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職業教育目標是培養生產、技術、服務、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型人才。高職英語作為高等職業教育教學一門基礎課,其教學應堅持以應用為目的、實用為主、學用結合,強調基礎性、實用性、針對性。本文從轉變思想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改革測試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教學設施等方面對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提出一些看法和見解。
關鍵詞:英語教學 改革 高職 方法
高職教育是以培養生產、技術、服務、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高職培養的人才是屬于技術應用型人才,活動領域更貼近實踐,并有別于學術型、工程型人才,這就決定了高職課程的開設應以市場為導向,以應用為主旨,在分析崗位能力的基礎上,準確合理地定位教學目標。高職英語教學應在多方面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這為外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標準。
一、適應社會需要,轉變思想觀念
目前高職院校大體可分為兩類:一是由普通本專科院校將原有的普通專科專業調整為高職專業成立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二是一些中等專業學校通過合并、重組升格為高職院校。前者教師往往未能擺脫傳統普通專科的教學思想,而后者教師又往往停留在中等專業學校的教學思路上,大部分高職教師還沒有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高職教育的特殊性,更多地采用傳統方式進行教學。從高職英語教學上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以語法教學為主,注重句詞句篇、閱讀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這樣容易造成“培養”與“需求”脫節。這種做法顯然不適應高職人才培養要求,也不適應社會需要。廣大教師面對英語教學要適應經濟、社會需求這個新形勢、新任務,首先要以轉變教育思想觀念為先導,進一步提高教師對高等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認識,樹立高職特色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學觀。堅持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的,以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為主題,進一步明確英語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正確把握英語基礎理論以應用為目的、必需、夠用為度,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打破傳統的以傳授知識、應付考試為目的的教學模式,建立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新的教學體系,完成對學生英語基礎知識的教授及英語實踐運用能力的培養。
二、適應高職人才培養需要,改進教學方法
傳統的課堂教學過分強調和突出教師的作用,以教師為中心(teacher- centered),教師課堂上講,學生在課堂上記筆記,整節課教師不厭其煩地一個人講解詞匯,搭配、句型、各種語法知識及翻譯課文等,學生則拼命地抄筆記,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這種“填鴨式”的教學使得學生根本沒有運用英語的機會,也無法用英語表達清楚自己的思想,嚴重束縛了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和使用,難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與普通大學相比,高職學生英語基礎薄弱、詞匯量少、聽力和口語能力較差,這些特點決定了傳統教學方法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更是無所適從。因此,要切實提高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改革高職英語教學方法勢在必行。
1.師生角色轉換
高職教育的重要特點是職業技能的訓練,使學生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有良好的技能素質。因而高職英語課教學必須轉變課堂的角色,轉變了課堂的角色才能實現“培養學生掌握必須的、實用的英語語言技能”。在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應改變以往“一言堂”的授課方式,即變以教師中心(teacher-centered)為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所謂學生為中心授課方式,也就是在課堂活動中,學生為主角,課文由學生來讀,講解由大家一起講,改錯時同學們一起改,而教師則是這一活動的組織者(organizer),指導者(adviser)、參與者(participant)、幫助者(helper)、協調者(mediator)和評判者(assessor)。因為語言不是“教會”的,主要是“練會”的,因此必須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既要想方設法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參與教學,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也要給予正確的指導和幫助。在課堂上,教師進行必要的講解之后,可以請學生們自由組合朗讀對話,并根據所學對話的典型句型,讓學生自己動手模擬編寫內容相似的小對話上臺表演,再由學生選出本節課的優秀拍檔,予以表揚和鼓勵,這種做法能使他們受鼓舞,會有一種成就感,這樣他們很快就會克服畏難、羞怯等心理障礙,大膽地用英語表達。
2.組織學生課堂討論,培養學生使用語言的能力
在學生能模仿內容進行會話后,教師應對課堂活動的內容開動腦筋,精心設計學生參與的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討論題,比如,我們可以以讀后感為內容,進行課堂討論。還可以結合文章的內容進行文化比較的討論,這種內容的討論能把語言技能的學習與文化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認真、有效的討論,能激勵學生認真看書,刻苦鉆研,并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通過討論可以發現學生理解上的錯誤,互相補正可以加深理解,促進英語的學習興趣,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3.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自學是人生中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使學生掌握科學的自學方式,將使他們終身受益。對高職學生來說,應該十分注意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其自學能力。首先教會學生如何正確使用工具書,如何快速地查找單詞的具體詞義。課前布置學生新課預習任務并要求他們帶著問題上課。課后布置一定量的閱讀練習,并定期檢查他們課后閱讀情況。
三、改革測試方式
英語測試不僅考核學生英語語言知識,而且要考核學生實際應用能力,使學生更注重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擺脫應試學習模式。為了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期中考試時,可用口試取代傳統的筆試,從所學教材中任意抽取兩段情景對話,自編也可以,但必須要類型各異。期末考試,采用口試和筆試相結合的方式,考試內容應具有開放性,可采用傳統的筆試題型加應用文(applied writing)的形式作為期末考試。即除規定的筆試外,每位同學還必須交兩篇應用文,內容不限,可以自編,也可與課文類似,但不可以抄襲。這樣做可以極大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潛在的學習能力以及實際運用能力。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高職英語教學水平
高等職業教育要求的是培養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這就決定了教師隊伍的素質既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要有豐富的實踐能力和經驗。高職英語教師除應具備專業英語教育教師應具備的素質外,還應具備技術人才的各種素質。與專業英語教師和大學英語教師相比,高職英語教師的智能儲備應更全面,相關知識面更廣,專業知識應用的實踐能力和交際能力更強。然而,目前有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具體的專業技能的“雙師型”專職高職英語教師極少。因此,高職院校要大力加強英語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要不斷引進既有實踐能力、又有較高理論水平的高素質教學人才來充實師資隊伍,完善合理師資結構;另一方面,還應積極尋找和創造卓有成效、多樣化的師資培訓渠道與方式,通過選派教師去高校或國外進修,或者聘請專家學者在校內舉辦各種培訓班,提高教師學歷層次、知識結構和科研能力。同時,鼓勵教師定期到基層企業實習鍛煉,熟悉其運作環節,索取最新的市場信息。
五、完善教學設施,增加語言實驗室、多媒體和網絡設備
根據外語教學中有關語言輸入的理論,外語學習者必須接觸大量的自然的語言材料,才能保證學習者同時協調提高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具有信息覆蓋面廣、傳播快、學習不受時空限制、信息共享等優勢,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效果。網絡強大的交互性及鮮明的個性化學習方式,也將徹底改變傳統的以教師—課堂—課本為中心的單一教學模式。為了拓展學生視野,任課教師應采用各種先進的教學手段,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以便順利完成英語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
[2]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張璐(1985- ),女,籍貫:河北邯鄲市。河北工程大學學士,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助教。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詹龍(1984- ),男,籍貫:河北秦皇島。河北工程大學學士,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助教。研究方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