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教育是在教師的指引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覺性,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滿懷信心。
一、喚起寫作的欲望
指導學生作文時,教師首先應從激發作文興趣入手。記得我在指導六年級學生寫《梧桐樹》時,剛好校園就有一棵。于是我便帶學生走出教室,來到梧桐樹下邊觀察,邊討論,再結合平時觀察到的,引導學生進行加工、組織材料,我就在旁指導,但主角還是學生。只見大家都積極參與,議論紛紛,這個說梧桐葉像什么,那個說梧桐籽可做什么用,還有的說梧桐花太漂亮了,要把它畫下來……大家興趣盎然,各抒己見,末了,當我問出“你們能把議論的話兒加以整理寫下來嗎?”時,同學們信心十足地回答:“沒問題!”結果這篇習作寫得非常成功。
二、激發學生的興趣
給學生一雙智慧的眼睛,教他們學會觀察生活、感悟生活。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因此,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增加感性認識,為寫作儲備材料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秋天來了,讓學生聽一聽秋天的聲音,說一說秋天的感覺,看一看秋天的收獲;冬天,讓學生寫一寫寒風、冰塊、……日月星辰、風霜雨雪、飛禽走獸、花鳥蟲魚,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不受思想的束縛,不受體裁的限制。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對小學生來說,身邊的人、事、物都是觀察的范圍。需要學生運用不同的觀察方法選擇不同的觀察對象,抓住特點,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發現不平凡的新事物,充實自己的生活,積累寫作素材。平時我就很注意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例如:“蒼蠅有幾條腿?眼睛什么形狀?它慣有的動作怎樣……”像這類問題我常向學生提出。同學們也都會饒有興味地回答我,答不出的,我會叫他們回去仔細觀察后再討論。讓他們從中體會到“留心周圍事物,并善于捕捉、積累”的好處。
三、陶冶寫作的情感
情感是伴隨認識過程產生和發展的,因此,教師應注重創設寫作環境,平時多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有意識地組織各類活動,在實踐活動中豐富他們的寫作情感。如:經常組織他們參加一些文體活動、第二課堂、少先隊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并鼓勵他們在家里多做家務,在做的同時不要單純地做,還要多動腦想想。記得有一次大掃除,正當同學們干得熱火朝天時,小蘭走到我身邊輕聲說:“老師,你看,抹布多臟,但我覺得它很偉大。”“怎么說?”當時我就愣了一下,便滿懷期待地問了回去。“因為它清潔了別人,臟了自己。”太棒了,沒想到小小年紀想得這么深入。這件事給我的啟示就是:多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寫作情感才會豐富。多讓學生參與活動,他們才能切身體會,寫出的習作才能小中見大,中心得到升華。
四、讓學生主動參與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認真修改作文,使學生在評議中受到啟發,自覺地修改作文。學生在自由暢談的氛圍中,通過自評、互評的方法,在選詞、用詞、表達、分析、比較等一系列修改活動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消除寫作的畏懼心理,主動參與到評改作文的過程中。我經常要求學生寫完作文后,分組進行修改,分組時搭配好人員(好、中、差搭配),選出組長,然后各組討論交流進行修改,老師在旁適時指導,提出修改建議,最后,還要匯總,選出好的作文,改得認真、改得中肯的同學進行表揚,從而極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參與評改作文的積極性。
五、激勵評價,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
作為學生,不僅滿足于習作被老師和同學認可,更希望被更多的讀者了解和欣賞,這種創作的成就感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和寫作激情,從而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很多,如可以利用班會、課外活動、作文評講等時間,隨時將批改中發現的優秀習作在班上進行朗讀,熱情地贊揚文章的佳妙之處,并報出作者的姓名,在班內表揚、鼓勵,或者向學校征文集推薦發表。一旦學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機會,心里充滿了成功的喜悅,就會激發出一種強大的創作動力。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