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組管理最重要的是人的管理,即教師的管理。教師的管理關鍵是要做到人盡其才,使每個教師的才華要得到最大化發揮,每位教師的個性能得到張揚,每位教師的特色能得到盡情彰顯,從而最終達到學科管理的最佳效果。然而,現實的教師又是一個個充滿差異的個體,無論是其個性,成長經歷還是學科知識、教學能力、教學特長、教學理念、教學經驗等都存在著千差萬別的差異。因此,如何運用好教師的個體差異,發揮教師群體效應,是科組管理的首要任務,是提高學科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用伯樂的眼光發現差異
學科組管理人員的首要任務是要認識科組、了解科組、發現科組教師的差異,包括教師的總體情況,如學科組教師的組成情況(年齡結構、學歷結構等),總體的教育教學、教研水平和每位教師的具體情況,包括教師的家庭情況、學歷、教學經歷、教學成績、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工作態度、合作精神、責任心、上進心等,從而發現教師團隊中存在的共性和個性,尤其是要找出團隊中個體的差異和特殊性,如科組中可能存在著德才兼備的教師、有才無(師)德的教師、有(師)德無才的教師和德才齊缺的教師,這四種類型教師在各科組中占的比例又有多大?尤其是教師高尚的德和優秀的才又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作為管理者必須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并要善于用伯樂的眼光去發現每位教師過去的優點和閃光點。因此,學科管理者應該具有一雙慧眼才能擁有這種發現力,發現差異是善用差異來科學、高效地管理學科的第一步。
其次,要用宰相的心懷承認差異
人們常用“宰相肚里能渡船”這句俗語來形容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心胸開闊。作為學科的管理者也應該擁有一顆“宰相的心”來寬容大度、善解人意、海納百川,以開放的心態來接納教師差異。但現實中我們很不幸地看到,學校的管理部門常常對教師的短處用放大鏡無限地放大,不能包容教師的不足和不成熟,輕者就是不信任教師,不敢重用有缺點的教師;重者更是常常做出干預教師教學工作和違反教育規律的行為。高明的管理者應該在學科管理的實踐中,把教師的個體差異作為一種學科資源,而不是必須克服的消極因素。在管理中,教師差異是學科教學生態的起源,是教育生態系統發生、發展的基本條件。只有構建一個“人盡其才”、多元化、各具特色的管理系統,才能充分發揮特色和特長,促進學科“教學共同體”成員之間的互幫互助,形成和諧、積極、高效的學科文化,從而促進個人和組織共同發展。
再者,要用藝術家的眼光打破平衡,創造差異
藝術的真正價值是它的獨特性,藝術家的不懈追求就是用獨特的眼光觀察事物并創作作品。孔子曾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張“因材施教”。同樣的道理,在教師職業發展道路上也應該是“因人而異”,要根據教師個體的差異給予區別的指導、設計,發揮其特點和潛力,優化組織資源的配置。因此,管理者絕對不能搞“一碗水端平”的大統一做法。管理者不能要求每位教師都是“全才”,教師自身的成長經歷、受教育的經歷和教學經歷的不同足夠于造就出充滿個體差異的教師。
作為學科管理者,明智的選擇應該是尊重差異,把差異當作一種資源來開發,根據教師之間存在的不同特點來擴大差異,并在一定的層次和方面創造出適合教師個體“特質”的新差異,使每位教師的的發展都達到“最近發展區”,使每位教師的特長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使每位教師的優點變成特點,使教師的個體特長變成學科的特色,打造一批特色教師并把學科教師打造成人人有特長,個個是能手,真正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師專業團隊。
最后,要用戰略家的遠見來善用差異,人盡其才
戰略家能夠審時度勢,因地制宜,能夠實事求是地看待問題并務實地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面對客觀存在的教師個體差異,任何整齊劃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敗的。學科管理者應該充分利用個體差異帶來的“互補增值效應”,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在教育教學的崗位上找到自己最適合的位置,都能夠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并在教師專業化的道路上得到可持續發展。如年輕的英語教師口語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和網絡搜索、處理信息能力較強,制作課件質量好、速度快。因此,在每次的集體備課后,案例和課件的開發和制作仍然需要大量的圖片和聲、視頻信息,這時安排年輕教師來完成這項工作,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科備課組的工作效率,又能夠做到人盡其才。所以,學科管理者要積極尋求差異的融合點,形成最佳的差異組合,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提高學科教師資源的配置效能和學科管理水平,從而全面提高學科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