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中國藝術設計教育正面臨巨大的更新與變革。隨著藝術設計專業的不斷擴招,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數量已擁有相當的規模。急劇增長的學生數量勢必也會沖擊到教學的各個方面。筆者針對教學實踐中學生出現的情況提出一些問題: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可以發現不少學生對藝術的追求自我要求低,缺乏較高審美鑒賞力,中等教育帶有功利性的速成教育方式造成不少學生對一些基本的藝術常識不了解,興趣不夠。學生在入學前的所謂基礎,多為一種套程式化的、模仿痕跡明顯的表面技法,并非從藝術的整體觀、藝術的審美觀和最基本的造型觀念有所造就和啟蒙;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似曾相識” 的作品屢見不鮮。許多學生一旦考入大學,仍然習慣于往常線性的思維方式,習慣于教師對作業作品的好與壞的評價,在藝術創造的想象和探索上難有實際性的突破,依賴于現有大量出版的現成圖形資料,東拼西湊“生吞活咽”,寡于創新。學生養成應試教育下被動學習習慣,不能從舊的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針對目前出現的情況,筆者認為教學的創新首先來源于課程的創新。
一、啟發式地教學理念融入課程設計
在課程教學中,有責任心的教師應該創造性地組織教學,把啟發式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教學中,為學生創造更多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機會,并且把這些由獨立思考而來的創造力引導到有用的方面去。
在國外的設計教學中,教學的方式與手段是非常靈活的,教師一般以啟發和引導為主鼓勵學生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手段去達到設計的目的,靈活表達各種形式的創意理念。德國卡爾斯魯厄設計學院的平面設計系的麥修.因伯頓教授開過一門“建筑與文字設計”的課題,“建筑”是三維的概念,“建筑”與“文字設計”合而為一,顯而易見,是教授為提高學生的創意能力而設的一道難題,其目的是迫使學生打開思路,將二維結構跳到三維結構,在這一過程中去發現靈感的火花和制造不可思議的可能性。在這樣一種靈動的、無拘無束的創意空間,鍛煉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一個作品需求出發的主動創造精神。這種非常富有創造性的教學方法值得教育者去學習、借鑒。
啟發式地教學理念融入到課程中,更為尊重個人的個性化表達傾向和選擇,誘導學生從自身內心需要的時候去尋求美和有意味的樣式。學生有充分的空間去想、去發現、去創造。同時也能啟發與引導學生提高審美意識,鼓勵學生在平日多欣賞優秀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現代藝術、先鋒藝術等,全面提高藝術審美素質。學貴善思,學貴有疑,引導學生從多方位知識領域中去思考、嘗試和解決問題,給學生以思維想象的空間,培養學生的獨立性,不認為現存的一切都是正確和合理的,因而能不依平庸、不承襲陳規。藝術類學生中有不少是“不守規矩的”,教師一定要因勢利導,不能輕易封殺。學生自我表達的空間大了,思想也就會自由、活躍起來,課堂教學才會充滿生機,也更能激發起學生的創意思維和想象力。
二、課程教學側重于思維訓練
筆者認為,目前的許多學生畢業以后并非把本專業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從長遠的目標來看,如果在學校中能學會思維和方法,對于他們畢業后從事任何行業都是有所益的,也才能成為一個人成長的無窮動力。西方的“進步主義教育者”杜威談到 “學校中求知識的真正目的,不在知識本身,而在學得制造知識以應需求的方法。……就學生心智而言,學校所能做或需要做的就培養學生思維的能力。” 一個人的職業成長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會正確的思考才能應對不斷涌現的新事物的挑戰。 周至禹在《思維與設計》一書中談到:“過去,我們的教學目標往往定位于把有問題的學生教成沒有問題的,而不是把沒問題的學生教得有問題,使其敢于并善于提出問題。須知,學問就要“問”,學會通過發問“為什么”開始自己的思考,這是一個好的學習方法。” 思維訓練的是人,是對于自我的發掘與完善,因此并不是一般創意思維訓練。藝術設計中的思維訓練正是把藝術中的視覺表現與形象思維特點相結合,通過訓練開拓思維,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藝術設計,“設計”本身包含了思維的過程,包括內容到形式的一系列推導和追究,其間充滿了準備、孕育、確定和驗證的思維活動,而落實在設計的造型階段則需要各種藝術思維的介入,包括直覺、靈感、意象的產生以及想象力的催發。課堂上,更重要的是,透過設計方法開拓學生的設計思維,因為開闊的思維可以讓學生發現更多的設計方法。 設計的教育體系應更加追求對設計創新系統方法和思想的應用,從宏觀、整體和系統的角度去認識設計和進行創造,進行多種思維訓練。每一種思維訓練手段都能充分調動想象力,每一種思維方法都能創造獨特的思路。
三、運用暗示教學法
現代的課程教學融入了多種的教學手法,在眾多的教學手法中,筆者尤為推崇保加利亞心理學博士洛扎諾夫提出的暗示教學法,暗示教學法突出的是教學的情感性。暗示教學法依據的原理是:人類在學習過程包括了大腦兩個半球的協調活動,有意識活動和無意識活動的統一,以及理智活動和情感活動的統一。而通常人們的教學總是人為地將它們分割開來,使學習潛力未能充分發掘,暗示教學法就是要把它們統一成一個整體,發揮整體功能,尤其注重調動和發掘長期以來為人們所忽視的大腦無意識領域和情感活動的潛能,使學生在精神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接受信息。洛扎諾夫認為在精神放松狀態下,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最有利于激發人的超強記憶。暗示教學法的有基本的三條原則:(一)愉快而不緊張的原則。教學始終要使學生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無論教學的哪一個環節都要滿足學生在情感上的需要,使學生感到學習是滿足求知欲的一種快樂。課堂上討論某個主題的時候,教師可以暫緩不做出任何發言,先讓學生們踴躍發言,從而引出多種多樣的解決方案。課堂規則是少提批評性意見;鼓勵提出各種改進意見和補充意見;鼓勵各種想法,多多益善;追求與眾不同、甚至離題的想法。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氣氛中進行創作。在此時,學生與老師都是平等的,對話是在設計者與觀看者之間進行的。講評的目的是鼓勵不同意見的表述,使每一個參加評論的人都能各抒己見。在寬松的言論自由的環境中,激情的創意火花容易迸發而出,教師和學生都能從中學到新的東西。(二)充分發揮學生的智慧潛力。利用學生的情緒,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情緒生活。當學生自己有所發現時,會產生興奮感,自豪感,會體驗到成功的歡樂,這些情緒上的體驗對學生將是一種極大的激勵。(三)暗示相互作用原則。師生之間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的關系。課堂講評是藝術課程教學中一項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講評中,學生們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通過對話的形式來表述自己的設計創意和表現過程。在課程組織中,要求學生在設計中的表達能力通過語言表達、圖形表達、作品實物表達來體現,其中語言表達通過對作品設計過程的陳述,闡述設計的創新觀念、思維過程、靈感來源、完善經過、通過語言表達使學生相互啟發。先由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分析,也學會分析他人的作品并作出評價,再由教師綜合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設計作品評價著重在作品的個性、想象力、表達能力、形式感等方面,以利于因材施教并增強學生自信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設計熱情。通過這一系列的教學過程,使得課程的展開變得周密而充分。
好的教學方法應該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如何學遠比學生具體學什么還重要。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而成”,好的教學方法如同一把萬能鑰匙,能打開學生不同個性的思維,啟迪才智的發展。開放式的教學觀,啟發式的教學理念,互動的過程教學,并善于利用“情感”因素,合理安排教學的內容與方式,并盡可能地通過直觀形象化的教學語言手段、生動而豐富的教學方式,甚至通過了解學生的氣質,心理狀態、個性特征,以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暢通。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研究學習藝術設計的學習方法,增加學習方法的傳授,怎樣教與如何學是觀念更新在課程教學方法上的體現。
參考文獻:
[1]周至禹編著.《思維與設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2]吳文侃主編.《比較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楊小微主編.《現代教學論》,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年
[4]鄔烈炎.《走向研究型課程——以設計基礎教學為例》,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