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即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的構成要素,是判斷行為人是否應承擔民事侵權責任的標準。法學界在關于侵權責任構成要件這一問題上存在不少爭議,根據我國《侵權法》的規定,論證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問題,對于厘清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這一問題,對于司法標準的統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侵權責任 構成要件 一般侵權行為
(一)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的含義
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通常是指“一般侵權行為”的責任構成要件,因為“特殊侵權行為”在責任構成方面有著特殊的規定與要求。所謂“一般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因過錯實施的適用侵權行為一般構成要件的侵權行為。基于此,我們認為侵權責任構成要件是指一般侵權責任得以成立所必須具備的充分且必要條件。
(二)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的內容
1.加害行為
(1)加害行為的含義
加害行為是指行為人實施的加害于受害人民事權益的不法行為。只有造成了他人權益的侵害,才可能發生侵權責任的承擔問題。
(2)加害行為的特征
第一,加害行為是受人的意識所支配的活動。
第二,加害行為既包括作為,也包括不作為。
第三,加害行為必須是對他人的民事權益構成了侵害。
(3)加害行為的基本分類
第一,自己的加害行為與他人的加害行為
自己的加害行為是指侵權人自己實施的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某些民事主體要對“他人的加害行為”承擔侵權責任。一、雇主對雇員在執行雇傭事務過程中,實施的加害行為給第三人造成的損害承擔侵權責任;二、監護人對被監護人給第三人造成的損害承擔侵權責任;三、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直接加害行為與間接加害行為
侵權人的加害行為直接作用于被侵害人的人身或財產等受到法律保護的權益,稱為直接加害行為;侵權人通過他人或者其他介質作用于被侵權人的人身或財產等受法律保護的權益,稱為間接加害行為。
第三,積極加害行為與消極加害行為
實施積極的作為行為導致損害的,叫做積極加害行為;消極不履行法定的作為義務,導致被侵權人受到損害的,叫做消極加害行為。絕大多數加害行為都需要侵權人的積極作為,只有法律、行政法規等要求當事人承擔積極作為義務的情況下,該當事人不履行積極的作為義務才構成消極加害行為。
2.損害行為
(1)損害的含義
損害又被稱作損害后果,是指被侵權人一方因他人的加害行為或者物的內在危險之實現而遭受的人身、精神或財產方面的不利后果。這種“不利性”表現為財產減少、利益損害以及名譽毀損、健康損害、身體損害等。損害一般應當為現實的已經存在的不利后果。當然,法律另有規定的,即使實際損害尚未出現,也認為存在法律上的損害。
(2)損害的形態
第一,從侵害的客體角度出發,損害的形態可分為財產損害與非財產損害,非財產損害又分為人身損害和精神損害兩個子類。財產損害是指損害了財產權利和具有財產性的利益;人身損害是指損害人格、身份權利和利益;精神損害是指受害人在受到侵害后,精神上受到痛苦以及肉體上遭受疼痛兩個方面。
第二,從侵害的結果角度分析,損害分為直接損害和間接損害兩種。直接損害又稱為積極損害,是受害人已有財產的減少和既得利益的喪失,即所謂的實際損害;間接損害也成為消極損失、預期利益或可得利益的損害。例如,房屋或樹木的破壞,使得受害人可得的法定和天然孳息喪失。由于預期利益不像直接損害是一個定型化和定量化的事實,所以,在計算間接損害時,要求非常嚴格,不能無限制地、無根據地擴大它的數量。
第三,法定損害和邊際類型損害。根據法律規定在損害確定后可以賠償的、可以補救的損害都被稱作法定損害。所謂邊際類型損害是指不能明確認定其類型歸屬的損害。由于類型不易確定,這種損害在法律上如何救濟,是否可以賠償,爭議比較大,因此,將這類損害統稱為邊際類型損害。例如,因過失導致某人多年不用的電腦或過時的服裝損壞,是否還要賠償其財產損失以及可得利益。對此,有人認為只要有使用的可能性就應當賠償付;有的人認為如果使用者是盈利性的使用者,就應賠償可得利益等等莫衷一是。
第四,純粹經濟損失。純粹經濟損失是英美法上的概念,是指除了對人身的損害和對財產的損害所造成的損失以外的經濟上的損失,經常表現為一種費用或利潤的喪失。例如,有車撞壞馬路上的隔離帶,造成堵車一小時,公交公司營業收入的減少就是純粹經濟損失。縱觀各國的法律,對純粹經濟損失原則上不予賠償。
3.因果關系
(1)因果關系的含義
因果關系是一個哲學術語,反映事物、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一種關系。也就是說,它是指一定的先前事實與一定的后發事實之間,存在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即沒有前者就沒有后者的關系。在侵權責任法中,因果關系是指他人的加害行為或者物的內在危險之實現與損害之間的內在聯系。
(2)因果關系的確定
關于如何確定侵權責任的因果關系,主要有兩種學說,一種是“必然因果關系說”,該說認為只有當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時,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另一種是“相當因果關系說”,它認為只要行為人的行為對損害結果構成適當條件,行為人的行為就與損害結果之間有了法律上的因果關系。目前,在司法實務界以及理論界,后一學說占據了主導地位。其原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如果以必然因果關系作為認定侵權責任的基礎,必然會縮小責任的客觀基礎,并會不適當地開脫一些本應當承擔責任的行為人的責任。第二,相當因果關系雖然擴大了因果關系的范圍,但在大量適用過錯責任和過錯推定責任原則的案件中,有主觀過錯作為保障,并不會無限制地擴大侵權賠償責任。
(3)因果關系的表現形態
在侵權行為中,行為人的加害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表現為多種不同形態,這也體現了哲學上因果關系多樣性的特點。其形態有四種,分述如下:
第一,一因一果
在侵權行為中,一因一果是指原因和結果均為單數,原因為行為人的單個加害行為,結果為被侵權人單純的損害后果。這是侵權行為中最常見的一種因果關系形態。
第二,一因多果
在侵權行為中,一因多果是指原因為單數,結果為復數,原因為行為人的單個加害行為,結果為數個被侵權人的損害后果或一個被侵權人的多個損害后果。例如汽車司機違章超車而撞上正在正常行駛的另一輛汽車,同時撞傷該車里的幾位乘客。
第三,多因一果
在侵權行為中,多因一果是指原因為復數,結果為單數,原因為多個行為人的多個加害行為,結果為被侵權人單一的損害后果。例如,甲誤傷乙之后隨即將其送進醫院治療,但醫院疏于醫護導致乙傷口感染化膿造成了嚴重的后遺癥。在此情形下,甲的行為與醫院的行為均為原因,共同導致了乙的損害后果。
第四,多因多果
在侵權行為中,多因多果是指原因為復數,結果也為復數,原因為多個行為人的多個加害行為,結果為被侵權人的多項損害后果或多個被侵權人的損害后果。
4.過錯
(1)過錯的含義
過錯是加害人在實施行為時主觀上對其行為后果具有故意或過失的一種可歸責的心理狀態,即加害人在實施行為時,或是故意要達到某種后果,或是心理上沒有達到其應達到的注意程度。也就是說,有過錯不是指存在一個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權益損害的客觀事實,而是指行為人能預見和能避免卻沒有預見和避免損害后果發生的事實。
(2)過錯的表現形式
第一,故意
(一)故意的含義
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和能遇見其行為的不良后果,然而希望或放縱其結果發生的心理狀態。
(二)故意的類型
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兩種類型。前者是指能遇見自己的行為會導致某種損害后果的發生,但仍然追求這一損害后果發生的主觀心理狀態;后者是指能預見自己行為的后果,但放任這一后果發生的主觀心理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故意在民法中較少出現。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不同,在刑法中,以故意為原則,過失犯罪較少,因此,故意和過失決定犯罪是否成立,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決定量刑的程度。但是在民法中,由于原則上是過失侵權,故意侵權較少,因此,多數情況下不論故意還是過失,都要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二,過失
(1)過失的含義
過失是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結果應當預見且能夠預見,但卻未能預見,或者雖有預見卻輕信能夠避免而依然實施該行為的心理狀態。
(2)過失的類型
過失分為兩種情形:第一是疏忽大意的過失,即應預見、能預見而沒有預見;第二是輕信的過失,即預見了行為的后果,卻輕信可以避免。
(3)過失作為歸責的理由
過失責任是自主參與、意思自治的必然邏輯。民法以意思自治為理念,一切以意思表示為特征的行為均由行為人自主、獨立、自由選擇,自主參與的結果有利益,也有風險,參與者對自己失誤造成的風險也必須負擔,而不能轉嫁給他人,即民法所謂的“自己責任”原則。可以說,過失在民法中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因此,分析的重點也就放在過失問題上了。
(4)過失與過失程度的判斷
判斷過失,以一般人的注意和注意程度來判斷。
A.一般人的確定。一般人是指誠實的、守信用的、善意的人,即“善良管理人”。一個初始狀態的善良管理人是一個受過一般教育,具有一般的知識水平和技能,具有一般道德水準的人,是一個正常的理性人。在確定一個人是否有過失時,是以這樣的一般人作為起點的。
B.確定一般人“所能注意”的標準。一般人“所能注意”是指在當時、當地、同等條件下,要求一般人,一個普通人應注意的程度。從理論上講,一般人能注意的程度可以分為三種:一般人所不能注意的情況、一般人所能注意的極限以及一般人所能注意的起點。以一般人所能注意的起點作為原始起點,過失分為重大過失和輕過失。連普通人應注意的義務都未盡到,則屬于重大過失。反之,違反了較高要求的注意義務,則屬于輕過失。
輕過失在理論上又可分為一般輕過失和具體輕過失兩種。一般輕過失,也稱為抽象輕過失,是違反了善良管理人的一般注意義務,這種過失是抽象而不是具體的。具體輕過失,是指違反了行為人平日在處理自己同一事務時所應注意的義務,換言之,違反了如同處理自己事務時應有的謹慎注意義務。
(5)過失的種類
A.普通過失和推定過失。法律沒有直接的相關規定,在訴訟中由受害人一方負舉證責任的過失,稱作普通過失。法律直接推定過失,被推定人須證明自己無過失的過失為推定過失。
B.重大過失和輕微過失。對自己行為的注意程度有重大缺陷,未盡到最低的注意義務,為重大過失。對自己行為的注意程度有輕微缺陷,違反了較高注意義務的,為輕過失。
C.單獨過失和共同過失。行為主體為單個人,單一行為人有過失的,為單獨過失。行為人主體為多數人,兩個人以上共同實施加害行為都存在過失的情形,為共同過失。
D.單方過失與雙方過失。單方過失是指一方有過失,他方無過失。雙方過失即混合過失,是雙方都有過失。
E.第三人過失。第三人過失是指除原告和被告以外的第三人,對原告損害的發生或擴大具有的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