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教學經驗使我體會到,書法教學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包括品德素質、心理素質、實踐能力、創新精神、文化素養、審美素養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作用。因此,在書法教學中,除技巧訓練外,我積極發掘其潛在的育人功能。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重書法教學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結合,做到既教書又育人,達到既指導學生習字又同時培養他們綜合素質的目的。
一、通過書法教學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征求意見稿》中指出:“藝術教育是學校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是學校全面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強愛國主義教育,促進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全面和諧地發展,具有特殊作用。”這段話說得十分明確,書法教學正是體現了這種特殊作用。
書法是中華民族傳統審美文化的縮影,其特有的線條表現和所追求的凝練、筋骨、神韻等藝術風格,深深打動著欣賞者的心靈。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書法在國際上也已享有盛譽,近年來到中國學習書法的外國友人日益增多。這種情況下,進行系統的書法教學,可激發中小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并進而體會到祖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悠久,博大而精深。
在進行愛國情感和民族文化精神熏陶的同時,書法教學還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發揮作用。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說:“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心,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字如其人”,書法確實與一個人的品行、修養有著密切的關系。書法藝術是人類智慧勞動的結晶,一個人的道德品行和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形成的審美觀等,會或隱或現地流露到書法里。為此,我在書法教學中經常強調:“學習書法首先學會做人。”讓學生明白學書做人的道理。通過貫穿思想品德的教育,滿足了學生求真的知識欲、求善的道德欲、求美的藝術欲,從而使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健康成長。
二、通過書法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藝術是寂寞之道,需有苦行僧精神。”書法也是如此。學好書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非日積月累不可。因此,學習書法的過程也是一個修身養性的過程,是一個磨練人耐性、毅力和意志的過程。
我在書法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第一,讓學生在書法學習中形成淡泊、寧靜的心境。練書時,要求學生絕慮凝神,心平氣和,既使手運動區得到充分的鍛煉,也使中樞神經經常有美的信息儲存于腦際,進而將力量移送于毫端,傾注于紙上,心靈也因此得到了凈化。周星蓮《臨池管見》中記載:“作書能養氣,亦能助氣。靜坐做楷書數十字或數百字,便覺矜躁俱平。”這些話,有力地說明了練習書法對于培養學生平和心境的重要作用。
第二,讓學生在書法學習中培養吃苦耐勞的品格和頑強的意志。學習書法,貴在堅持,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我把學生學習書法的過程也當成一個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品格和頑強意志的過程。
第三,讓學生在書法學習中培養勇于進取、敢闖難關的奮斗精神。初學書法,總會碰到筆法掌握不好、筆畫不知如何去寫、結構把握不準等問題,而在教師的精心指導和同學們自身的努力下,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當那些在書法學習中的“難關”不再成為“難關”之時,學生就會由衷感受到艱辛后的甘甜。有了這種感受后,如再進行其他學科的學習,他們就不再懼怕疑難問題,因為書法學習的經驗讓他們感覺到,只要努力,困難也是能克服的。我曾指導三名學生榮獲教育部主辦的全國中小學生書法比賽一等獎,這是他們原先沒有想到的,結果這三名學生都變得比較自信,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有了一種知難而進、勇于進取的精神。
三、通過書法教學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第一,提高實踐能力。在書寫練習過程中,學生的眼、腦、手都專注于練字當中,特別是眼力和手力,得到了充分的訓練。這種充分調動了眼、腦、手能動性的長期訓練,不僅有益于習字本身,更重要的,它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這正是學生實踐能力的一種體現。這種能力的提高,對學生將來的工作、生活和其它科目的學習都極其有益。
第二,培養創新精神。一是在臨帖中培養創新精神。在臨帖過程中,我強調“意”的作用。“意”即自己的分析、見解。因為完全模仿字帖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學生在臨帖時,必須先讀帖,體會字帖內容的書寫特征和寫法要訣,從而在臨習中做到主動臨摹而不是被動地模仿。在臨習過程中,甚至可打破一些條條框框,融進自己的一些志趣和見解。二是在創作中培養創新精神。我在指導學生創作時,強調個性的體現。比如寫歐體楷書,不要照搬《九成宮》,而可融入一些魏碑的格調或作者個人的審美情趣。在章法形式上,不能都是中堂、條幅、扇面,而可以從現代藝術作品的形式中汲取營養,跳出前人固有的圈子。通過這些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書法創作,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另一方面也豐富了書法作品的內涵,使學生創作出來的作品更有時代氣息。
四、通過書法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一是通過書法學習提高語文能力。包括:通過系統、正規的書寫訓練,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和使用漢字的能力;通過書法創作中的詩文抄錄,使學生開拓視野,掌握更多的文學常識和名言名篇。這里要順便提出的是,語言文字和文學素養的高低反過來也會對書法水平的高低產生影響。正如蘇軾所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其妙。”有一些所謂的“書法家”,只顧機械地單純練字,不加強文字、文學的修養,不講求字外功夫,結果書寫的作品或粗頭亂服,或狂怪卑俗,或錯字連篇,書寫內容(詩文)的出處、作者常常張冠李戴,從而使其書法作品的藝術水準大打折扣,令人啼笑皆非,特別嚴重的是,這會貽害于后學。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習書乏文”的現象是十分危險的。
二是通過書法學習提高審美能力。學習書法要臨摹字帖,鍛煉了學生眼力和手力,這種功夫,在美術學習中也是必需的。書法創作講究布局謀篇、計白當黑,講究書、文、印配合的相得益彰,這與國畫的要求是相似的。書法創作在追求完美章法形式的基礎上,還抒發作者的生活感受、理想、志趣以至整個內心世界,表達真摯而豐富的情感,這與音樂是相通的。書法創作過程中那種酣暢淋漓、歡愉明朗、發人意氣之感,同樣是音樂旋律中所具有的。魯迅先生在《漢文字綱要》中曾說:“中國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這是對書法與音樂等關系的極好概括。由此可見,學習書法對美術、音樂等素養的提高都很有益處,甚至可以說,通過書法教學能達到藝術和審美教育的目的。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