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對個人而言,要求通過歷史學習,加深對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樹立以人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識;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進一步樹立祟尚科學精神,堅定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對國家和民族而言,要求學生通過歷史學習,進一步了解國情,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高、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對世界和人類而言,要求學生通過歷史學習,能夠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
二、教學中的嘗試
嘗試一:走進生活,與道德對話
案例
情境:米開朗基羅因為違背家庭的意愿去從事讓家人蒙羞的職業,而遭到鞭打和懲罰。
討論:米開朗基羅的遭遇在現代社會也有嗎?同學們有沒有覺得長大以后坐在辦公室的工作才叫體面的工作?而從事勞力的工作就是不體面的呢?家里人有沒有因為覺得你希望從事的工作,他們認為是不體面的呢?
結論:人文精神中包括自由、平等,職業是無分貴賤、體面與否,但即使是現代社會,我們也會碰到米開朗基羅的困惑,所以人文精神不但是古人,也是我們現代人,是人類共同的追求。
嘗試二:利用課本的前言達成目標
以必修三為例,在高三一輪復習必修三第一單元的時候,我嘗試引導學生思考,不同時期的儒家思想為什么有不同的地位,從而總結出一個思想流派的地位的決定因素。
在處理這一環節的時候,我先用了幾段材料:
【材料一】 季孫欲以田賦,使冉由訪諸仲尼。仲尼曰:丘不識也。
【材料二】 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孟軻《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三】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忽失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材料四】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問題1:根據材料,分析為什么到了戰國,儒家思想不被統治者重視,后來卻成為了大宗,是什么變了?
學生:儒家思想自身改變了,孟子、荀子通過對儒家思想的改造,儒家思想被下層人民所接受,所以成為大宗。
問題2:他們改造了思想,成為了蔚然大宗,那為什么統治者又沒有采納呢?
學生自然得出結論,就是因為不適應當時的環境所需要。
于是,問題又繞回來了,如果不適應當時的環境的話,儒家思想為什么又成為大宗,在戰國時期甚至出現非儒即墨的現象?學生一下子無法轉過彎來了。
這時候,得用前言的歷史發展規律進行點撥:“人類的思想文化活動都是在繼承前人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礎上發展的(前言的第一點)”,也就是孟子、荀子的改造是在孔子的思想上發展的成果,他們把法家等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也可以看出“人類思想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不同的思想文化是互相交融,共同發展的(前言的第三點)。
問題3:前言中提到,人類的思想文化是根據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發展的,那么荀子、孟子所根據的歷史條件是什么?適應了什么歷史條件的要求?
于是,學生經過分析當時的背景,就可以得出答案,“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這些做法,是適應了當時戰亂,普通民眾的需要。孟子的 “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是適應了當時井田制瓦解,私有制逐漸確立的社會環境。儒家思想適應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成為了大宗。也就是說,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的改造,沒有適應當時諸侯爭霸,需要統一安定的這種需要,所以統治者沒有采納,而統治者采納了他所需要的如何令國家強大、爭霸、集權的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也是根據社會歷史條件而產生的,它更適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
這樣,學生得出結論,一個思想流派的地位,是由社會環境,還有統治者的態度等因素所決定的。
每一本課本的前言部分都是對本學期所學習的內容的綜述,里面涵蓋了歷史學的普遍規律。而前言部分的一些規律,正是體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以必修三為例,必修三是人類的思想文化史,必修三的前言把一個學期要學的思想文化的規律歸納為三個部分:一是人類的思想文化活動都是繼承發展的,根據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程;二是人類思想文化發展史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三是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互相交融、共同發展。
對比前言的三個特征,也就是課程標準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所以在教學中利用課本的前言進行教學,不但有助于學生對思想文化史的理解,也有助于達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特別是對于中西文明的對比,學生往往認為民主一定比專制好,古代中國都是專制,所以古代中國的制度都比西方要落后。有這個思考,是因為我們經常碰到類似這樣的一條題目:“概括指出古代希臘和古代中國對人類政治文明的最大貢獻是什么?”往往學生拿到這條題目時,都會對古希臘的民主政治寫出幾條贊美之詞,但對于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政體,學生往往寫不出其貢獻在哪里,一是課本也沒有點明,二是學生總是認為民主一定比專制好,古代中國都是專制,所以古代中國的制度都比西方要落后,哪里談得上“貢獻”二字。于是,我就想當了這個話題:“是秦始皇選擇了中央集權?”通過引導學生的這一思考,對必修三前言的理解,學生也就有了一定的意識: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是由于不同的歷史條件、社會條件而出現的,我們應當尊重不同地方的思想文化。從而達成課標下情感態度價值觀中的“樹立開放的世界意識。即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不同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使學生的愛國情感更具有理性,更具有包容性。”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