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是一門發展迅速的學科,對已編制的教材進行科學組織和創造性使用,顯得尤其重要。初中三年的循環教學中,我堅持科學處理教材,積極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經過課堂觀察與成績反饋,教學效果因此得到有效提升,學生信息技術素養也逐年提高。
一、貼近實際,增強學習興趣
教材不可能細致地顧及到每個地區的環境狀況、學生情況,因此應從教材出發,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科學地處理教材, 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例如在《多媒體作品的制作》單元中,教材介紹了作品制作的大致流程,多媒體制作軟件的介紹也是“點到即止”,沒有具體的操作學習,但學生們對該內容表現出濃厚興趣??紤]到學生們操作基礎較好,我增設了“音頻處理”和“視頻處理”兩個課題,很受學生歡迎。此外,在《操作系統》單元中,考慮到學生對課本中部分操作技能早已熟知,我在教學內容中設置游戲環節,讓學生根據一條信息的提示找到下一個提示,在游戲中穿插資源管理器,文件查找以及文件系統的各種知識,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自主探究,激發創新思維
“探究性教學”不僅有利于對知識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有利于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形成與發展。這種模式要求學生對當前教學內容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而建立專題網站的探究性教學模式是一個有效的辦法。例如:在《信息與信息技術》單元中,我把整個單元學習設置到“為三口之家設計4天 ‘清涼夏日旅行線路’”的問題情境中,并制作了《“信息與信息技術”專題學習網站》,通過讓學生合作解決生活中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分層教學,提高技術能力
把大任務進行細化,設計出層次豐富的小任務。第一層次是以模仿為主,用來鞏固知識,通過該層次任務的完成來為學生展示把對應知識應用到學習或生活的實例。第二層次比較開放、能夠讓學生去探究、去發散思維,從而滿足他們的求知欲,讓能力更上一層樓。這種設計方式有利于基礎薄弱、接受力欠佳的學生鞏固基礎,也讓基礎扎實、思維活躍的學生得到充分發展。例如:《數據處理》的《電子表格中的計算》一課,我設計了兩層任務,第一層:明確要求學生利用本課要求掌握的sum、average、max、min、countif、count函數來解決“查找銀行竊賊”的情景問題,第二層:解決 “檢控嫌疑人”的情景問題,其中需要用到未知用法的round函數,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函數使用規律與方法。
四、開闊視野,提升信息素養
關注倫理道德、人文精神的培養,把信息技術中表達的藝術、文化和道德責任滲透進學生心靈,從而實現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目的。例如:在《動畫制作》的《綜合活動:Flash宣傳短片制作》中,教材著重操作技能的評價,我關注到初中學生思想比較單純,對新奇事物也有濃厚興趣,很容易被網絡上一些不良作品迷惑,需要從旁加以指引。為此,特意準備了大量正面、貼近校園生活的實例在活動前引用,并在學習評價中增加了“道德價值”這項評價指標,以提高學生的信息道德素養,讓學生做到“學之有方,用之有道”。
五、構建平臺,豐富教學資源
教材設計的教學活動與教學資源,對于不同時段不同地區的學生,不可能完全適用。通過構建教學平臺和開發教學資源,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有效的重構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我經歷了:書本教材向多媒體教材過渡,最終使用網絡教材的發展過程。目前我們的信息技術課都使用網絡課堂的形式進行,網絡平臺的使用,為開展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協作學習、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探究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并且在教材二次開發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其他輔助教學的功能,如:教師備課、在線提交作業、在線測試、教師批改、教學統計等,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更好地服務。
教材二次開發是一項持續工作,在使用二次開發教材時,要關注學生的反饋,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同樣的教材、教學資源,未必對每個班都適用,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礎都存在差異,有時會覺得這個環節這樣處理學生跟不上,那個方面學生已有基礎再重復就沒必要,如果延用固有教材去執行教學任務,必會影響教學效果。此外,即使已完成教材的二次開發,也不能固步自封,停滯不前,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教學后,隨著社會與技術的發展,學生思維比原來更開闊、知識量更豐富了,這就要求我們開拓新思路,繼續對教材進行不斷地開發、改革,才能激活信息技術課堂,真正達到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目標。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