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但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受到了諸多限制,如何解除限制,全面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是綜合實踐的關鍵。“對兒童實行六大解放,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驗,讓學生聯系社會實際,通過親自體驗進行學習,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全面提高素質的重要途徑。
一、解放大腦,引導學生學會思考
解放大腦,就是要開發學生智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和聰明才智,引導他們積極思考、主動探索。比如綜合實踐活動課“家鄉的橋文化”,在教學《家鄉橋真多》后,學生了解到家鄉橋的數量、橋的主要分布、橋的使用(目前)狀況等基本情況后,課文到此戛然而止,學生的興趣卻遠不止于此。學生渴望了解博大精深的橋文化。教者應以此為契機拓展延伸,讓學生從最關注的角度出發,提出一系列問題:橋的分類知多少;家鄉橋名的由來故事;橋的歷史;橋的保存價值;橋歷來是和文人雅士聯系在一起的,歷史上留下了很多名人與橋的故事,文人關于橋的筆墨知多少……有了問題,學生就會積極主動搜集有關數據資料,展開交流。
二、解放眼睛,引導學生學會觀察
學習“小區綠化生活”時,我們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要求,除了依靠自己的仔細觀察,還要走訪居委、工廠等,取得具體翔實的資料,課堂上采用一分鐘演講的形式作介紹。上課的地點在學生生活的小區,使課堂教學更好地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課后,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份份雖然稚嫩卻真實的報告。有的寫:“我家在東方花園,門前有個小公園,雖不是山青水秀,鳥語花香,卻帶來了新鮮清涼的空氣,特別是那綠油油的草地,夏天真是避暑的好地方,那是孩子們游戲的天堂,老人們健身的樂園。”有的寫:“我家又搬新房子了,小區里綠化真少,我不太喜歡,因為沒有小伙伴一起玩了,更因為新房子處于鬧市,在一家超市的樓上,四周被廠房、住宅樓包圍著,東邊靠著一條大馬路,聲音嘈雜。放眼遠眺,我都沒發現綠色植物。我的調查結果是居家附近綠化面積少得可憐。”
三、解放雙手,引導學生學會操作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素質教育的重點。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們鼓勵、贊賞學生的創新火花,引導他們在自主實踐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學習、思考、探索,交出富有創新性的答卷。在“學校附近污染調查”的實踐活動中,學生了解到學校附近90%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但是仍有不少人在那污染了的河里洗菜、淘米,于是學生提出能不能親自測測水的污染程度(限于條件,只能測酸堿度)。在向科學老師討教了水酸堿度對生活的影響后,我向學校申請購置了PH試紙,并跟學生講述了測試的注意點。學生動手操作了,他們那小心翼翼的樣子真像是在做大實驗。通過動手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更加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到了綜合實踐課的樂趣。
四、解放嘴巴,引導學生學會質疑
陶行知先生曾說:“要還給學生言論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學了《燕子》一課后,我們設計了“家燕繁殖習性觀察”課題。學了《沙漠中的綠洲》后,我們設計了“家鄉竹子怎么都沒了”課題。學了《小動物》后,我們設計了“中華鱘的飼養你可知?”課題。一系列的師生間、同學間的合作交流,使師生、生生的情感親和、融洽,讓學生在平等、自主、和諧的學習交往的氛圍中學會動腦,敢于提問,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激發開拓進取的勇氣。
五、解放空間,引導學生學會探索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解放學生的空間,就是讓學生從單一的教室里解放出來,廣泛地接觸社會,接觸自然,順應兒童天性,讓學生擁有自己的一方藍天,一方凈土,引導學生學會探索。如“小小導游員”,請到我的家鄉來。課前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需要自主選擇更生動、更感性、更富有人情味的環境,如去步行街,游公園,訪歷史名人,嘗風味美食。部分學生在網上搜集第一手資料。教學時師生合作,把一些生動的視頻畫面、360度的全景制作成課件,展示在大家面前。然后同桌合作,一人當導游,一人操作電腦,配以舒緩的音樂,展示一幅幅優美的畫面。
六、解放時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創造的兒童教育首先要為兒童爭取時間的解放。”解放時間,就是使學生做支配時間的主人,多給孩子們一些屬于自己的時間,讓他們去學一學自己想學的東西,去干一干自己想干的事情。
我們相信,通過對學生的“六大解放”,“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人人是創造之人”的時刻定會到來。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