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鳳凰衛視的《一虎一席談》,話題是“中學該不該取消文理分科”,雙方爭辯激烈,尤其是某教授情緒激動得都失態了。一場偽爭議而已,取不取消,和素質和減負都沒有必然關系。倒是有位中學教師說了一句,很在理:中國只有考生,沒有學生了。
我們經常聽到有學校這樣表態:“要把高一當高三抓”,或“高考意識要在高一提前滲透”;更或者“高考要從高一、高二抓起”,有些表態甚至就來自于主管部門,大家都說身不由己。檢驗老師的最大手段是分數,甄別學生的最大憑借更是分數。在學校里,分數是大家的命根,考是大家的法寶。可能也是深諳中國教育之理,所以那天的爭議到最后,完全轉到了對高考的爭論,也就是地球人都知道,中國的基礎教育問題就是高考問題。不解決高考問題,談再多的改革都是越改越累,越改越亂。
高考是個好東西,取消不得,如果沒有這個公平、公正的平臺,那些沒錢沒權沒路子的人到哪兒去博未來呢?可是鋼筋可以拿來架橋,也可以拿來捅人。如今那么多對高考的質疑,并不是厭惡高考本身,而是厭惡高考大棒下學性、靈性、人性的淡失。那么如何做才是出路?
有專家建議:加大自主招生力度。聽起來很美,做起來會很丑。專家們再三提醒我們不要有罪推定,將高校教授、專家們一棒子打死。可問題是高校還有獨立的教授專家嗎?在全盤官僚化、功利化、世俗化的高等學府里,要我們相信他們能獨善其身,簡直是天方夜譚。太清晰的現實、太雜多的實例,讓我們原有的一點點對學術的敬畏、對學術者的敬畏早已消弭殆盡。當教授已淪為“叫獸”,專家已成“磚家”,他們和這個時代的大多數人一樣,除了叫亂人們的思維,砸傷我們的審美,已不會再奉獻出什么高尚與純凈了。在社會這條大河里,身為小溪是脫不了干系的。——不排除還有極個別極個別高山溪澗獨立于世,傲然于天地之間,但問題是真有招生這樣的美差,也落不到他們身上。有人關于朋友有這樣一個定義,即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一起嫖過娼。——不走同一條線路,不干同一個勾當,你還足以被信任嗎?
所以自主招生還是停留在現在這樣的毛毛雨算了,可別鋪天蓋地之后,讓大學再次成為有錢、有權、有關系者的天堂。等到真正可以教授治校了,大學可以獨立于行政之外,而社會監督機制已較完善,再談也不遲。
有人以為不分科就培養綜合素質了,殊不知在“學生等于考生”的教育背景下,不分科就是加多幾門功課的作業,加多幾門功課的考試,直到把學生壓趴、壓垮為止。哪一個角旮旯里的小東西,都可能成為考題中的一個得分點,哪門科都是總分里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撿了芝麻撿西瓜,填了窟窿補小洞,手忙腳亂、顧此失彼、張皇失措、六神無主,以致于壓抑、恐慌、絕望……別說綜合素質,可能最后連命都沒了。勉強存活,那些往死里折磨了學生的知識,也一定被他們決絕地拋棄了。——為考試而記住的東西,隨著考試的結束也就結束了。
可分科就一定好?早早地丟棄幾門課,弄得思維殘缺,談何可持續發展?
當學校只為高考服務,當課堂已淪為考點訓練場,當教師的眼里只有升學率,當學生的眼里只留存分數,那么我們的學生已不能再稱為學生,學校不能再稱為學校,前者叫考生,后者則叫考前培訓班。
那么如何讓學校回歸本位、學生回歸為本體呢?我認為——
首先是解散過多的層層疊疊的行政管理機構。它們的存在名曰為管理,事實上為干預,這種干預威逼著學校的異化。我們都知道,現在新一代的家長已不像從前那樣只糾集于分數了,他們更希望看到的是孩子快樂、健康;學生自己更是期待能有更多的空間可以自由發展、自主發展;教師如果不是領導的威逼,也不會沒事找事用分數去勒自己的脖子。現在升學率成了政績,成了領導臉上的油彩,他們咬定分數不放松:
一來,以升學率定業績已成了慣例,怕被問責,怕被追究,怕被批評,怕影響烏紗帽和前程,才層層威逼,層層加碼。現在學生對教師負責,教師對校長負責,校長對局長負責,局長對區長負責……對上而不對下負責,是中國行政特色,而我們每個人都是行政管理上的棋子。
二來,以分數來量化管理是管理者自認的捷徑。現在動不動就說的“質效管理”其實就是分數管理,變著法子拿分數來折騰人,看重點率、本科率、大專率還不夠,還得看均分,看進步率、鞏固率、貢獻率,還不夠,還得看優分率、優分段、優分人數,還不夠,甚至還得看985工程、211工程的入學數,看和兄弟市縣、兄弟學校的均分比、均分差……這就叫精細化管理,是化虛為實、化繁為簡的管理。有了這種管理方式,就不怕教師耍個性、不服從了。這不就是GDP嗎,是硬指標,當每個人都為此去低頭耕耘的時候,管理者才能體現管理者的強勢話語權,才能更得心應手地進行管理。
三來,有管理者就得有管理項目,擬定最容易跟蹤的內容,既能體現管理者的勞動,又能落實管理者的職責,何樂而不為?正如各層各級的督導機構想方設法要評估一樣,這樣才能體現其部門的存在價值。行政機構越多,對下的干預就越多,殊不見市區校輪番上演的高考工作會議,那是向誰掄起的鞭子呢?
如果壓力來自于學生、家長,我們認了,因為教育就是為他們服務嘛。站在講臺上,不能讓學生信服、讓家長信賴,那是教師的失職。可現在教師最大的壓力來源,是上級而不是他們,更不是學生的明天、國家的未來,令人唏噓難解。
其次是明確基礎教育的責任,由國家制定基礎教育的學業水平測試標準。即國家只解決過關教育,只設最低線,至于高要求、高發展、高目標則交給個人,交給家庭,交給私人機構。也就是說,一個學校沒人考上清華北大,沒有狀元,沒人進入全市前100名,學校沒有責任,但一個學校有過關考試不合格的,學校就要負責任。學校得保證每個學生的基本素養,讓他們有生存能力、發展能力,不使他們有一天成為國家、社會、他人的負累。
我們一直在說,中國是失敗者的教育,用絕大多數的陪讀者烘托了個別的精英,所以各個學校狀元工程、尖子生工程都是頭等大事,至于陪讀者,就被代表了,被忽視了。其實,人都有向上的欲望,真正的優生,給他們空間,他們將發展得更自由、更暢達、更有個性與創新性。需要幫忙的是困難生,我們的方向常常反了。
再次,把高考報名交給社會、社區去辦。分數反饋只針對個人,讓所有想排名的政府管理機構、私人機構、個人、家長等都沒有了依據,至于媒體找到個別典型(比如狀元等),那是媒體的事,與學校評價就沒有直接關系。只有高考和學校脫鉤,學生才能由考生還原為學生。
還有,被屢次提及的高考多次化,如一年考5次取最高成績的做法,完全可以實施。雖然社會成本增加了,但這個成本和產出相比是值得的。美國有些高中生比中國學生還苦,他們除了修中學課程,還主動修大學AP課程,經常也是做到深更半夜,但他們不叫苦,為什么?因為那是他們自找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永遠不會累。我們為什么不能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自己,讓他們自己去決定未來呢?想進好學校,自己多學幾門課程,多上幾個層次,這才叫多元,才叫自主。
看著學生每天心不甘情不愿泡在題海里的苦樣,看著不分青紅皂白的清一色的作業和測試,看著黑板上的高考倒計時,我強烈感受到教育的無奈。
中國沒有學生只有考生,是中國教育的悲哀。
(作者單位:深圳市南山區南頭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