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教育一直堅持“德育為首,育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前者是指教育應把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后者是指應把學生“培育成人”,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可見,把學生培育“成人”是教育的根本出發點,也是教育成功的最高準則。
一、“唯成績論”的負面效應
時下,推行素質教育雖已多年,但應試教育的傳統觀念和深厚影響仍在作祟:學校堅信教學質量是“第一生命線”,主管部門以成績排名給學校施加無形的壓力,社會上更是以重點學校的錄取率或錄取人數的多少來評價學校辦學的成功與否。人們對“名校”趨之若鶩,從而導致“以成績論成敗”成為一種立竿見影、急功近利的認識誤區。這種偏頗的認識往往帶來很多負面效應。
1. 造成教育不公。“名校效應”直接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尤其是造成基礎教育的不公。小學升初中要考某一地區的唯一一所重點學校——實驗初級中學,中考同樣要考某一地區的唯一一所重點高中——ⅹⅹ第一中學(而且學校還內設重點班)。名校升學錄取分數線成了義務教育學校教育成敗的標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無奈之下要誓死捍衛教學質量這條“生命線”。無形的“應試”壓力迫使學校要重點培養優秀生、尖子生之類的“名校希望生”,不得不忍痛割愛忽視了對其他學生的教育和培養。
2. 造就“高分低能兒”。現如今,老百姓的生活逐漸富裕起來。很多家長以孩子讀書成績好而驕傲,除了對孩子的學業高度重視之外,還為孩子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保障:家庭勞動和家務活不讓孩子碰,孩子想要的物質極力滿足。孩子成了“熊貓寶寶”,成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學習成績好了,正常視力糟了;獲獎次數多了,體育鍛煉少了;自我意識強了,交際能力差了;理論知識豐富了,操作能力倒退了;物質供應滿足了,自理能力差遠了,以致勞動能力沒有了。溺愛,把學生“培養”成名副其實的“高分低能兒”。
3. 形成道德缺失。在如今的市場經濟大潮中,很多商家把發財致富的眼光投向校園和學生。不難發現:在學校的周邊小商店、快餐店、廢品店、網吧,甚至歌廳、酒吧等娛樂消費場所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大有包圍蠶食學校之勢,校園凈土遭遇四面楚歌的窘境。這就客觀上有讓學生鋪張浪費、沉迷網吧、結交損友的可能。大部分在學校學習成績不佳、得不到重視,抑或家庭管教不嚴、留守家中的學生容易形成道德上的缺失。
二、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成人”教育
青少年學生要成才,必須先要成人,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目前的青少年而言,要把他們培養成“在家庭做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在學校做個文明好學的好學生,在社會做個愛心奉獻的好公民”。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宜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正面引導,加強人生觀教育。
現在的不少青少年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思想上存在著一些消極的人生觀念:如享樂主義、唯我主義、讀書無用論、盲目追星、攀比心理、自卑心理、消極遁世等,甚至有些學生沉迷網絡、早戀、染上賭毒,這些消極人生觀嚴重干擾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教育部門、特別是學校和教育工作者要對學生加強正面引導,加強人生觀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可用講名人成功故事、講革命先輩事跡、講身邊感人故事、推薦好書、參觀學習活動、舉行報告會、辯論會、主題班會等形式激勵青少年健康成長。
2. 多元滲透,加強傳統美德教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美德是我國的優良傳統。在學校,應注重用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方式給學生以正確引領,加強傳統美德教育。如用樹立榜樣、評選“校園感動人物”的活動進行孝道教育,用故事會、演講比賽、征文活動進行誠信教育,開展文明禮儀學習教育活動、評選“文明禮儀標兵”、開展家務我參與活動,到社區實踐基地(如福利院)進行社會實踐等,讓學生不僅在學校可以接受傳統美德教育,在家里、在社會處處可以看得到、體驗得到美德的存在與熏陶,并且自己也可以完全做得到。多元的滲透和教育,在繼承和發揚中潛移默化,把傳統美德聚集于學生自己身上。
3. 活動引領,加強社會公德教育。公德是社會群體中間的道德,是一種社會行為規范。公德心的培養應使學生在活動參與中親身去體會,感受遵守公德帶給別人和自己的溫暖與力量。熱愛祖國熱愛家鄉、感恩他人回報社會、團結互助禮貌待人、樂善好施奉獻愛心、學法懂法守法、真誠文明禮讓、為家鄉或學校發展建言獻策、參加清潔城鄉活動等公德教育都可以用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接受教育,引領學生做一個合格的公民。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