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那天在街上遇到退休的顧老師,她竟然還是老樣子,不見老,樂呵呵和我打著招呼,她向人介紹:“這是我在大明校的同事,那時候是學校最年輕的老師哩!而我當時即將退休了……”簡單聊了幾句便告別,我靜下心來想一想,一晃離開大明校十多年了,是該寫點文字記錄一下,否則時間再久一些會忘得更多了。
二
是的,那時候我是這所村小最年輕的老師。大概是參加工作5年之后,我從鎮上的中心小學來到這所稱之為“大明”的村小工作和生活。那是一個叫大明村的偏僻村莊,小學校在一片民居的后面,總體布局很簡練:兩排平房,加上兩側的廂房,組成一個東西向比較長的四合院,院后有一些附屬設施,包括車棚、廁所等,院中幾處水泥花壇,花壇邊沿露出里面的磚,壇里的花木只是普通的苗木,有的已然枯萎,只剩下枝干。操場在四合院外,沒有圍墻,四周是一些雜樹圍著,體育課的時候,經常有附近的農人坐在樹蔭下看孩子們游戲,現在回想起來可說是一個開放式的校園,很符合現今潮流。
大明校一共十幾個老師,其中年輕老師有8人,全校300多個學生。辦公室里年輕人居多,雖然條件艱苦,但時不時有些創意冒出來,大家也會盡可能把這些有趣的想法實施起來。走進教室的時候,面對孩子們清亮亮的眼睛,我們覺得應該多思考,多做事,即使這樣的力量很微小。
三
在這個偏遠的村落,第一次開放圖書室,第一次舉行全校性的故事比賽,第一次國旗下演講……在一些現在看起來比較常態的東西,在這個小小的四合院里開始萌生了。圖書室也就是利用原來閑置的一間教室,記得是在南排東面第一間,通過打掃整理,我們置上一些圖書,供孩子們閱讀。大家懷抱熱情辦這件事,特地排了課表,每周每個班級都有一到兩節的閱讀課,可以安排孩子們在這個時間段去那間僻靜的教室里閱讀,老師和他們在一起。
我記得有一天是五年級的閱讀課,顧老師帶著孩子們在里面看書,我也進去陪著孩子們坐了一會。說實話,當時孩子們閱讀的書籍太少了,內容也很陳舊,有一些是漫畫書,而我們能做的僅僅是提供一個閱讀的平臺,對于書籍的來源,還需其他力量的支援,后來發動了幾次捐書活動,收到了一些家長捐的書籍,這一點讓我們感動,因為大明校的家長以附近的村民為主,文化程度并不高,但大家都知道,“多讀書對孩子不壞”這一個樸素的常識,也支持學校的一些讀書活動——家長和我們一起傳遞讀書的理念。
大明校很小,但也有“校訓”。記得那天傍晚放學之后,我在走廊的黑板報上一筆一劃地寫下“明德,明理,明辨,明思”這八個黑體字,作為一個欄目的標題,下面是對這些詞匯的解釋語言,那些還沒有離開校園的孩子們圍在邊上觀看,給我指出字的高低,寬窄。我講給他們聽這些詞的含義,“明德以修身,明理在行事,明辨為創新,明思當求進”。盡管孩子們似懂非懂的,但沒有關系,他們可以繼續通過讀書,然后啟明,將來終究會懂的。
那個偏遠村落的教育生活是質樸的,也是充實的。當地一個教育刊物了解到大明校的一些事之后,準備給一些版面做學校專版刊登大明教師的科研文章,這樣的機會很難得,我們每一篇文章都經過了再三的斟酌,一起討論觀點,邀請市教科室領導進行審讀。等到那一期雜志傳過來的時候,大家內心的感動是無與倫比的,小小的四合院內充滿了喜悅。當時有一個細節印象深刻,雜志需要一些學校的照片為壓題照,結果小鎮上的攝影師到學校忙了半天,拍了很多外景,內景,呈送到雜志社的時候,美術編輯大大搖頭,因為無論什么外景角度都看得到破落的墻壁,沒有美感,結果只能選擇一張教師在辦公和開會的照片,我笑稱這叫“敗絮其外,金玉其中”,還是大明人最精神。
次年4月大明校在當地一家晚報上刊發學校管理經驗介紹,編輯電話聯系的時候說:“你們這所學校里有‘人’的地方多,不是簡單的公文羅列,很有吸引力。”看到報紙上的文字,同事們很高興,說我們都是“大明人”,這是一種歸屬感,一所學校的存在不在于硬件的高檔與否(當然必要的基礎設施還是需要的),而在于身處其中的人是否感覺幸福,感到有價值,這是學校不同于其他組織的一個屬性,至少我們當時是這樣認為的。
諸多的“第一次”使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成就感,我們的學生也“第一次”與這個村落以外的世界同步前進著。
四
有一天,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真實又令人感動的場景。
那是一個寒冷冬天的中午,我們吃過午飯走出西側的食堂時,眼前的景象讓人覺得詫異,之前還是瘦骨嶙峋的枝頭竟然有朵朵鮮艷的花,不僅僅是一株,而是校園里每一株樹上都綻放著五顏六色的花,低年級的孩子們都圍著唱歌呢。是怎么一回事?原來是孩子們用家中的塑料花來裝點校園,發起者是五年級的一群男生女生,他們正在東北角的一個花壇里忙呢,一個遞花,另兩個負責扎緊,還有在外圍觀看指揮,保證疏密協調的。這些簡單的、自發的舉動,本身就是一次美的教育,美的創造。
我們立刻敲鐘召集全校師生來欣賞這一景象,因為這是一種孩子對美的感覺,對學校的愛和認同,是的,只有認同才會希望在這里擁有美好的感覺。我記得和那幾個發起者做過簡短的交流,問他們為什么想到這樣一個創意。他們說,其中一個女孩子在閱讀課上讀到一篇文章要把校園打扮得漂亮,“每一個人都是學校的主人”,這個理念給她觸動很大,她同時告訴我,他們看到老師們親自動手,花了好幾天的時間把西側小河邊的一個淤積多年的垃圾場去除了,建立了規范的垃圾池,并且修補了漏洞百出的圍墻,使校園環境變得整潔干凈。于是她和伙伴們一起商量,怎樣裝扮我們的校園,使它更美,這才有了冬天里鮮花滿樹的場景。我在學校的日志上記錄下了這個事情,標題是:“一起見證美好的時刻”。
此后的歲月,我常常想起那些“冬天里的鮮花”,想起那些可愛的孩子,盡管大明學校已經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撤并了,但留給我們老師和學生的美好回憶是難以忘懷的,以至于現在寫下這個場景,很多細節又歷歷在目。
五
也許還須花些筆墨寫一寫大明“商場”——學校的小賣部和老楊。小賣部是孩子們的樂園,老楊老師則負責小賣部的經營,他是一個退休教師,長得很富態,人說話也很風趣,具有長者之風,原本他可以享受退休生活的安逸,可一個工作了四十多年的老師要他一下子安靜下來也是考驗。他說自己教學工作放下了,還希望到校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與酬勞無關,只希望還是能天天看到孩子,自己有事做也顯得充實一些。
老楊上班還是堅持作息制度,因為小賣部照顧到孩子們早晨到校時間,甚至比原來工作時更早一些,印象里老楊騎的是一輛“小木蘭”踏板摩托車,小小的,冒著青煙,緩緩地來,緩緩地走,他總是很小心地騎車。老楊會到鎮上批發部聯系貨源,晚上還會及時清點好物品,記好帳目,最后一個離開校園。老楊很懂孩子的心思,他會征集孩子的意見,看看他們喜歡什么物品。記得我在六年級教學了統計知識之后,有一次安排孩子去小賣部統計哪一種食品最受學生歡迎,孩子們很認真地在小賣部門口進行調查訪問,老楊老師積極配合他們做好一些數據的統計工作。事后,他特意到辦公室和我聊,說這個辦法還真實用,“你這個課堂都搬到小賣部了,很特別,沒有見過哩,學生掌握了統計知識;我也有了確切的食品統計數據;而且孩子也鍛煉了自己的能力,他們采訪學生還很認真地記錄,真是一舉多得啊……”
老楊退休前也是負責教學的領導,他的真誠讓我覺得這節課還是有些意義的,后來把這個課堂教學的案例寫入一篇文章,發表在一本教育刊物上。大明校里的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都在盡自己的責任,彼此信任,這是令人感到充實的。
工作5年的時候,我在這樣一個幾乎純天然的教育村落里,體驗到了屬于教育最本源、最天真的感悟,那就是:人與人的互動交往,成人與孩子一起成長的快樂!這種感悟換不來其他的功利欲求,只有內心滿滿的充盈,這是真誠的想法。
“第一次的嘗試”“敗絮其外,金玉其中”“鮮花滿樹的冬天”“老楊的小賣部”等等幾個片段只是大明校那些事一些碎片化的記憶。是的,這些零散的記憶不能算作教育生活的“正史”,但確是生動的、個體的體悟,充滿了人性的溫暖:一所極其普通的鄉村學校,我們珍惜在這個校園里面一切對于孩子有益的回應機會。學校教育的全部不僅僅是報告中幾個單調的數據或者幾幅圖表,更需要溫暖的、細節的回味。
偶然遇到顧老師,想起大明校的那些事,其實每一個教師在其職業生活長長的時間段里都會有很多類似的場景,也會有差不多的感悟。我們能記住什么屬于個體的場景?這些片段或者會成為孩子們未來的回憶,在那些憶記里,我們能帶來溫暖的感覺么?如是,則會釋然。
(作者單位:江蘇通州市南興小學)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