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有句順口溜:學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可見文言文學習成為學生的第一“怕”。怎樣打消學生怕學文言文的念頭呢?最好的辦法是在文言文與白話文之間搭一座橋,把二者貫通起來,既可打消學生怕學的念頭,又能讓他們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讓課堂活躍起來。容理誠老師為境外初一學生所授的《賣油翁》一課,通過把白話文翻譯成文言文的教學嘗試,實現(xiàn)了這樣一種美好的愿望,給了聽課者很多啟發(fā),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怎樣讓課堂生動有趣?把課上得生動有趣,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追求;把文言文翻譯課上得生動活潑,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而容老師卻做到了。學習文言文面臨的最大困難是語言理解的障礙,如果教師只是帶領學生死板地對譯詞句,雖然這樣能夠落實文言基礎知識,但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課堂一定會沉悶,以至于影響學習效果。然而,容老師憑借他幾十年來對語文教育深刻的理性思考和豐厚的文化積淀,融文言詞句知識學習于語文實踐活動,把枯燥的文白對譯當成了快樂的文字游戲,使課堂變得輕松有趣,給聽課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怎樣做到溫故而知新?語文學習從來就像滾雪球,日積月累,溫故知新,循序漸進。《賣油翁》這篇課文,澳門廣大中學的學生早在三個月前就已經(jīng)學習完畢,對學生學過的課文進行教學,而又不使人感到像在炒剩飯,教學中,既能讓學生溫故而知新,又能實現(xiàn)新的超越,我認為,容老師的這堂課為我們作了很好的示范。容老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緊緊抓住9個文言詞語和一個特殊句式,先通過口頭對譯的方式,讓學生把《賣油翁》的白話文對譯成原文中的詞句,鞏固掌握詞句知識,然后要求學生把教師自編的白話文片段《琴女與球手》,運用書面文字對譯成文言文。這樣從課內(nèi)到課外逐步延伸拓展的做法,既很好地鞏固了已學的知識,又讓學生有了新的體會和收獲。
怎樣把主動權還給學生?新課程反對教師的一言堂和滿堂灌,要求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容老師的這堂課在這方面做得很成功。首先,這堂課為學生提出了具體而合理的學習目標:一是把《賣油翁》的白話文對譯成課文原句,二是把教師改編的白話文對譯成文言文,關鍵詞正是需要落實的9個文言詞語和一個特殊句式。其次,適當?shù)剡\用評價機制,把自我評價和教師評價結合起來。容老師要求學生在《琴女與球手》的翻譯完成后,給自己的作業(yè)打分。學生的自我評分中,全班只有一名學生給自己最高分99,大多數(shù)在60-70分之間。老師告訴他們,給自己70分就算優(yōu)秀了。這對澳門學生是一個極大的鼓勵,畢竟他們的漢語文功底不比大陸學生好。
容老師的這堂課為我們做出了表率,然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堂課也有一點遺憾:教師最后講評《琴女與球手》對譯的文言文時,如果從不同分數(shù)段的學生作業(yè)里抽取幾份有代表性的來講評,比如99分的,60分和70分的,在全班宣讀并點評,學生就會知道給自己打99分是不是太過自信,翻譯還存在哪些問題;給自己打60分是不是太過謙虛,翻譯中也有哪些亮點,這樣效果可能會更好。
(作者單位:深圳市北師大南山附中)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