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有溫度,字字總關情”,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往往蘊含作者的情感、作品的內涵。那我們該如何使閱讀教學更有效率呢?
一、披文入情,讀懂文本
1. 在文本中找到符合學生認知程度和情感體驗的切入點,讓學生“進入角色”,產生讀文愿望。在教學林莉的《小巷深處》時,可以緊緊抓住那平實的敘事中潛藏著的一條深沉而真摯的感情之流,從文本中提取能調動學生情緒的內容,讓學生閉眼縫布,切身體驗盲母養育“我”的艱辛。學生切身體驗后都有這樣的感受:耳聰目明的人縫起布來都會刺到手,閉起眼睛更會刺破手指,弄得血流滿手,而盲母卻要“操起針線縫出二三十條棉被”,這是多么的艱辛!這時,學生不免會為盲母的艱辛而感動,對課文也就產生了強烈的閱讀愿望,教師正好循此讓他們繼續尋找感動,從而引領他們入情入境地細讀課文。
2. 讓學生循情入境,讀懂文本,進而“吟哦諷誦”。《小巷深處》中盲母縫被的艱辛讓學生感動,那盲母做其他事情是不是也讓人感動呢?教師應讓學生繼續尋找自己的感動。學生很自然地就找到了盲母為我做的其他具體令人感動的事件。如“盲母從破棉鞋里拿出了她所有的積蓄——一百五十元為‘我’搬家”;為了“我”這“黑不溜秋,眉不是眉,眼不是眼”的丫頭改好了潑辣性格;為了維持生活,竟“坐在太陽最毒辣的地方守著賣”冰棍……這些表現母親深沉無私的愛的真實事例能喚醒了學生的心靈,能讓他們完全地進入角色,此時應讓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誦課文。
二、疑中析文,領悟內容
讓學生分析課題及作者背景等介紹并進行質疑。在講授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一文時,首先圍繞文章題目提出問題“冰心的家在哪里?”,引起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探索和思考。通過對“家”的探討,體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學生很快在文中找到答案“只有住著我的父母和弟弟們的中剪子巷才是我靈魂深處永久的家。”明晰文題的答案后,教師因勢利導,接著提出問題“冰心是如何得到這個答案的?文章從什么地方寫起?為什么說‘中剪子巷’才是作者心中的家?作者為何要在‘家’前面加‘靈魂深處永久’幾個字”。圍繞文題衍生出來的幾個問題,將學生的思考緊密連成了一條思路清晰的線,順著這條線,學生不斷地思考,不斷地明確答案,從而通過自主思考和交流合作,明確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讓學生結合析文過程質疑。這是教師引導學生在感知理解課文內容(寫什么)和形式(怎樣寫)的學習過程中的質疑。《我與地壇》一文,教師圍繞“我為什么喜歡去地壇?”這個問題讓學生展開思考,“在地壇我整日思考什么問題?” 學生經過分析后回答:“該不該去死,為什么生,怎樣活。”教師在學生明晰這個問題的基礎上繼續提出問題“那么他思考的結果怎樣?”學生在自主思考以后,經過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終于體驗到了作者的情感與思想:作者在感悟生死后,仍在地壇中深沉的思索,這時候映入眼簾的景物發生了變化:落日光輝、雨燕高歌、蒼黑古柏、孩子的腳印。地壇在歲月中流露出永恒的一面,由此,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與永恒。
三、運用遷移,提高效率
模仿課文的表達形式進行言語訓練。教材無非是例子,課堂教學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領指導下從教材的例子中習得文本語言,掌握常用的表達方式。《小巷深處》中有很多富有表現力的描寫母親的句子,有位老師就讓學生模仿。如 “她那深凹的眼,布滿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學生就寫出“母親那黝黑粗糙的像她耕種的稻田里曬干的泥巴一樣的手”;課文有“母親就如同一尊雕像,執著地守候在一個大大的冰棍箱旁”,學生就有“老人就如同米飯的守護者,憐惜地徘徊于水溝旁”。又如高中必修一畢淑敏的《我很重要》,這課有一句話:“假如我們先他們(父母)而去,他們的白發會從日出垂到日暮,他們的淚水會使太平洋為之漲潮”。這句話寫出了“我”在父母心中的重要,有的學生這樣仿寫:“假如我們先父母而去,他們的腳步會從輕快變得沉重,他們的哭泣會使空氣為之凝固。”學生仿寫既能練習造句,掌握表達方式,又能體會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
聯系生活實際,活學活用。如學習了老舍的《想北平》一文后,在分析明確了作者對故鄉北平深沉的愛,那么學生也一定有許許多多的感想,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結合實際談感受,還可以讓學生寫一篇關于自己熟悉的故鄉的小作文,從而達到閱讀和寫作相結合的教學目的。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