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以來,學校從心理教育的角度,尋找中學德育的新視界、新途徑,推進德育方法的改革與發展。1998年9月,開始在高一開設心理課,每周一節,并與學校的德育工作有機結合。在實踐中,學校形成了“全員參與,科研引領,發展潛能”的心理教育特色,引領學校整體工作的深入推進,打造學校健康文化品牌。
一、開發課程,專業授課
為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更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學校根據高中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寄宿制學校教育管理實際,積極開發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
高一年級開設了由專職心理教師授課的“心靈成長”必修課,有針對性地進行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包括同質和異質方面;高二開設了由專職心理教師授課的“提升學習動機和激情”的團體輔導選修課;高三年級開設了由專職心理教師授課的“尋找高考成功的關鍵點”團體輔導選修課。教學過程,通過魔術商店、音樂意向、角色扮演、情境討論、價值澄清等多種形式,來喚醒學生內心的力量,從而使學生超越自己。學校將以上的活動精髓集結編著成一本具有推廣意義的心理活動書籍《喚醒心靈的力量》。
二、全面滲透,全員參與
1. 心育與德育相結合。德育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在德育工作中,主題策劃均從“興趣、學習動機、思維策略、意志和性格等角度”闡釋潛能。一是學校層面通過實施主題值周班活動,由學生自主設計、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二是組織班主任、學生會干部心理拓展活動,在活動中釋放壓力,領悟合作的意義;三是通過“五級管理”,自上而下,實行學校、年級、班組、班級、小組五級管理,層層推進,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其中重點抓好班級層面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班會活動課做好面向全班的團體輔導,通過面對面交流做好面向個體的個案咨詢。
2. 心育在課堂中滲透。學校明確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要滲透到每個學科、每一節課堂。特別是實施課堂教學改革以來,要求教師在導學案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里體現心理教育的目標;導學案的版面設計和問題表達中體現對學生的心理關懷。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構建了“生態教育,自主課堂”,落實新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自學、交流、展示、質疑、點評讓學生在課堂中克服羞怯,收獲自信,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3.心育在活動中開展。一是以值周班為切入點,長期開展主題值周活動;二是以校園節日為重點,開展系列文化活動;三是以心理協會學生社團為交流平臺,開展朋輩心理咨詢活動;四是以高三年級為突破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活動,通過板報高三專刊、團體心理輔導、戶外拓展訓練、體驗式音樂輔導等為畢業班學生進行高考心理輔導。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有效地把集體主義觀念、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審美觀的培養等寓于其中,充分發展學生個性,增強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4. 心育向家庭延伸。 家庭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學生健康心理素質形成的根本。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家長學校的必修課,作為重要教育內容。學校成立了家長學校,通過多種途徑為家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有關問題的培訓,幫助家長糾正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逐步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使學生的健康人格在學校、家庭、社會構成的三維立體成長環境中得以良好形成。學校一方面通過家長委員會、家長會、家校合刊、家校網絡平臺等多種途徑與家長溝通,提高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掌握初步的心理疏導方法;另一方面學校通過電訪、家長巡考、學校全面開放周等方式,深入與學生家庭進行個別溝通,多途徑、全方位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三、心理測量,科研引領
心理測量主要是運用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測量理論和工具,我們根據學生和教師的需要和要求,在高一年級對學生行為確定一種數量化的價值,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便于學生的自我了解和自我認識,便于班主任了解學生心理狀態,以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心理測量為學校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科學的服務。
另外,學校還以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題為主線,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走向深入。先后承擔了《提高高中生學習適應性的行動研究》等18項國家和省、市、區級重點課題,80%以上的教學人員參與了各種課題的研究。心理教育有了課題的引領,讓學生的心靈的翅膀更加強健,讓他們飛翔的夢想更加多彩,使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走向深入。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