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科的課程理念倡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要求真正實現師生角色的互換,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體性,構建和諧高效課堂。
一、 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動機是一種激發、維持并能將行為導向特定目標的一種力量。研究者發現,具有學習動機的學生會主動地、努力地去理解學習的主題,而不管他們是否覺得這個主題本身很有趣或者他們是否喜歡學習的過程。
1. 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
加強直觀教學,可以培養學習的興趣。生物學是一門直觀性很強的學科,直觀教具有實物、標本、模型和掛圖等;直觀手段包括投影、錄像、電影、多媒體等。教學中,我基本做到不空手進課堂,有時連自己小孩的玩具也要派上用場,力爭每堂課都能使用一些直觀教具,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變復雜為簡單,給學生一些形象具體的感受。長此以往,學生對我的生物課總是充滿期待,興趣油然而生。
適時設置懸念,培養學習興趣。設置懸念即“吊學生胃口”,給學生心理上造成一種惦念或想象,使之產生非知不可的緊迫心理。如學習“人的性別遺傳”時,由生活中重男輕女以及將生女孩責任怪在女方身上的現象導入新課,然后提出,到底生男生女與什么有關呢?這樣,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由此激發。
2. 強調學習內容的重要性,激發學習動機
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初中階段第一堂生物課的教學。我常會從生物學的偉大成就,生物學對人類的重大影響,生物學面臨的重大問題三個方面,運用基因工程、物種改良、環境污染、生態平衡、人口控制、癌癥及艾滋病的征服、人體器官的修復及移植、克隆技術、航天育種事實和資料,說明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誘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欲望。另外,教學中,我還通過實例,讓學生明白學好生物學最終目的并不是為應付考試、為了升學,而是為了提高自身生物科學素養,提高解決生活、生產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更好的適應將來的生活環境,甚至像袁隆平爺爺一樣為人類造福等,從學習目標上來激發學習動機。
二、 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變“教我學為我會學”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發展學生自學的能力,是學生真正實現主動學習的必備條件。而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增強。從眾多的知識體系中通過閱讀,提取所需知識,是能用之于解決、分析問題的基礎。同時,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學習能力也在生物自學中起著重要作用。所以,在教會學生延續提綱學習知識的被動自學之余,更重要的是充分發揮學生的利用知識的邏輯性和教材編寫的結構特征能力,從而自覺地運用一般的特殊歸納推理方法,由具體上升到抽象思維方法,借助預知和估計,得到教材的結論,并能適時分析,提出更新更妙的設想和猜測。
三、 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讓學生變成“學習的真正主人”
習慣是經過反復練習而鞏固下來的持久的條件反射和自然需要能力。為了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近年來,我一直采用“導—學—教—練—結”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這種模式的主要操作特點是,先學后教,讓學生自學在先,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點撥、引導、講解、評價。練、結環節也主要由學生自主或合作完成。始終把學生自學擺在第一位,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真正實現教師、學生角色的互換。為了增強自學的可操作性,我常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授課計劃設計好每堂課的導學案,并給予具體的指導,使他們在自學中有據可依,消除不知如何自學的恐懼心理和自學就是形式上翻翻書的錯誤認識,形成自學需求自主,自學也需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獲得全面發展的認識。長此以往,既發展了學生自學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