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初中歷史課程培訓,聽了在省里上課多次獲獎的許老師上的初中歷史八年級(上)的一課——《鴉片戰爭》,感覺非常成功。這節課無論是課堂環節預設還是教學效果都非常出彩,而且設計了精美的課件來輔助教學,按理說,我不應該吹毛求疵的。然而聽課過程中有一個細節讓我有些困惑,感觸很深。這個細節就是課的最后部分,教師為了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用幻燈展示了一道“知識鞏固題”,其中有一個問題幾乎全班學生都回答不出來。這道“知識鞏固題”是這樣的——
眼力大比拼:下面一段文字中有五處錯誤,看誰找得又快又準——
1839年,清政府派林則徐前往廣州查禁鴉片,林則徐把繳獲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燒毀,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1840年6月,英國借口中國禁煙,發動了鴉片戰爭,其實直接原因是蓄意打開中國市場 。鴉片戰爭的結果是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泉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賠款2100萬兩,還割讓了香港地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筆者以為,這道題目的設計從形式到內容都是切合剛上八年級的學生的。題目主要檢測學生對本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所設計的五處問題雖然比較簡單,但均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又是關鍵之處,羅列起來組合成一道題目作考查很有必要。這五處問題的答案分別是:1.不是“燒毀”而是“銷毀”;2.不是“直接原因”而是“根本原因”;3.不是“泉州”而是“福州”;4.不是“兩”而是“銀元”;5.不是“香港地區”而是“香港島”。
學生經過簡短的思考,很快進行了回答。但學生只能回答出后面的四個問題,而對第一個,即不是“燒毀”而是“銷毀”卻不能回答,而且不是一兩個學生回答不出,而是幾乎全班學生都回答不出來。這就讓筆者有些困惑了。按道理講,這第一處問題不是很難,況且上課的過程中,教師為了展示“虎門銷煙”事件還專門剪輯了一段視頻,非常直觀。我感覺給我的印象還是很深刻的,學生也應該印象很深。那么學生為什么不能夠回答出來呢?這是因為學生沒有理解“銷煙”就是“銷毀”鴉片煙,即如視頻上所展示的是“把鴉片倒進生石灰里進行銷毀”,而不是用火“燒毀”(直接燒不僅會污染空氣,而且會讓更多人間接“吸毒”)。因而盡管學生都已看了視頻,對“虎門銷煙”件事也已經非常熟悉,但由于學生主要是被視頻的動感畫面和鏗鏘有力的聲音所吸引,并沒有真正理解“銷煙”是怎么一回事,因此,幾乎全班學生都不能回答。
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銷煙”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實很簡單,只需要教師稍微點撥一下,指出“銷煙”是如何銷毀的,也就是把銷毀鴉片的過程簡單說一下即可。(事實上,上課的許老師很有經驗,她發現學生無法回答后,迅速采取了措施,進行了簡要的點撥,學生便即刻明白了。)
回過頭再來看這件事:教師為了讓學生了解“虎門銷煙”,專門剪輯了一段視頻,但最后檢查時卻發現學生對“銷煙”沒有理解。這說明了什么,告訴了我們什么呢?假如教師最后的檢查沒有涉及“銷煙”的概念,那么學生最后不是仍然沒有弄懂嗎?筆者認為,精美的視頻(課件)不可取代簡短、必要的陳述、詮釋。
課改以來,自主、合作、探究等理念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教學形式、方法、手段不斷推陳出新,越來越現代化了,以致于凡公開課都必須有課件,甚至只有課件,不再需要傳統的板書,有時對知識起碼的必要的講解也被課件所取代……看到這些越來越“正常”的現象,聯想到許老師課中的這一幕,不禁讓我感到不安,難道這就是課改的初衷嗎?難道這樣做就是有效教學,就是減負增效嗎?誠然,學生不喜歡老師“填鴨式”的滿堂貫,但如果走到另一個極端,如一味地依賴課件而忽略教師必要的講述、詮釋,恐怕同樣會過猶不及的。你說呢?
(作者單位:江蘇海安縣雙溪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