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師是我國教師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人們卻往往忽視了高職教師這一特殊群體。實際上,高職教師已經成了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因此,研究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產生原因,探討應對措施,對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分析高職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提出了緩解高職教師職業倦怠的應對措施。
高職院校 職業倦怠 應對措施
職業倦怠的研究始于美國心理學家弗魯頓伯格,1974年他首次將“職業倦怠”一詞引入心理學研究領域。費魯頓伯格把職業倦怠定義為:服務于助人行業的人們因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工作強度過高所經歷的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教師職業倦怠是教師在工作中所出現的身體和情感的衰竭狀況。高職教師雖是我國教師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人們卻往往忽視了高職教師這一特殊群體。實際上,高職教師已經成了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如果高職教師在教學上出現職業倦怠現象,不僅有損高職教師的個人身心健康,也影響其教學質量的提升,乃至高職教育的發展。因此,研究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產生原因,探討應對措施,是保障廣大高職教師安教樂教的迫切要求,對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高職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分析
高職教師職業倦怠問題正在逐步引起人們的關注,而探究高職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是緩解高職教師職業倦怠、提高高職教師身心健康水平、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保障廣大高職教師安教樂教的迫切要求。
1.社會環境的影響與高職教育制度體系的不完善
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競爭劇烈,生活節奏加快,分配不公擴大,壓力和焦慮升高,心理負擔加重,緊張焦慮、社會適應困難和情緒低落成為當前嚴重困擾人們心理的社會問題。高職院校的教師除了要面對這些困擾,還需面對當前高職教育發展重大轉軌的挑戰。我國高職教育現正步入一個飛速發展的新階段,辦學規模的大幅度擴張,高職教育成了支撐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高職教育又面臨諸多的發展困難和挑戰,一方面,國家對高職教育的發展缺乏制度政策和資金投入的扶持,許多高職院校辦學條件簡陋,生源不足;高水平的師資缺乏,處于舉步維艱的境地。另一方面,由于我國高職教育的歷史并不長,作為一種新型的高校,人們尚缺乏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加上社會輿論、價值觀念方面的原因,一時難以消除長期以來形成的重普通高等教育,鄙薄職業教育的觀念。當前高職辦學尚未得到社會,尤其是廣大考生和家長的認可,在許多人的觀念中,高職教育還是高等教育的“二三流”教育,是“次等教育”。加上在高職辦學、收費、招生、升學、就業等政策上還存在許多歧視性的不公平現象,也增強了社會對高職教育的偏見。處于這種背景下的廣大高職教師所遇到的實際困難和承受的壓力遠比普通高校教師大。因此,不管高職院校的教師如何努力,人們還是認為高職院校教師是區別于普通高校教師的低層次的教師,這種過低的社會評價及不合理的傳統觀念影響了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認同感。久而久之,其身心難免疲憊,出現情緒低落、對現狀不滿、從而使他們喪失工作熱情,最終導致厭倦工作。
2.高職院校管理體制的影響
現在的高職院校大多起點較低,許多院校都是新辦或由中專合并升格而來,高等教育管理經驗不足,管理方法單一,管理體制存在嚴重的欠缺。院校官本位現象嚴重,民主意識不強,教師在學校管理活動中常常處于邊緣狀態,缺乏參與學校管理和決策的機會,其主人翁的地位和責任意識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缺乏歸宿感,進而產生職業倦怠。在教師評價活動中,有的高職院校沒有建立完善科學的教師評價體系,評價結果直接與工資、獎金、職稱晉升掛鉤,而測評很多項目不能量化考核,管理者以個人的好惡、情緒評判教師的工作,缺乏客觀性、公正性和政策的連續性,由此造成教師的不滿和無奈,工作熱情衰減,讓人心生厭倦??蒲幸蟮牟粩嗉哟a又進一步加大高職教師的心理壓力,導致職業倦怠的高發。近年來高職院校熱衷于教學儀器設備、場館建設等硬件的投入,而對教師的專業化認識不足,對教師的培訓和繼續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教師培訓進修的機會得不到保障,而教師以往的知識觀念又解決不了這個多種信息刺激、多種媒體浸染的環境下成長的學生問題,使得教師產生了知識、能力的枯竭感。另外,我國高職院校管理體系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缺乏完善多樣的激勵機制,重視物質激勵而忽視情感激勵作用,管理模式以事為中心,而缺少對教師的情感關懷,這很難調動教師內在的參與熱情和主人翁意識,教師的工作滿意度低,從而極易導致職業倦怠。
3.教師素質能力水平及教學對象因素的影響
從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素質要求來看,“雙師”素質教師嚴重缺乏。目前高職院校師資主要是由普通高校、普通師范院校、職業技術學院和設有職業技術教育師范專業的普通高校的畢業生直接到校工作,再就是從教育系統或各個事業單位專業人員中引進或聘用的。教師隊伍中具有實際工作經驗和技能的學術帶頭人、骨干教師非常缺乏。由于受到傳統精英教育重理論知識傳授的影響,高職中大部分教師較少甚至沒有實踐經驗,更談不上具備熟練的操作技能,多數教師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實訓能力、現場教學能力都處于弱勢。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要求教師不僅精通專業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練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在教學實踐中,老師講得多,啟發學生參與得少,以傳授書本知識為主,對學生創造能力、應變能力的培養很少。重理論而輕實踐,導致許多教師是理論的巨人,實踐的侏儒,不能滿足職教教學的需要,學校教學質量也難以保證。
社會各界都關注著教師的教學質量,對他們的要求和期望都很高,尤其是社會對于高職院校教師能力和素質上的要求較高,不僅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素養,還要求教師擁有較強的實踐和操作能力,即要成為“雙師型”教師。高職院校的教師除了教授學生理論知識外,更多的則是帶領學生實際操作。為了適應這種外部和內部需要,高職院校教師不得不提高學歷,進修學習。而繁重的日常教學和不斷提高的內外部要求使教師處于一種緊張狀態之中。除了完成學校常規的教育教學任務之外,還要忙于考取各種名目的資格證,撰寫學術論文,以及應付各種名目繁多督導與檢查。這占去了教師本就有限的精力,使得教師疲于應付,忙于奔命。這就極容易造成高職院校教師心理的失衡和焦慮,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的任何矛盾都可以使其產生職業倦怠。
學生問題也是高職院校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許多來自高考落榜生,而高職院校的錄取分數之于其他高校的錄取分數要低上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學業成績比較差,學生知識基礎水平較低,不愛學習、不會學習,學習態度和積極性較差,自我意識較嚴重,個性張揚,遵守紀律的意識較弱,且伴有長期形成的不良習慣,他們的問題行為比一般中學生來說顯得更為明顯,并且不易改變,再加上職業院校的學生厭學情緒普遍較重,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課居多,上課效率不高。這就意味著教師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教學中去,加大了教師教育與管理的難度,職業院校教師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處理學生問題??墒墙涍^很大的努力,學生的問題也沒有明顯改善或無法達到預定的目標,這容易使教師疲憊不堪,教師在一次次的努力失敗之后,勢必更容易采取機械的、無人情味地方式對待自己的教學對象,導致倦怠心理的產生。
二、應對高職教師職業倦怠的措施
緩解高職教師職業倦怠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大力支持和高職院校以及教師本人的共同努力,尋找應對措施,以幫助高職教師消除或緩解職業倦怠。
1.加強社會宣傳,合理定位高職教育
從社會角度來看,主要是為高職教育創造一個好的發展環境,改變社會各界對高職教育的認識,高職教育是職業技術教育的高等階段,但高職院校社會地位不高,這就需要國家制定有關政策,給高職教育以合理的定位,使教育投入和對高職教育的期望相匹配。加大對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重要性的宣傳,加大國家對高職教育的投入。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提高高職教師的社會地位,要逐步形成一種對高職教師的公共信任和支持的社會環境,增強其職業認同感和集體自尊感。
另外,通過深化高等職業教育內部的改革,形成有利于高職教師不斷發展提高的用人機制。在進修研討、學歷提高、職稱評定和晉級晉升等方面為高職教師提供與普通高校教師同等的機會,使教師產生價值感和歸屬感,著力營造平等、公正的有利于高職發展的社會氛圍,以便吸引更多優秀專業人才擴充到高職教師隊伍中,使高職教育的發展得到有力的支撐。
2.完善高職院校管理體制
高職院校首先要實行開放民主的行政管理。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體,學校對教師的管理要以尊重、信任為前提,實施人性化管理。要賦予高職教師更多的專業自主權和教學自由度,盡可能滿足教師科研、進修研討、自我提升等合理需要,給教師創造展現才能、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和條件。授權教師自主工作,并承擔更多的責任。為高職教師提供更多參與學校管理的機會。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師座談會,設立校長信箱、校長接待日等形式,為教師提供更多的機會參與學校日常事務管理、制定學校的整體發展戰略。這樣,一方面,能夠激發教師的主人翁意識,提升自我價值評判;另一方面,也能夠增強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在這種民主的氛圍下,教師能夠感受到強烈的歸屬感和使命感,增強對本校的認同度。其次,學校要建立賞罰分明的激勵機制,健全考評機制,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以區別教師的教學效果,體現競爭精神。最后,學校要注意引導教師把個人的工作目標與整個院校的發展方向相結合,通過提供共同愿景,將學院的發展目標與教師的期望結合在一起,滿足教師的事業發展需要。高職院校管理者應幫助教師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包括教師的職業發展方向、工作說明書和崗位規范等;為教師描繪出組織和個人的發展遠景并幫助其實現;整合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和學校的長遠發展藍圖;努力為教師創建施展才華的舞臺;為其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和挑戰自我的機會;提升教師工作的滿意度,減少流失率。同時又能提高學校整體教學水平和創造力。既滿足其成就需要,又能促使學校的預期目標轉化為教師積極工作的動力。
3.提高高職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加強教師心理自我調適
國家對提高職教教師自身素質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教育部在2006年11月頒布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表示“要增加專業教師中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比例,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驗,提高實踐教學能力,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與教學能力?!备呗氃盒雠_相應的具體教師學歷或實踐進修的辦法,減輕繁重的日常教學工作量,實行脫產或半脫產進修。高職教師應積極按照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有關規定,提高自己的實踐教學等能力。如此高職教教師的綜合素質才能有一個全面的提升。通過提高高職教師自身素質,減輕其工作負荷和壓力。
其次,從教師自身的角度來看,教師必須進行自我調適,減輕和消除職業倦怠的影響。高職院校學生與普通本科生有所差別。高職學生生源相對較差,他們的自制力、自我學習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都相對較差,紀律性不強。這就導致了高職教師工作量增大、工作壓力增強,挫折感也相對增強。所以,高職教師要掌握一定的緩減壓力、抵抗挫折的方法,不斷增強自身的耐壓能力,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我們要能夠識別自身職業倦怠的癥狀,并且在產生危害之前捕捉到它,加以心理自我調適,那么我們就能很快恢復平靜。
三、結語
總之,職業倦怠作為一種心理現象,在我國高職教師中已經普遍存在。教師的職業倦怠直接關系到國家人才的培養,為預防和緩解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幫助教師走出職業倦怠,社會、高職院校及教師個人應該積極行動起來,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幫助高職教師預防和走出職業倦怠,體驗工作的成就感,保持工作的積極性,促使高職教師積極創造事業上的成功,進一步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紅梅.試析高職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J].遼寧高職學報,2011,(6).
[2]蔡建國.高職教師職業倦怠初探[J].長治學院學報,2007,10(5).
[3]任曉麗.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與對策分析[J].探索,2010,(7).
[4]吳紅宇,鐘前明.高職教師職業倦怠的根源及解決的可能途徑[J].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0).
[5]趙孟靜.高職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及緩解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9,(26).
[6]唐志紅.高職教師職業倦怠的“場域”壓迫分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8).
[7]李曼.高職教師職業倦怠及對策[J].管理觀察,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