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學熱”引起了國人的關注,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在各級各類校園廣泛展開,這不僅體現了社會進步對文化傳承的需求,也反映了素質教育深化對人文素養的呼喚。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締造了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其中最有價值、最具代表性的中華經典,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在今天仍然具有獨特的教化價值。
人類的生存競爭歸根到底是文化的競爭,而“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說到底是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前提,以培養健全的人格為目的,所謂“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就是這種文化底氣。所以,我們有責任把中華文化中的經典傳遞給下一代,在他們幼小心靈中埋下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種子。今天弘揚國學絕不是要回到過去,不是復古,而是要繼承傳統而不斷創新,我們所要做的,是在古今之間鋪設一條通道,讓我們的下一代沿著這條道路堅實地走向未來,走向世界。
國學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同時受到歷史與時代的局限,其中有許多不合時宜的東西。我們要汲取國學中優秀文化傳統所給予我們豐富的精神食糧,必須對傳統國學內容有整體的駕馭與把握,對傳統文化有一個全盤考慮,才能有選擇地吸收。這樣才能從奠定兒童文化底蘊入手,向兒童傳遞人文精神的精華,使之獲得中華文化的熏陶。
對于兒童來講,國學教育的落腳點在哪里?我以為,首先是感知中華傳統文化常識,了解中國歷史知識;開闊兒童知識視野,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其次是讓兒童學習做人處世之初,修身養性之本。也就是對兒童進行倫理、道德、行為規范教育,培養兒童傳統美德,讓幼兒理解基本的道德觀念與文明禮儀,培養行為規范與形成良好生活學習習慣,思考人生價值與生活目標,初步養成積極進取、開朗樂觀、寬容謙讓等優秀品格。再次是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啟蒙和文言文語感啟蒙,讓兒童感知中華經典的魅力,接受傳統文化的陶冶;感受傳統語言文學(母語)意蘊,喜歡祖國語言文字,積累豐富的漢語詞匯,提高朗誦與口語表達能力,進而激發童真童趣,提高豐富的想象力與審美情趣,積淀傳統文化底蘊,全面提高幼兒的人文素養。
根據以上目標,在博大精深的國學經典中可以提取出如下一些主題,作為當今兒童國學教育的主要內容。
親情教育。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是十分注重親情的,而儒家的仁愛思想也是從家庭血緣親情中直接引發出來的,有其自然的心理基礎。仁愛的基本內涵就是孝親敬長。“孝”是子女對待父母應守的道德規范。孔子講“孝”的地方很多,內容也是多方面的,但基本的是要求對父母要尊敬,如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認為愛人的道德感情首先是從孝順父母開始的。因此,他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禮儀教育。古人言:不學禮,無以立。禮是儒家倫理道德的重要范疇之一,在個人修身成人及人際交往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從內容上看,“禮”大概可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指整個社會制度、法律規定和倫理規范的總稱;第二,著重指整個社會的道德規范;第三,指禮儀、禮節儀式以及待人接物和處事之道。作為“五常”之一的禮,主要是指人們具體的行為規范。幼兒的“禮儀”主要是指兒童日常行為習慣、禮貌、禮節、儀表,是讓我們的下一代知禮、懂禮、用禮,成為文明有禮的小公民。
博愛教育。把家庭血緣的親愛之情向外擴充,就會產生對他人的愛心,以仁愛之心對待一切人,建立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的和諧的人際關系,并最終擴大為對天地萬物的愛。可以說,儒家的仁愛觀念源于家庭血緣親情而又超越了血緣親情,它要求在尊親敬長的自然道德情感的基礎上,由己推人,由內而外,由近及遠,層層向外遞推,最終達到“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
品格教育。國學教育的核心是做人教育。我們應該培養兒童講究誠信, 有同情心,具有善良、謙讓、寬容、自尊、自重、反省、自律(慎獨)、勤奮、向上、正義、節儉、樂觀、善于合作、友愛他人等優秀品格。例如,作為人際交往的行為規范,“誠信”的基本要求是真誠相待、誠實不欺、講究信譽、信守諾言等。信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精神紐帶,它能把人緊密、牢固地聯系在一起。缺少信這一紐帶,人與人之間,哪怕最親近的人之間,也無法建立真誠、和諧的關系。
樂學教育。國學經典中具有豐富的學習教育資源,誦讀中華優秀文化經典、多讀古詩文,不僅能熏陶兒童儒雅的氣質,提高審美情趣和口頭語言能力,增強文化底蘊,而且能幫助兒童樂學、善學、會學,做一個熱愛學習的好孩子。
愛國教育。(略)
兒童國學的學習方法固然有很多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通過誦讀經典的方式進行的。著名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在談及國學學習方法時曾經說過:“我所希望熟讀成誦的有兩種類:一種類是最有價值的文學作品,一種類是有益身心的格言。好文學是涵養情趣的工具,做一個民族的分子,總須對于本民族的好文學十分領略,能熟讀成誦,才在我們的‘下意識’里頭,得著根柢,不知不覺會‘發酵’。”國學內容博大,經典意蘊精深,我們要通過大膽的實踐,積極的探索,爭取走出一條通向中華經典的有效路徑。
(作者單位:廣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