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世界掀起了新一輪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浪潮,生產要素等的跨境流動以及優化配置日益增強,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相互開放與融合的程度大大加深。
加入WTO以后,中國積極探索各種區域經濟合作的機會,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腳步逐漸加快。東盟作為我們的近鄰,自成立開始其內部各國的經濟就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被看做為發展中國家間最為成功的區域性合作組織之一。于是2001年11月我國與東盟之間達成共識,要在未來10年內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雙方在10年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1月1日貿易區正式全面啟動,并成為了一個涵蓋11個國家、19億人口、GDP達六萬億美元的巨大經濟體,是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貿區,也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1]。
如此之浩大的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勢必會對我國的貿易發展產生巨大影響,自然地就會有人對自由貿易區心存疑慮并且缺乏信心,擔心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會產生消極影響。本文試圖分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中國貿易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這將對自由貿易區持續快速發展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對中國貿易的影響
(一)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對中國貿易的積極影響
1.貿易壁壘的消除有利于自貿區內各國間的貿易發展
自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建成后,中國對東盟10國91.5%以上產品實行零關稅,對東盟平均關稅從9.8%降到0.1%;同時,東盟6個老成員國(文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對90%以上的中國產品實行零關稅,對中國平均關稅從12.8%降為0.6%,東盟4個新成員國(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將在2015年實現這一目標。[2]自由貿易區建成后關稅壁壘的逐漸消除,將使各個國家的出口成本大大降低,自然地,區內將會獲得更大的貿易創造效應。
據中國東盟經濟合作小組專家利用全球貿易分析項目和計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得出結論顯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能產生正的貿易創造效應,拉動中國和東盟的出口總量增長分別為2.73%和0.95%,社會福利增長分別為17.87億美元和29.86億美元[3]。
2.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有利于產生規模經濟效益和競爭效應
倘若按照人口數量來計算的話,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區,其貿易規模僅次于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有著充足的市場潛力,各成員國的國內市場將跟隨腳步邁向統一的大市場,使雙方的經濟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在這個大市場內,每個國家都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進行專業化生產,各自生產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將每件產品的生產規模擴大,從長期來看,這種市場規模的擴大,必將帶來規模經濟效益。
3.有利于提高中國在國際經濟貿易談判中的地位
作為一種地緣經濟與政治,中國和東盟各國可以通過開展經濟領域合作來推動貿易區中其他領域合作的發展,雙方需要通過共同努力克服各種在鞏固自由貿易區中存在的問題,對內創造出更好的關系和發展環境,對外形成協調一致的利益與聲音,這樣就會在國際事務中為本貿易區爭取更多的利益,推動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最終造福于本地區人民。
4.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使中國占有亞洲經濟區域一體化先機
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新區域主義”在逐漸影響著目前世界經濟的發展,并逐步取代了國際經濟貿易中的雙邊關系。此次與東盟的合作,其實可以被看做是對其他區域經濟合作的反應。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的國際地位的提升,作為亞洲經濟大國,中國已被外界認為是有利于推動亞洲經濟合作的國家。在中國與東盟簽訂自由貿易區協議后,日本與東盟、韓國與東盟成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以及中、日、韓之間的經貿談判也隨之有了實質性的進展。同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可以為中國更高以及更廣層次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積累經驗并奠定堅實基礎。
(二)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對中國貿易的消極影響
1.關稅降低和部分市場開放將沖擊國內產業并帶來持續的貿易逆差
隨著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關稅逐漸降低乃至完全取消,大量的東盟國家的優勢產業將不斷進入中國市場,無論是對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同類產業,還是對中國國內發展尚不成熟、缺乏競爭力的產業都會造成沖擊。比如為了盡快使區域內消費者享受到自貿區帶來的好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過程中確定了“早期收獲計劃”,規定從2004年1月1日起對500多種農產品實行降稅,2006年這部分產品的關稅降為零,計劃中一些是雙邊互免關稅,但更多的是中國單方面的關稅減讓,這就對中國的農產品造成了沖擊[4]。
2.東盟經濟波動和外貿運作成本的增加將對中國貿易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逐步建立,中國與東盟的關系將會緊密地聯系到一起,雙方之間的依賴程度也必然會進一步加深。一旦東盟內部出現輕微的波動,中國的相關產業必然會受到牽連,遭到相同的沖擊,從而影響中國本身的正常發展。
3.中國與東盟之間的短期競爭對中國貿易發展的消極影響
在出口市場結構方面上,中國與東盟的主要貿易伙伴都是美國、歐盟、日本、韓國,在出口商品結構上,中國與東盟均以向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出口初級產品和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制成品為主,特別集中在如服裝、組裝類電子產品以及日用品等品種上,基于各成員國在出口產品結構和出口市場結構等方面都存在的競爭,加上由于自貿區的建立造成的市場開放,中國在出口市場上來自東盟的競爭會越來越強勁,而且有可能在短期內造成競爭大于合作的局面。
二、解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消極影響的策略
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經歷了想當艱苦的過程,然而自貿區建立以后,中國與東盟各國都仍然面臨著挑戰,因此必須高瞻遠矚,顧全大局,循序漸進,穩步發展,對于尚存在的消極影響,應該積極尋求解決方法,以最終實現雙贏的目的。為此,我提出以下建議:
(一)大力發展優勢產業,積極推動產業升級
中國與東盟某些國家具有相似的產業結構,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雙方的經貿關系。所以在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過程中,我國應積極主動地調整產業結構,以更好地從自由貿易區中獲利。
(二)積極實施市場多元化和產品差異化戰略
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就是要鼓勵各種有能力的企業通過努力開拓全球市場來參與國際競爭,以使我國改變現有出口集中度較高的現狀,減少中國與東盟在國際市場上的爭奪。在發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過程中,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其實可以主要對東盟各國市場進行積極開拓,東盟的市場潛力巨大,再加上自由貿易區建立后的優惠政策,東盟更加應該成為中國今后特別關注并加大開拓力度的市場。通過對東盟的積極開拓,可以在增加區內貿易的同時,降低我國對日、美、歐等發達國家的依賴。
(三)大力扶持企業到東盟國家投資,實行跨國經營
隨著改革開放“走出去”戰略的不斷發展,我國誕生了大量的優秀企業,這些企業不僅具有良好的效益,而且具有一定的規模,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為企業在東盟國家開展跨國經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在此基礎之上,政府應該安排部分資金和政策支持,協助愿意“走出去”的企業到東盟國家開拓市場,投資辦廠。
三、結論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應運而生,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中國和東盟雙方貿易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了更好地從該自由貿易區中獲益,中國應該積極尋求解決方法。首先,中國應該大力發展優勢產業,積極推動產業升級,積極實施市場多元化和產品差異化戰略,并大力扶持企業到東盟國家投資,實行跨國經營。其次,中國應該正確處理中國與東盟經貿競爭與互補的關系,尊重東盟利益,承擔大國責任,幫助東盟發展,實現互惠互利,加強區內多領域合作,探索該自貿區建設的新模式。最后,中國應該注意平等協商,加強政府間的信任,聯合東盟國家建立起自貿區風險防范機制,提高各國應對風險的能力,中國需要妥善處理區域內外國家關系,減少來自外部的干擾。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56814.htm
[2] 中國商務部網站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shz/new/201007/20100707027587.html
[3] 尤安山.中國經濟崛起及與東盟的經貿關系[J].世界經濟研究,2004
[4] 袁波.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對中國的影響及政策措施建議.貿研院子站,2005.2.3
[5] 中國商務部網站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shz/new/201101/20110107372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