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是思想教育中最常見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它作為一種態度反應,有特定的形成機制和心理構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動過程的結果。因此,分析思想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特點、成因及措施是每個教育部門的都應思考問題。
逆反心理 思想教育 心理活動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壓力的增大。人們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滲透到各個領域并產生了很大影響,在思想教育中的表現尤為突出。逆反心理是思想教育中最常見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它作為一種態度反應,有特定的形成機制和心理構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動過程的結果。因此,分析思想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特點、成因及措施是每個教育部門的都應思考問題。
一、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特點
所謂思想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在接受思想教育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背離教育的反向力量,是阻礙教育的一種心理現象。
1.自我性
逆反其實質是表現個性、突出自我。心理學將逆反心理稱為“心理上的障礙”,指個人自覺不自覺地感受到某些方面的自由被剝奪時而自發地激發出來的一種抗拒心理。它逆反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與人作對,而是為了表現自我、保護自我或突出自我,并在心里建起一道“保護墻”。
2.情感性
就心理構成而言,逆反心理屬于個性傾向性的態度范疇,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大要素構成。其中,對信息的情緒體驗是逆反心理的內驅力。所以說,情感因素在逆反心理的構成中占據著主導地位。
3.反向性
思想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在教育中因為被禁止而更加注意某種事物,由此而產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現在越是不準干的事越是偏要干。
二、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
逆反心理作為一種心理現象,同其他現象一樣,也是由主客觀多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而形成的。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中,造成人們對思想教育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育主體缺乏應有的素質
教育主體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著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的接受與否。從目前的思想教育中來看,一方面,有相當多的教育者難以做到“曉之以理”。他們本身缺乏對基礎知識和相關知識的深度理解,知識結構不完善,在講授過程中不能發揮真理的力量,因此讓部分教育對象產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是教育者人格力量削弱,難以樹立威信。同時在處理問題時不注意尊重教育對象的自尊心,缺乏平等意識。
2.被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因素
青少年在社會中的地位是比較特殊的,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出現異時性,處于向成年人過渡的不穩定狀態,這些都是逆反心理產生的內在根據。青少年具有很強的好強心理、好奇心理和對抗心理,渴望得到別人的承認。如果教育者忽視情感投入,就會進一步使受教育者疏遠他人,最終沉積在心底而發展成為習慣性的逆反心理。因此,教育者在講授過程中,只講一面理而沒有說明理由的原因是導致逆反心理的另一種要原因。
3.社會環境的影響
目前,我國正處于向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發展時期。市場經濟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原則,使物質利益觀念空前膨脹,為少數人不擇手段地追求個人利益提供了思想土壤,拜金主義、實用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形成氣候。同時市場經濟的公平交易原則在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約束的情況下侵入到黨的政治生活中,黨內出現的政治腐敗、違法亂紀等現象越來越嚴重。在新舊體制的轉換交替過程中,意識形態的多元化就可能轉變為懷疑一切、否定一切的虛無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所有這些就與思想政治的正面教育形成強烈的反差,進而引起教育對象的逆反心理和抵觸心理。最后,在思想教育評價方面,過分注重定性分析,忽視定量分析,忽視教育效果的長期性和模糊性,用考試分數來判斷個人的政治及道德水準的高低。
三、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對策
逆反心理對于教育者來說,既不能視而不見又不能束手無策,應以積極的態度加以引導。為了在教育中減少不利的逆反心理發生,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
1.教育主體應該實現高素質化、專業化
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必須具有精深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廣博的相關知識。目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面對日益復雜化的社會,教育對象面臨著許多問題、教育者必須準確把握他們的心理規律,采用多交流的方法,及時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教育者在工作和生活中,要處處以身作則,言行一致,樹立在教育對象心目中的高大權威形象。總之,客觀上要求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專業化隊伍,強化理論研究和分析工作,使教育既具有理論針對性又具有實踐滲透力,真正達到說服人、培育人的目的。
2.情感因素
逆反心理的構成中,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直接推動力。情感的深度與逆反心理的程度成反比,感情越深,逆反心理就越少。因此,教育者也是情感的傳遞和溝通者,所以在教育時應及時了解被教育者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并為他們創造健康的外部環境,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克服消極逆反心理的產生。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的統一原則。
3.開展隱性德育課程
隱性德育課程一般是指存在于課內外、校內外、間接的、潛在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動中,通過教育者無意識的、非特定的心理反應發生作用的教育課程。同時還要通過學校制造的氣氛和集體輿論,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4.教育者應該教會被教育者坦然面對
教育者要讓被教育者明白,每個成才的人都經歷過許多的蒼桑和磨難,只有坦然面對,笑對人生,才能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才能從容地去克服困難。教育應該教會被教育者辯證地分析不合人意的問題,相信這是對自己的磨礪。同時還要發揮榜樣的激勵作用,積極引導被教育者能正確評價自我,學會寬厚大度。讓被教育在坦然中面對人生。
四、結束語
作為一名教育者,一定要重視對被教育者的健康心理教育,讓每一個被教育者對自己的學習、人生都充滿信心,具有健康心理,成為德、智、體、美、勞、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