致部分大學生理想信念不堅定、個人志向不遠大,整天無所事事、渾渾噩噩,甚至極少數的大學生向往資本主義社會,追求資產階級自由化。為此,引導大學生積極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主題,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設置上緊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具體要求,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形成的歷史背景、科學內涵,指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幫助大學生在嚴峻的社會現實和各種風險考驗面前認清方向,保持清醒頭腦,自覺抵制各種不良思想的影響;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選擇上不拘一格,堅持與時俱進,貼近學生思想、貼近生活實際,“增強大學生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齊奮斗,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出貢獻的社會責任感。”同時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個人理想與共同理想的辯證關系,理性面對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沖突,自覺服從國家和集體的需要,把個人的發展進步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早日實現統一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過程中。
三、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精髓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高昂的民族凝聚力,就不會產生旺盛的生命力和卓越的創造力,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開拓和創新的不竭動力。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精神支撐和情感紐帶、力量源泉和價值引領,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民族性與時代性、繼承性與創新性的高度統一。大學生承擔著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重任,肩負著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使命,將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必然。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與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新精神相統一的。當前大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面對西方“文化殖民”的侵略和“妖魔化”中國的行徑時,不少大學生充滿愛國主義熱情并表現出極大的憤慨和不滿,但科學思維和理性判斷的欠缺導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往往會引發感情用事的行為,加之一些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凡此種種造成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是狹隘的和非理性的;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集中指向到一點就是在大學生群體中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愛國主義教育,讓大學生從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中吸取營養,培養大學生“既要以開放的心態面向世界,虛心學習世界其他民族的長處,又要樹立堅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覺維護國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嚴。”同時狠抓大學生學風建設,培養大學生在時代和社會發展進程中勇于開拓、善于創新,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鮮活實踐中創造和實現自我價值。可以說,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一步也離不開精神力量的支持和鼓勵。誠然大學生并不缺乏愛國主義精神和情懷,但在一些特殊情況和場合下還是會出現非理性的愛國主義舉動,因此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者,需要努力培養大學生樹立科學的愛國主義觀。更為重要的是,真正將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融入不斷開拓進取、自主創新的過程中,才能夠使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而這也是我們提倡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初衷。
四、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夯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基礎
榮或辱不僅包括社會個體在進行自我評價時所產生的自尊或愧疚的內心體驗,也內含社會輿論對人們的思想行為進行評價時所形成的外在褒獎或貶低。榮辱觀是人們對榮譽或恥辱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散亂的、淺顯的榮辱觀念的理性升華。而“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優秀革命道德與當今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反映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判斷行為得失、確定價值取向、作出道德選擇提供了基本準則。”以“八榮八恥”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對個人、社會、國家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闡述,是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在當代中國的最新詮釋,集中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道德取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訴求是把大學生培養成為有著良好道德修養和文明行為的社會公民,而社會主義榮辱觀則內在規定著大學生在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應該樹立什么樣的榮辱觀。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上解決的是大學生應當作出怎樣科學的合乎時代發展的社會倫理規范和價值選擇。誠然,當前大學生能夠自覺擁護和認同主流價值觀,積極關注社會公德和誠信道德建設,表現出較高的思想道德素養。就當前社會道德形式而言,比較客觀和公允的觀點是:我國現階段道德狀況總體上獲得巨大發展進步。主要表現為“社會主流道德輿論和主流道德觀念積極、進步、向善,社會道德建設領域大大拓展,社會道德榜樣的層次愈加豐富多樣,道德理論發展進步”,但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也面臨著嚴峻的道德考驗。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關鍵是要以科學的價值觀立場、認識方法論和歷史視野看待我國當前社會道德圖景,教育大學生能夠認識到我國社會的主流道德觀念、主流道德行為和主流道德輿論的積極、進步、向善。既看到成績,也要認識問題;既堅持主流,又分清支流。引導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過程中不斷內化社會主義榮辱觀,并外化為社會實踐活動,切實為改善現階段道德困境、弘揚優良道德風尚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江澤民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3]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黃蓉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價值取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6).
[5]孫曉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高效德育創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12).
[6]張忠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效思想政治教育之中[J].高校理論戰線,2007,(5).
[7]秋石.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現階段道德狀況[J]求是,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