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附中校長劉彭芝女士曾說:“如果說當前中學教育存在隱患的話,最大的隱患是德育;如果說中學教育有可能出問題的話,最可能出在德育上。”
劉彭芝校長的講話具有十分強的時代感和憂患意識。但是,由于德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作為身處教學一線的中學教師,在具體操作層面上往往感到“勢單力薄,力不從心,困難大,阻力多”。
是得過且過,還是知難而進。教師的責任與使命要求廣大一線教師排除干擾,凝神定氣,堅守職責, 敢于作為。
一、獨立觀察——準確認識當前德育工作形勢
認清形勢有利于我們把握方向,明確責任,逆勢而上,開展工作。
從社會環境角度看,今日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信息社會和工業化帶來的物質對精神、科學對人文、人才對人格、人力資本對終極關懷的貶斥,導致德育的無用論趨勢有增無減,將人們引向物質主義、消費主義、貪婪無度、拼命競爭境地”。時下“三告別”(革命、理想、崇高),“三不信”(信仰、信任、信用)觀念,又將人們引向自我封閉、拋棄意義、悲觀絕望境地,這加劇了德育價值的貶損。
從人口國情角度看,與教育界的前輩相比,與外國的教育同行相比,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又面臨一個特殊的困難,那就是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當前,我國逐步進入獨生子女教師教育獨生子女學生的時代。我常問我們80后的青年教師,“面對教師職業,面對90后的新生代學生,你準備好了嗎?”
從學校教育角度看,我們心知肚明的是,受喧鬧浮躁的社會大氣候影響,學生不再單純,校園不再寧靜,教師不再權威,傳統的“師道尊嚴”影響下的“說教式”德育已成過往云煙。受應試教育和選人用人機制影響,學生似乎從“人”變成了“工具”。他們是老師謀生的工具、晉級的工具、升職的工具,也是家長炫耀的工具;他們成了考試的機器,分數的奴隸,每天睡足8小時成了奢望。
不管從哪個方面看,當前德育工作面臨的形勢不容樂觀,德育的地位不高是不爭的事實。
二、特立獨行——育人重于教書
大量實踐證明,智育代替不了德育,知識多少、學歷高低與道德水平高低沒有因果關系。生活中高學歷的罪犯也較多,帶來的危害甚至更大。法國大文豪雨果曾說過,世界上高智商的人兩個地方最多,一個是大學,一個是監獄。中國宋代政治家、文學家司馬光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強調才是德的基礎,德是才的靈魂,二者密切聯系,但德是第一位的。2010年制訂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
《說文解字》對“教育”一詞的解釋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也就是說,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輸,還是價值觀的塑造。學校培養的人不只是妙手著文章,還要鐵肩擔道義;學校不只是知識的殿堂,還應是品德的高地?!皫熣?,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謂“傳道”,不只是傳課堂課本之道,還有為人之道、處事之道,是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之道;“授業”,不只是課業,也有人生之大業;所謂“解惑”,也不只是講解幾道難題,還需要培養人文精神、人文情懷、心理疏導來解除價值之惑、人生之惑。我想,這也許就是教師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非“知識或學問的工程師”的緣因吧!
因此,教師應克服從眾心理,破功利教育傾向,反對重育“分”輕育人,反對“重術輕人,重智輕德”,立育人重于教書觀念。我們的一切教學活動,既要重視知識和技能傳授,更應注重道德的教化、品質的塑造和人格的養成。
詩人但丁說“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苯處熞寣W生樹立修身重于求學的觀念,一個人有高尚的道德追求可以喚醒自身求知的欲望,激發自己的學習潛能,告誡自己不斷超越自我。
三、獨善其身——師德是最寶貴的教育資源
如果說教師是最主要的教育資源,那么師德則為最寶貴的德育資源。時下令人煩惱的擇校,實際上很大程度是在擇教師、擇師德。師德弘于榜樣感召,源于師愛奉獻,恒于人文關懷?!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具有表率作用。
從這個角度看,我認為教師職業有與醫生職業同樣高的風險。我曾多次在全體教師中說“教師是一個高危職業”。醫生救死扶傷,病人把生命托付給你;教師傳道授業,家長把生命的未來托付給你。醫生治病是解除人的肉體痛苦,這是物質化的生命;而教師傳道是解救人的心靈創傷,這是精神化的生命。兩者的崇高與偉大均表現于對生命的關懷,前者是外在的,看得到摸得著,見效快;后者是內在的,表現為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效果慢。因此我們常講“教育是慢的藝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也許就蘊藏其中。也就是說教師職業的“高?!迸c“高風險”表現在我們從事的工作,不僅關乎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更關乎一個家庭的未來,一個民族的未來。它要求為師者不僅要有良好的專業素養、高超的教學技能,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強烈的奉獻精神。
正因如此,面對物欲橫流、享樂盛行的外部世界,教師應耐得住寂寞,坐得下冷板凳,“獨善其身”,沉淀一種精神,始終嚴于律己,修身養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響學生、感化學生。這是我們能做到的,但也是難做到的,全國師德標兵汪金權是我們的楷模。《詩經》有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如果每一個為師者能以這種境界去從事我們正在進行的事業,那就是學生之幸、民族之福了。
四、獨具魅力——立學科德育之念
現實生活中,學科教師把德育工作全部推給班主任是司空見慣的事。有些人片面理解課堂教學的功能,認為“我的地盤我作主”,我的課堂責任田是“學科教學”,課堂功能“唯知識第一”,德育工作“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想管,不愿管,甚至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課程改革要求學科教學不僅要“傳遞知識”,更應當發揮學科教學的多重功能,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統一。這既是課改的內在要求,也是學校德育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說,課堂呼喚全體教師“都成為德育工作者”,德育不僅僅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師的事;德育的主陣地應該是課堂,學科育人應成為學校教育的主旋律。
學科德育強調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科自身的特點,利用學科豐富的教育資源,隨時隨機地融入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凸顯學科的育人功能。語文、歷史等學科側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做到 “以情育人”;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側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做到“以理服人”;音樂、美術等學科側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做到“以美育人”??傊嗖实膶W科世界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精神養料和思想道德熏陶。育德應當成為學科建設的重要內涵。
學科育人的關鍵在于教師的全員參與、主動參與和創造性教學活動。為此,教師的專業發展要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和科學的教學思想的統一,育德能力與專業能力的統一,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的統一。教師的課堂主導作用就在于,每一位學科教師應自覺打造道德課堂、情感課堂,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
總之,在這樣一個越來越市場化的時代,在這樣一個物質的聲音越來越響亮的時代,教師得靜下心來,養師德,練師能,塑獨立人格,育獨立精神,教導學生修身重于求知。讓我們記住從小學教師成長為國學大師的錢穆先生的話吧:“雖居鄉僻,未嘗敢一日廢學。雖經亂離困厄,未嘗敢一日頹其志。雖或名利當前,未嘗敢動其心。雖或毀譽橫生,未嘗敢餒其氣。雖學不足以自成立,未嘗敢忘先儒之矩,時切其向慕。雖垂老無以自靖獻,未嘗不于國家、民族、世道、人心,自任其匹夫之有其責。雖數十年光陰虛擲,已如白駒之過隙,而幼年童真,猶往來于我心,知天良之未泯?!?/p>
(作者單位:湖北黃岡中學,作者為該校副校長)
責任編輯 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