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湖南文理學院以市場為導向,進行專業結構調整進行了調查分析。分析了學校專業設置,學校專業結構調整、內涵建設等方面的措施、經驗以及存在的問題,學校主體學科以及優勢或特色學科,專業設置和專業結構調整的思路及專業建設規劃,認為學校專業發展應堅持堅持按需設置,內涵與外延發展并重,比較優勢和特色等三個原則。并對法學、漢語言文學、英語等部分專業的辦學情況進行了分析。
市場 導向 調整 專業結構
湖南文理學院是1999年由常德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常德高等專科學校合并組建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原名常德師范學院,2003年2月更為現名。升本以來,學校堅持“以學生為根本,以教師為主體,以教學為中心,以質量為生命,以市場為導向,以地方為依托”的辦學思路,努力建立與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學科專業體系。以增強適應性、辦出特色為目標精心改造傳統專業,以發展高新技術類和應用型專業為重點積極創辦新專業,以重點學科、重點專業建設為舉措努力培育優勢專業,加大投入切實改善專業的教學條件,使專業整體布局與結構日臻合理。
一、學校專業設置基本情況
學校現設置有本科專業38個,涵蓋了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文、理、工、農、經、管、法、教、史9個學科門類的中國語言文學、電氣信息等23個二級學科(見表1)。既有一定數量的基礎學科專業,又有相當數量的面向地方支柱產業、面向高新技術產業、面向服務業急需的應用型學科專業,逐步形成了與地方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學科專業結構及其調整機制。
二、學校專業結構調整、內涵建設等方面的措施、經驗以及存在的問題
表1本科專業學科門類分布情況統計表
表2我校本科專業建設發展情況一覽表
我校緊密結合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依托辦學基礎,積極申報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應用性專業。2000年以來,根據《湖南文理學院“十五”專業建設規劃》,和《湖南文理學院“十一五”發展規劃》我校面向地方支柱產業,依托學科建設成果,相繼設置了涉及9個一級學科門類23個二級學科的專業,至今,我校共有42個本科專業(見表2)。
為改善我校的專業結構,保證教學質量,學校采取了調整、改造、提高,從整體上優化專業布局與結構等一系列措施。
第一,建立符合地方需要的學科專業體系。學校積極改變傳統的以教學資源設置和建設專業的思路,認真開展專業建設改革專題調研、人才市場需求和畢業生跟蹤調查,面向地方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適應加入WTO服務業的實際需要,設置新辦專業,認真做好傳統專業調整改造,建立符合地方需要的學科專業體系。
第二,學科專業建設內容反映地方人才需要。一是不簡單拋棄普遍認為“市場需求不旺、招生規模不大”的所謂傳統“冷門”專業,如歷史學、思想政治教育、地理科學、農學等,而是根據地方經濟建設和人才市場需求,予以拓展和改造,滿足地方需要。二是按照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路,加大目前人才需求旺、就業前景好的“熱門”專業建設。三是建立“規格加特長”的人才質量標準體系,鼓勵學生“一專多能”、“一專多證”,不拘一格成才,滿足地方多元人才需求。四是整合教學資源,開設系列地方特色專業課程,增強人才培養適應性,滿足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五是鼓勵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實現學校人才培養與地方實際需要對接。經過幾年的建設,我校漢語言文學、地理科學專業被確定為國家級特色專業點建設對象,漢語言文學、生物科學、地理科學3個專業被確定為省級重點專業,漢語言文學、生物科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自動化、數學與應用數學、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體育教育、土木工程10個校級重點專業。
存在的不足:
一是當前暫時受學校財務狀況的影響,個別新專業建設經費投入不夠,部分基礎設施不能及時到位,影響了這些新興專業的建設與發展;
二是部分專業缺少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和專業實踐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是實踐教學內容和體系改革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本校的專業設置和專業結構調整的思路及專業建設規劃
學校的專業發展堅持三個原則:
一是堅持按需設置原則。我們在專業設置過程中從社會發展和市場需要出發,遵循高等教育外部發展規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需求定規模。在實際工作中,專業建設和投入與招生就業市場緊密掛鉤,專業設置與改造以社會需要為主要依據。
二是堅持內涵與外延發展并重的原則。“內涵發展”就是要遵循高等教育內部發展規律,嚴格堅持專業標準,辦學條件不成熟不設置新專業,教學質量受影響要控制專業規模。“外延發展”是指專業設置和建設要主動適應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戰略,堅持發展,適度超前,順應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
三是堅持比較優勢和特色原則。在今后的專業建設實踐中,一方面要講求學校內部專業之間的協調發展、相互促進,實現整體水平提高;另一方面要突出重點,扶持比較優勢專業,培育特色專業和支柱專業,提高專業核心競爭力,通過局部優勢的形成推進整體實力的提升。
“十一五”期間,學校力爭新建適應地方發展的新興專業和交叉專業10個左右;再爭取建成3~4個省級特色專業點和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點。在專業結構上,學校秉承“增強專業適應性,突出專業特色”,以創新和創特色的思路進一步科學規劃專業結構,有計劃地發展一些新專業、特別是應用性專業;積極探索和試辦適應地方經濟建設與發展的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的新專業,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力爭新建社會特別需求的專業。加強專業改造與建設,加大對優勢專業的建設力度,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專業品牌;繼續加強對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點建設對象的建設,以及3個省級重點專業的建設,繼續按照“立足地方、服務地方、實現學校與地方互動發展”的目標和要求,不斷擴大校縣校企合作范圍和領域,結合地方經濟發展,形成各自的專業特色,并啟動社會公認的優勢專業認證工程;到2010年,我校本科專業達到42個左右,省級特色專業點5~7個,國家級特色專業點2個,以此為龍頭帶動其他專業的發展。
四、目前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相適應的情況
目前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趨勢有這樣一些特點:財經專業仍處“熊”市,就業依然不旺。由于全球經濟的影響和社會需求的減少,外經貿專業火爆的景象已經時過境遷。師范生逐年看好。近年來,在許多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相對“吃緊”的情況下,師范類畢業生的就業卻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可喜局面。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國家對外語類人才的需求與年俱增,計算機、微電子、通信等電子信息專業人才需求巨大,畢業生供不應求,10年內將持續走俏。對于本地來說,我校的師范類專業依然是本地的主要需求,如我校的數學類專業,從抽樣調查的情況來看,全市近70%的中學數學教師系我校畢業生,其中數學骨干教師占1/3,管理干部占7%,盡管隨著各大中專院校的擴招,以及各中學數學教師人員要求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再加上師范類數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局限性,對畢業生的就業勢必會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私立學校的興起,人才市場的放開,進人制度的改革,近幾年中學學生人數的驟增,對教師的需求也大增,但要求也越來越高。從調研的反饋信息可知:具有本科學歷,基本功扎實,敬業愛崗,綜合素質較高的畢業生還是各用人單位爭搶的對象。從專業結構來看,用人單位認為,我校的專業結構基本合理,但是存在部分專業落后于市場需求的情況,比如用人單位所需要的一些專業我校還未開設,有些專業的畢業生在實踐能力上與用人單位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五、企業單位對高校專業設置與調整的建議
1.關于專業和課程開設
用人單位認為,我校的專業結構調整應從內涵入手,對現有專業加以挖潛,適當增加就業技能方面的課程,按需定教,“訂單”式教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
用人單位普遍認為,我校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高,敬業精神強,工作適應能力與組織協調能力很好,求上進、肯吃苦,業務理論水平還不錯,但實踐能力有一些欠缺,必須大力加以提高。建議我們在完成各項課程計劃內實驗、實習時要踏踏實實,并且要增加一些開發型、研究型的實驗環節,走出校門、走進企事業單位,多一些參觀和實踐,并可利用周六、周日參與企業的技術工作以真正接觸技術工作或管理工作,培養科學的態度和研究開發的能力及開拓創新的精神。
3.必須加強英語、計算機的學習
我校部分學生英語水平不高,尤其是專業英語更差,這在就業時影響擇業、工資待遇和以后的重用。因為許多行業,很多職位都要求英語至少在四級以上,而且強調英語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的雙重能力。因此要加強英語尤其是專業英語的學習,此外,信息技術在各領域和行業的廣泛應用,對計算機應用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對在校大學生必須加強計算機應用技術能力的培養。
4.要加強多種技能的培養
不同工種,不同部門對人才要求各不同,如技術或管理等,故需一專多能,一能多用。從事技術工作的,要求理論功底扎實,動手能力強,并掌握相關的專業技能;從事管理工作的則要求具備企業經濟管理方面的知識和與人溝通的能力。對于理工科學生來說應適當開設交際、管理方面的選修課,提高他們的管理水平和交際能力,這是現代社會所必須的基本素質。
我校升本不到10年,所設置的38個專業都是適應我省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人才市場需求,以發展高新技術類學科專業和應用型學科專業為重點,逐年申報招生的。所設置的本科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很好,2007年12月31日的統計數據表明全校平均就業率達到95.95%,有10個專業達到100%。相關專業(漢語言文學95.2%,英語100%、法學87.64%、計算機科學與技術98.25%、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100%)平均就業率達到96.22%。
因此,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校畢業生普遍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就業率較高,專業設置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此外,我校生師比在全省是最低的,儀器設備生均值是較高的,學校基本建設良好、教學設施齊全,并有富余,應該適度擴大規模,并增設一些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新專業。全省專業調整的重點應是辦學時間較長、老專業比較多的高校。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資助項目(湘教通〔2008〕263號),湖南文理學院重點項目(JGZD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