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偶得朋友發來手機短信一條,內容如下:一等老師當領導,吃喝玩樂到處跑;二等老師干后勤,輕輕松松維持人;三等老師音體美,辦公室里喝茶水;四等老師理化生,周末還能去踏青;五等老師語數外,老得早來死得快;六等老師班主任,累死講臺無人問。
開懷一笑之余,更多的是對于短信針貶時弊一針見血的驚嘆,以及其所給予每一個師者對于教育現狀的深思。想來,此短信確有幾分寫實的味道。在我國很多地區,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很多學校,像短信所反映的現象還比較普遍。此短信反映的其實就是工作量不均、工作壓力不平衡的問題。正是緣于此種不平衡的存在,教師中才出現了一系列的“怪”現象。
一、教師資源的逆向發展
在整個教育發展中,教師永遠是一項很重要的資源。教師的素質高低直接決定了學校教育的發展程度如何。常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相信每一個一線教師都希望自己的事業得到肯定,自己的地位得到提升。說得簡單一點,按照常人的價值觀來考慮,不管是經濟利益還是社會地位,大學老師理應處于教育金字塔的最頂端,其次為高中,最后是初中、小學乃至于幼兒園。在大學教書理應比在高中驕傲,在高中教書理應比在初中或小學榮耀。然而當前的教育現狀卻是,各級學校教師所獲得的既得利益與肯定程度往往與其工作強度與壓力不成正比。相比而言,大學的老師和小學以及幼兒園的老師工作壓力要小些,最苦的就是初、高中的老師。正是緣于此種不平衡,致使當前師資力量發展在一些地區出現了一系列的回流現象:高中教師想到初中任教,初中教師愿到小學上課,甚至于小學老師愿到幼兒園工作,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難以調動。
再從小的方面來說,從一個學校來講,一個教師的價值理應表現在工作上,應通過教“語數外”或者“理化生”,甚至于當班主任來體現。而在很多學校,特別是一些鄉鎮學校,不少教師年富力強,本該在教壇揮汗如雨的時侯卻搶著退居二線圖個“輕輕松松”。原因何在?戰斗之心已死。貪求的是什么?是輕快,是不至于“老得早”“死得快”。
二、教師心態的急功近利
從短信來看,“當領導”怕是一個可以名利雙收的崗位,既能“吃喝玩樂”,還可以“到處跑跑”。正是緣于這些看得見或看不見的“好處”,以致于差不多每一所學校都有許多把頭削尖往上鉆,不懼“高處寒”之“勇士”。以致在教育這片凈土之上也滋生腐氣。甚至于“買官”“賣官”在一些地區和學校已成為公開的秘密。教師不再研究教材教法,而整天尋思“厚黑學”“老狐貍經”,將弄個一官半職成為自己事業之目標,抑或弄個校長當當。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一些地區以及一些學校出現了管理的倒置現象:業務能力低的管業務能力高的;善于溜須拍馬的管扎實肯干的;胸無點墨的指導富有經驗的。一線教師心不平、氣不順,工作很難全身心投入。
三、教師工作的人浮于事
教學工作量以及教學壓力的不均衡直接導致教師的潛能無法得到挖掘,工作積極性無法得到調動,人浮于事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在很多學校,正是因為對“音體美理化生”老師的考核不明確,才會出現像“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搗蛋的”的反常現象。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語數外”老師,從學科特點看,這些科目屬于文化課中的重點和基礎學科,能夠上好已屬不易。再者,各校對于這三科都“高看一眼”,下指標、砸任務,而作為一線教師要想把課上好,能出點成績,往往還會給自己加一些額外任務。拿語文學科來講,就有像日記、摘抄、閱讀等隱性的工作。因此這三科老師“老得早來死得快”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作為六等的班主任老師就更不用說,其工作又豈止是多半個人的工作量就能了結的!
改變以上 “怪現象”的根本出路就是要進行教師績效考評,最重要的,是進行教師績效工資改革。筆者認為,績效工資改革需注意做好三個方面的平衡。
平衡地區差距。我國各地經濟發展不均衡,即使鄰近的地市乃至鄰近區縣的差異也往往較大。面對此種情況,一個區縣僅靠自身經濟實力很難與鄰近區縣得到平衡。這就要求我們政府特別是地市級一類政府,能將績效工資改革這一部分錢做到很好的分配,盡量平衡本來就懸殊的差距,以消彌人們攀比浮躁的心理。
這里,我們拿淄博市的情況作一個例子來分析。在該市的五區三縣中,論經濟實力,要數張店區以及臨淄區為最強,而高青縣與沂源縣則相對滯后。因而“兩區”與“兩縣”教師的工資水平和福利待遇也不盡相同,同一職稱的教師相差高達近千元。工資水平的差距直接導致的是一線教師創新意識和工作干勁的懸殊。因而,筆者認為有必要借績效工資改革之機來做一下這方面的平衡。
平衡學科差異。績效制度改革的宗旨非常明確,即“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優勞優酬,低勞少酬”,施行按勞分配。而從各地市的學科設置來看,其各學科的工作量和任務要求不盡相同,甚至差距較大。從初中學科設置的角度來看,像“語數外”這些基礎課程,差不多一個教學班每周有五六節課,而像“理化生”“音體美”等課程則不過兩三節課。加之“語數外”等課程的作業批改量大于“理化生”“音體美”等課程,所以多數學校“語數外”老師都比較忙、比較累。
要改變此種現狀,我以為教育主管部門要注意協調各學科之間的學科設置,更重要的,是各校要進一步完善績效考評制度,進一步明確“理化生”“音體美”等課程的工作量、任務指標、獎懲機制等,進而調動這些學科任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平衡崗位差別。對于一個學校而言,“前勤”“后勤”的崗位設置都是非常必要的,因工作性質不同,造成前、后勤人員工作量、勞動強度、工作壓力不盡相同。就大多數學校來看,一般情況下“后勤”要小于“前勤”,而“前勤”中班主任的工作量最為繁重,因此從績效工資改革的幾個試點地區看,均把班主任放在了突出的位置。當然,對其他人員,各校也要公平考核,合理獎懲,真正做到“多勞多得,優勞優酬”。
職務有高低,崗位無貴賤,“‘六等’教師論”中的崗位等次必將隨著新的績效考評制度改革而逐漸淡化,有關制度的改革也必將為新形勢下的教育發展推波助瀾。
(作者單位:山東淄博市高青縣木李初中、第三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