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閱讀,整體感知
所謂感悟,其實包含著感知和領悟兩個心理過程。感知是領悟的基礎,領悟是感知的核心,二者相互依存,關系密切。教師必須正確處理好“感”與“悟”的關系,做到由“感”而“悟”,先“感”后“悟”,教學中一定要先讓學生充分地主動閱讀文本,整體感知文本內容。課堂上,教師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閱讀,更要引導學生讀得主動,培養學生整體把握文本的能力。首先,要向學生講明感悟的特點和意義,講清主動閱讀的重要性,讓學生知道閱讀就是為了理解和感悟,懂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其次,注意創設情境,或設疑指引,或披情入文,或精彩演示,千方百計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再次,導以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學會略讀和精讀,學會歸納概括文本要點,整體把握文本內容。
重點精讀,形象描繪
閱讀中的“悟”來源于讀者與作品形象的碰撞,“悟”的深淺度取決于學生在閱讀中對作品形象的感知程度。在學生整體感知文本的基礎上,教師要抓住文本中的重點段落讓學生精讀、揣摩,同時進行形象描繪,突出作品形象,以利于深刻領悟文本意旨。如教學《醉翁亭記》時,學生整體閱讀感知之后,讓學生精讀寫滁人游樂和太守宴飲的段落,然后教師進行精彩的形象描繪。通過描繪,學生眼前便會出現“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四幅生動的圖景,感受到畫面中太平祥和的歡樂氣氛,由此悟出作者與民同樂的主旨。
設疑提問,引發思考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憤”、“悱”之機,巧妙設疑提問,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讀有所思。如教學《香菱學詩》,教師可設計如下問題:(1)黛玉如何指導香菱學詩?香菱是怎樣學詩的?(2)香菱學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這對你的閱讀或寫作有何啟示?學生通過思考問題1,可整體感知文本內容;通過討論探究問題2,便能理解領悟“苦志學詩,精血誠聚”這一文章主旨,并從中受到啟迪,得到教益。
教師創設問題,必須圍繞學習目標,體現教學的重點、難點,又具有思考的力度,便于學生感知文本內容,領悟文本主旨。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個體的悟性差異,針對設置的疑難問題,提出一些有關的“邊緣”問題,逐步引導而進入問題的核心,但不能把問題答案直接告訴學生。除了教師提出問題之外,還應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讓學生于無疑處生疑,于不解處質疑,促使學生在閱讀中追根究底,積極思考,以達到理解文本,對文本意蘊透徹領悟。
注重體驗,合理想象
一方面,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外多閱讀,多關注生活,多觀察周圍事物,擴大知識視野,課堂上適當介紹一些與文本有關的背景資料,如寫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經歷等。另一方面,在教學中,注意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閱讀感悟文本,要盡量使學生把自己“化”到作品之中,讓學生視作品的主人公為“我”,或作者就是“我”,文中講述的就是自己的事情。這樣,學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就容易與作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對文本的閱讀體驗將更真實、更準確、更強烈,對作品思想內涵會悟得更透徹。
教學中,學生閱讀文本、感知形象之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合理展開想象,把文字符號轉換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想象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如教學《觀滄海》時,可讓學生閉上眼睛聽配樂詩朗誦,想象詩中所描述的雄奇壯麗景象,體會詩人的偉大抱負和寬廣的胸襟,領悟作品主旨。又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在學生閱讀理解文本之后,讓學生想象:菲利普夫婦在船上發現有位百萬富翁像于勒,他們會怎樣?
反復閱讀,深究意蘊
人們讀書時,初讀、再讀、又重讀同一作品,常有不同的感受,對作品的理解程度會隨著閱讀次數而逐漸加深。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反復地閱讀,不斷地揣摩,才能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漸趨佳境,深刻領悟。如教學余光中的《鄉愁》,教師可通過指導學生反復朗讀來理解感悟這首詩:讓學生反復朗讀,感知詩中的物象,即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全班齊讀、分小組讀,讓學生理解詩歌的意象;再讓學生反復朗讀,品詞品句,體會詩歌情感,領悟詩的主旨;教師指導朗讀,引發學生從朗讀中體悟情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