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大學迫切需要身心和諧的青年教師,高校青年教師應當處理好物質與精神、言語與行為、教學與研究關系,在不斷地學習、實踐過程中到達身心和諧的動態平衡狀態。
身心和諧 高校 青年教師 三種關系
一、身心和諧是人的身體與精神間諸種關系動態平衡的過程和狀態
“和諧”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甚至被認為是其核心,“和諧”也是古希臘時期先哲巨子們所倡導的社會的理想狀態和人發展的目標,成為和諧的人和實現人的和諧是人類一直以來人類智力思索的一個不變的主題。
關于人的和諧,學者有多種定義。有學者以人自身的狀態為標準來定義,也有學者以人的社會適應性為標準來定義,認為所謂人自身的和諧,是指人的內在條件和外在表現都能同時代和社會相適應,并積極推動社會和時代的進步。主要內容包括:人的思想能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發展;人的心理處于積極的狀態,樂觀向上;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和價值得到充分實現。
本文認為,人的身心和諧是指人的身體與精神間諸種關系動態平衡的過程狀態。第一,雖然人的社會適應性是判斷人身心和諧的重要外顯指標,但對于人身心和諧的界定應當從人自身的特性和需要出發。事實上,正是因為過于追求人外在的效用,將人工具化,忽視人的內心感受與需要,才使人們變得物質、麻木、孤獨、脆弱和單向度,從而出現人身心的分裂和斗爭。和諧的基礎和前提是承認差別和多樣性。人的和諧發展是一個辯證的過程,既是理想與現實的統一,也是有限結果與無限過程的統一。第二,人的和諧發展是一種動態的平衡過程和狀態,雖然也會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但在任何社會任何現狀中,都可以通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身心的和諧。
二、大學需要身心和諧的青年教師
在當下中國,大學迫切需要身心和諧的教師,其中青年教師群體作為教師隊伍的生力軍,且處于人生發展的起步階段,面臨諸多的困難和困惑,尤其需要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努力實現身心和諧。
1.弘揚大學精神的需要
大學精神是一個厚重和見仁見智的話題,唯獨可以肯定的是大學擁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會呈現出什么樣的精神。當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功利主義哲學思想的盛行,使大學逐漸不能在“追逐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的狂熱”中獨善其身,迫于各方面的壓力,大學的公共精神漸漸弱化,市場性增強,大學精神逐漸迷失在直接經濟效益的追求之中,被“名譽、排名——招生——效益”的鏈條緊緊地鎖住。然而,大學的任務是一個整體,它構成大學的理想:大學是研究和傳授科學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長的世界,是個體之間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學術勃發的世界。這四項任務缺一不可,否則會降低大學的質量。大學所面臨的來自社會壓力同時會成為大學發展的動力,應對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各種挑戰,實現大學任務的需要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在價值觀日益多元、傳統道德觀念受到挑戰、新的核心價值尚在型塑過程中的現代社會,身心和諧的青年教師成為大學最為珍貴的資源,是塑造、堅守、傳承、踐行大學精神的重要力量。
2.青年教師完善自身的要求
唯有和諧才能有效煥發主體的生命活力,才能使主體的心靈得到充分的舒展,才能使主體的巨大潛能得到完全開發。大學因有“大師”“大樓”“大樹”而成為大學,這已成為人們對理想大學的理解。然而“大師”畢竟只是大學教師中的極少數人,更多的時候接觸學生、教育學生的是普通的大學青年教師,他們的行為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于普通高校的大學教師而言,大學是一個較為自由環境,除了授課外和工作會議外,教師有較多自主安排的時間。然而事實上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實際上面臨著諸多的壓力和約束。在薪金較為微薄,研究資源較為匱乏,生活壓力很大的情況下,要應對諸多量化(但并不能證明是科學的)考核指標,還要承擔較為繁重的教學任務,很容易陷入自我的否定和對職業的倦怠之中,產生心理的失衡、矛盾、沖突,這勢必會影響其對于自身完善發展的追求,知識探索,對工作甚至是生活的熱情。在這種情形下,青年教師很難全部承擔起其應當承擔的“傳道”“授業”“解惑”等的職責,也很難實現自身的自由和全面發展。
3.將學生培養成一個身心和諧的社會人的需要
依照我國義務教育的法定年限,大學生入學時應當已經或者接近成年,應當成為一個生理和心理都相對成熟的自主的個體。然而,人的自由增長過程與個人的成長過程一樣具有辯證特征,一方面,它是一個力量不斷增強,人日趨完善,對自然的支配越來越得心應手的過程;但另一方面,這個日益加劇的個體化進程又意味著孤獨感和不安全感日益增加,也意味著個人對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對生命的懷疑增大,個人的無能為力感和微不足道感也日益加深。由于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很多學生心理格外脆弱,一旦遇到挫折便會想到放棄甚至死亡。近年來,大學校園中學生自殺的極端事件頻頻見諸報端,迫切需要教師的指引,這其中與學生接觸較多,且年齡較為接近的青年教師在教學中所表現出來的風格、品行、教學研究的水平、對工作和生活的態度等都對學生起著重要的影響。只有青年教師自身努力做到身心和諧,才能為學生的身心和諧提供正面、積極的信息、影響和幫助。
三、高校青年教師實現身心和諧應處理好三種關系
雖然高校青年教師一般都具有其所在專業研究領域的專業特長,但其缺少教學經驗和獨立開展學術研究的資源,且人生閱歷尚淺,同時面臨著轉變自身角色以適應新的環境和教育、培養、幫助大學生完成人生階段性的轉變的雙重任務,要實現自身的身心和諧,需要青年教師付出艱苦的努力。在這一過程中,青年教師應當處理好物質與精神、言語與行為、教學與研究關系,在不斷地學習、實踐過程中實現這幾個方面的和諧,從而到達身心和諧的動態平衡狀態。
1.物質與精神的關系
依據人文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分為基本需要和成長需要。其中,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這些需要的層次依次升高,需要的層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強、潛力越大。隨著需要層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應減弱。在高級需要滿足之前,必須滿足或部分滿足低級需要。低級需要一旦滿足,其強度就會減弱,而高級需要卻因獲得滿足而增強。這些需要的滿足離不開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共同作用。但現實生活中,高校青年教師在對待物質和精神的關系上常常會有兩個極端,一是完全忽視物質的滿足,只追求精神的滿足,不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持續緊張和勞累地進行研究,生活中高校青年教師因過度勞累而失去生命的慘事也時有發生;另一種是完全為了追求物質的享受,而忽視精神的需要,為了物質利益而付出一切努力,嚴重曲解人生的意義,信仰、理想都被棄之不顧,內心空虛,意義喪失,不能履行一名高校教師所應當實現的使命和職責,有人甚至因為這些而淪落為罪犯。
事實上,人本質上是物質和精神的結合體,兩者只有達到和諧共存的狀態,人才能夠實現身心的和諧,而不被某一方面所完全支配。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就指出,應“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詢網絡,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另一方面,也應當注重最起碼生存需要的適度滿足,注重身體健康和保養,以使生命能夠延續,并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步改善物質生活條件,能夠過上與精神世界的豐富與充沛相適應的品質生活。這樣兩者才能夠互相促進,人才能夠有幸福感和滿足感,從而更好地履行高校教師的職責。在物質生活條件尚不具備的時候,應當注重通過滿足精神生活需要的方式來彌補不足。
2.教學言語與日常行為的關系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的日常語言與自身日常行為之間存在差距,那會被學生認為是虛偽。在處理這一關系的時候,常常會遇到下面幾種困難:第一,如何處理生活中的挫敗、無力與教學語言的知性、豐富和充滿希望與激情的關系?第二,如何處理現實社會的陰暗面、不進步但又不能改變的現實,與教學要闡發真理、喚醒信仰、給人以希望的要求的關系?第三,如何處理真性情的表露、作為人的欲望、陰暗面與為人師表的外在行為之間的關系?
筆者認為,在面對第一困難的時候,教師應當首先關注精神生活的和諧,物質需求的適當滿足,淡薄名利,減少在生活中的不滿和挫敗,培養積極良好的心態。就易于與教學語言的需要產生共鳴。在面對第二困難的時候,應當堅持理性面對現實和真實講述現實,而深刻、有建設性、積極地分析現實的態度,給學生以希望或者啟迪,至少能夠確定他們努力的方向。在面對第三困難的時候,應當堅持品德主導行為,行為踐行和提升品德。
3.教學與科研的關系
高校青年教師也需要面對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高校青年教師一般都能夠做到非常重視科研和教學,但有一些青年教師片面注重科研,而忽視教學,對教學沒有熱情。不可否認,當下大學對高校教師科研的量化評價指標是一個重要的外部壓力,同時,高校青年教師自身的認識是重要的內因。事實上,高校青年教師首先是作為教師,然后才是作為一名學者,作為發現者和發明創造者的學者,其“作用就是在生活中喚起智慧和美,假如沒有學者那神奇的力量,智慧和美還湮沒在往日的歲月中。”作為教師,則有其育人教書的本職要求。筆者認為,在對待科研與教學的關系時,高校教師應堅持科研真誠為教學服務,用科研更新理論知識、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實現教學相長,使兩者能夠和諧共處,互相促進,而不是將兩者作為矛盾的對立面,被迫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
綜上所述,高校青年教師實現身心的和諧發展,才能夠將自身的潛能最充分自由地調動起來,才能實現身體與精神的全面綜合平衡,使觀念、思維方法、能力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具有更豐富的精神內涵、健康的身體、充足的人格魅力和個性。以這樣的群體作為新鮮的血液全心支持學校的發展,教育指導學生,必將促進整個學校的和諧發展,更有助于培養身心和諧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林國標,張黎瓊.人的全面發展與人的和諧發展.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2]楊蔚,劉道鵬.試論人的和諧發展的現實維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7,(2).
[3][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鄒進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150.
[4]許悅.德育:為了人的和諧發展.中國德育,2009,(1).
[5][美]埃里希?弗羅姆.逃避自由.劉林海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24-25.
[6]劉華山,程剛.高等教育心理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88-90.
[7][英]懷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