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掌握一些學習方法,鼓勵學生自覺能動地去解決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獲取新的知識。那么如何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
一、 挖掘學生自學潛能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大膽鼓勵、放手讓學生去自學,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把自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再講。把學生自學的時間放大,而相應地把教師講解時間縮減。這樣既樹立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又能挖掘出學生的自學潛能,同時又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奠定基礎。例如可根據教師布置的預習提示、文中注釋、課后練習或參考資料來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幫助理解課文,以此作為學生自學的前提與指導。我在教《濫竽充數》一文時,課前先布置學生預習,并讓學生準備一些表演道具:竹笛、皇帝帽、衛士棍等。告訴學生要認真自學,并效仿南郭先生吹笛的神態。上課時學生爭著上臺表演,把南郭先生混在行家吹笛的神態模仿的惟妙惟肖、令人捧腹,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深刻體會到:人如果沒有真才實學,混在大家里面充數,是一定要敗露的,沒有真本事的人,不可能有立足之地。這樣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充分掌握了課文內容,在表演過程中充分把握了對詞句、內容、寓意的理解,并通過表演讓他們記憶深刻、經久不忘。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又滿足了他們的表演欲,大大挖掘出他們自學的興趣與潛能,自學效果遠比老師的說教要好得多。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問號是打開一切未知之門的鑰匙。”只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積極思考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積極去解決問題,那么學生就在這質疑與求解的過程中得到了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并從中獲得取了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寬松的提問氛圍,讓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積極討論、敢于爭論,把自己對課文的感受、疑難和設想提出來,再積極投入到對問題的討論,哪怕是爭論之中,這樣問題就愈辯愈明,既使學生的自覺能動性發揮到最大的程度,又使學生找到理解、掌握知識的途徑。
三、引導學生創造想象
愛因斯坦說:“想象永遠比知識重要。”想象是對課文學習更深層次的參與與伸延,是學生這個學習的主體與作者創作思想的交融與共鳴。有了想象才有創新。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給學生思維想象的空間,放飛他們的想象翅膀。只要是合乎邏輯的情理上說得通的就應給予適時肯定與表揚,而不必給學生設定預定的效果或結局,激發學生積極大膽地想象。如《蒲公英的夢》可引導學生想象不同的美夢,甚至是惡夢;想象參加《火把節》的熱鬧場景;想象《湯姆·索亞歷險記》的驚險經歷……并讓學生試著將自己想象的情景描述出來,這樣的創造想象更為自學增添新的奇葩。
四、倡導學生交流切磋
倡導學生間的學習交流與切磋也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對自學中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要鼓勵他們展開小組討論,讓問題愈辯愈明,在辯論中既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又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加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如我教《范仲淹的故事》一文,特別布置了這樣一道預習題:文中講到范仲淹收下朋友送來的美味佳肴卻沒吃一口,讓食物發霉變質,對此你們怎么看?沒想到課堂討論時,竟引發學生們的“唇槍舌戰”,三種觀點成了三個陣營。甲方陣營說:“范仲淹安貧樂道、發憤苦讀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不能為追求安逸的生活而放棄學業”;乙方陣營馬上反駁:“接受贈品或資助與能否堅持發奮學習沒有必然聯系,難道接受了別人的幫助就不能發奮學習了嗎?”;丙方陣營提出了更為實際的觀點:“范仲淹要么堅決拒絕朋友的贈品,不讓美味佳肴發霉變質而造成浪費,既然接受了贈品,就該好好地享用,不‘糟蹋’朋友的一番美意”。學生們各抒己見。這說明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花了心思,對課文內容深刻把握的基礎上進行了積極的思考。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