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商品作為旅游行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有利于樹立旅游目的地形象,增加旅游目的地創收。內蒙古旅游產品資源豐富,旅游商品市場近幾年得以迅速發展,形成了蒙古族飲食等幾大系列。但由于企業自身意識不強和政府支持力度不夠,內蒙古旅游商品市場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旅游商品缺乏新意等五個方面,這些方面共同制約著內蒙古旅游商品市場的健康發展。針對這些問題,文章建設性地提出了解決對策,即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加強旅游產品宣傳,樹立民族品牌,拓寬銷售渠道和規范旅游商品市場。
關鍵詞:內蒙古 旅游商品 資源優勢
旅游商品銷售是旅游活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旅游業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旅游購物收入一般占旅游業總收入的40%以上,例如新加坡占59.6%,美國占54.7%,法國占52.1%,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占49.6%。但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在內的我國大多數內陸省份,旅游購物收入的比重只占到旅游總收入的20%左右。這一點充分說明了我們在旅游商品市場這一環節所做的功課還遠遠不夠。
一、內蒙古發展旅游商品市場的資源優勢
依托著深厚的草原蒙古族文化和豐富的資源條件,內蒙古旅游商品市場已經初具規模,旅游商品種類繁多。目前在內蒙古旅游市場上流通的旅游商品主要有以下幾個系列:
(一)詐瑪宴、烤全羊等蒙古族飲食系列
蒙古族的飲食主要由紅食和白食兩部分組成。過去主要為滿足蒙古族游牧生活的需要,現在則主要用于蒙古族日常飲食和旅游者購物。所謂紅食,即指肉食,主要是以牛、羊肉作為原料制成的食品,牛肉代表食品是蒙古族蚱瑪宴,它是元朝的宮廷大宴,至今已經有七百多年的歷史。目前蚱瑪宴主要以真空包裝和在蒙古餐廳現場品嘗兩種方式提供給旅游者。此外,被旅游者所熱衷的還有牛肉干等比較方便攜帶、口味眾多的牛肉制品。以羊肉為原料的食品主要有烤全羊、涮羊肉、手扒肉、羊背子等肉食,這些食品原是蒙古王府招待貴賓時的美味,現在則是草原上比較受游客歡迎的食品。所謂白食,即指奶食,主要有奶茶、奶油、奶酪、奶豆腐、奶皮子、馬奶酒等,制作口味和制作方法更適合大眾需求,頗受旅游者歡迎。
(二)羊絨衫、皮畫等動物皮毛系列
內蒙古的山羊絨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占我國絨產量的70%以上,特別是內蒙古西部的阿爾巴斯山羊絨,它產自鄂爾多斯高原的高寒地區,只有在這樣海拔高,氣候非常寒冷的地區才能夠產出優質的山羊絨,因此享有“軟黃金”和“纖維鉆石”的美譽。同時以鄂爾多斯、鹿王、維信等為代表的羊絨企業也蜚聲海外。除了羊絨制品,內蒙古還出產很多質量優良,生動再現草原民族生活場景的羊毛制品。例如:羊毛地毯、羊毛掛毯和羊毛氈畫等。被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譽為“阿拉善雙峰駝”所產駝毛,俗稱“王府駝毛”,其品質位居全國之首,在海內外也享有盛譽。同時,展示草原文化豐富內涵的皮革制品也同樣琳瑯滿目。例如有用羊皮、牛皮制作的各種生活用品以及裝飾品,還有選用上等黃牛皮做成的各種栩栩如生的精美皮畫、皮雕等。
(三)馬頭琴、蒙古刀等民族工藝品系列
北方的游牧民族擁有著悠久而深厚的歷史,每件民族用品都凝聚著民族的智慧,展示著民族獨特的文化。馬頭琴是蒙古族所特有的一種樂器,不但能彈奏出凄美的音樂,琴體本身也是一件造型獨特的藝術品,深受海內外游客喜歡。蒙古民族服飾色彩鮮艷、設計新穎、展示了豐富的草原文化。蒙古刀不但是牧民的生活工具,也被蒙古民族視為一種圣物,是蒙古男兒隨身攜帶的“三寶”之一,會給佩戴者帶來平安和好運。蒙古刀刀身為優質鋼打制,刀柄則為鋼制、銀制、牛角制或骨制,表面有精美的裝飾和花紋。鼻煙壺是蒙古民族日常用品中的藝術精品,在過去是少數王公貴族身份的象征。
(四)莜面、燜面、蕎面等雜糧食品系列
內蒙古物產資源豐富,在現代提倡健康飲食的環境下,雜糧食品正逐漸受到旅游者的歡迎。莜面是“內蒙古三件寶”(莜面、山藥、大皮襖)之首,它是由莜麥加工而成,內蒙古莜麥產量約占全國的50%,素有“陰山莜面甲天下”的美譽。莜麥營養價值很高,蛋白質含量高達21%,比小麥高50%,是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首選。燜面是內蒙古西部特有的一道食品,既可以當飯,又可以當菜。蕎面以蕎麥作為原料,其營養價值豐富,且有清熱、潤膚等功效,是內蒙古小雜糧中的優良品種。
(五)發菜、肉蓯蓉等土特產系列
內蒙古土特產品主要有發菜、蕨菜、黃芪、肉蓯蓉、野玫瑰花、甘草等。發菜是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較高的野生食用藻類植物,發菜含蛋白質20%,比雞蛋蛋白質的含量還高,含碘1.1%,食用味美爽口,是筵席上難得的美味佳肴。并且因為發菜與“發財”諧音,所以深受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僑的青睞。產于阿拉善盟素有“沙漠人參”之稱的肉蓯蓉具有非常高的藥用價值。黃芪是與人參齊名的補藥,在中醫上有“圣藥”之稱,內蒙古黃芪的產量居全中國之首。從興安盟阿爾山所產野玫瑰花中提取的野玫瑰油,素有“液體黃金”之稱,是高檔化妝品中所需最昂貴的原料。內蒙古出產的甘草產量僅次于新疆,占全國第二位,質量以鄂爾多斯“梁外甘草”和阿拉善盟“王府甘草”最著名。
二、內蒙古旅游商品市場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內蒙古旅游商品市場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旅游供給方面。
(一)內蒙古旅游商品產品雷同,缺乏新意
內蒙古旅游商品經營者大都采用小攤點、小鋪面、小作坊的經營方式。由于其規模小、實力弱,也就決定了其經營的旅游商品較為單一,缺乏清晰的市場定位。就整個地區而言,目前內蒙古的旅游市場還缺乏專業性的或大型的旅游商品銷售網點,對同一種旅游商品沒有一個統一的定價標準,而且很多商店里出售的旅游商品都大同小異,沒有體現出各旅游景點的特色。例如呼和浩特市,無論是塞上老街,還是大召、博物院,甚至是國際商貿城,商家所出售的旅游商品僅限于皮畫、皮囊、蒙古刀具、手工藝品,以及牛肉干、奶食品等。無論在外形上,還是質量上都相差不大。同一件旅游商品,在內蒙古不同地區的不同景點都有可能購買得到。
(二)內蒙古旅游商品以低檔產品為主,缺乏中高檔商品
內蒙古旅游商品資源豐富,但目前產品定位主要集中在中低檔次。通過對內蒙古地區一些有代表性的旅游商品批發和零售地點的調查,我們發現大多數旅游商品做工粗糙、沒有特點、包裝普通,假冒仿制類的低檔商品占絕大部分,而真正質量好、做工精細、特色鮮明,包裝精美的旅游商品則比較稀少。
(三)內蒙古旅游商品性價比低,商品標準化差
內蒙古旅游商品主要以低檔產品為主,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商品的價格卻讓旅游者瞠目結舌,主要是因為旅游商品生產行業的許多領域市場操作不規范,政府監管不嚴,還沒有納入法制化管理范圍,旅游商品市面上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與普通超市或商場相比,旅游商店中出售的同類商品價格至少要高一倍以上,而一些稀有土特產和名貴彩石的商品價格甚至可以翻到十幾二十倍。同時,旅游商品市場上的仿造現象十分嚴重,商品標準化程度差。一些制作工藝不復雜,技術含量也不高的商品被任意仿造,以次充好的現象屢見不鮮。
(四)旅游商品知名度不高,生產廠商缺乏品牌意識
內蒙古的旅游商品種類繁多,但在旅游者心目中知名度最高、接受度最廣的商品僅限于乳制品、羊絨衫等少數產品。大多數“唯內蒙古此地獨有的產品”,例如蒙古刀具、蒙古皮囊酒、手繪披肩、內蒙古地毯、內蒙古掛毯、蒙古皮畫、牛角梳、牛角杯等,消費者都比較陌生,即使發現它的獨特性,也會因為品質和知名度無法保證而放棄,這主要源于相關旅游商品的宣傳力度和推廣度不夠。同時,對于知名度較高的產品,旅游者在選擇過程中由于品牌問題也會顧慮重重。例如鄂爾多斯等羊絨衫品牌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很高,但因為該品牌銷售價格主要以本地物價水平決定,所以消費者在內蒙古本地購買的價格并不是最優惠的。而本地一些物美價廉的產品則因為其品牌影響力不大而無法吸引大量的旅游者。究其原因,主要是生產企業大都以盈利為主要目的,沒有自發積極地去弘揚民族產品,品牌意識淡薄。
(五)旅游商品缺乏深加工
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裝”。一件商品能夠被游客購買不僅要有好的質量,而且還需要良好的外觀和精美的包裝,只有內在美和外在美都得到游客的認可,才算得上是一件令買賣雙方都滿意的商品。內蒙古很多旅游商品其自身的品質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上乘產品,但因為包裝簡單,商品的價格和知名度就受到很大影響。例如牛肉干,內蒙古的牛肉干都是用上等的科爾沁牛肉經過若干復雜程序精心制作加工而成,但是由于包裝比較隨意,它的價格卻比包裝精巧細致的普通牛肉干低很多。旅游商品深加工不足,直接導致了旅游商品層次低的問題,出現“一等貨色”、“二等包裝”、“三等價錢”的現象,不能滿足高層次游客的要求。旅游者購買商品不僅看重商品自身的使用價值,還把商品作為其身份和地位的一種象征。同時,深加工、精包裝的商品更能展現旅游商品的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
三、針對內蒙古旅游商品市場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旅游者對旅游商品需求狀況分析
1.偏愛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
從全國來看,絕大多數游客偏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因為當他們到達一個陌生的地方所購買到的商品可以作為自己別樣經歷的一個美好見證,同時將當地的特色小商品作為禮物送給親戚朋友也是一件既有面子又實惠的事情。
2.要求物美價廉,實用性與紀念性相結合
現在的游客選購旅游商品時,在追求物美價廉的同時不僅考慮商品的紀念意義,還要求旅游商品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不會像以往一樣,買一大堆玉器、古董除了收藏紀念之外毫無用處。
3.注重旅游商品中所包含的文化性
旅游活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文化性。對于旅游者而言,一件精美的商品,應該不僅可以讓他感受到美的存在,還應該讓其領略到商品所體現出的深厚的文化內涵,甚至是一個民族的氣質與靈魂。
(二)發展內蒙古旅游商品市場的對策
1.突出民族風情,展現異域特色
旅游者在購買旅游商品時,獨特性是其對旅游商品最直接的要求。空間環境的差異所引起的旅游資源、地理條件等的差異是導致旅游活動出現的主要原因,而自然環境的差異會通過人文要素的不同得以體現。正是由于這種原因,旅游商品的獨特性和標志性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國內外許多旅游城市非常重視當地標志性旅游商品的開發,使旅游商品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并做到藝術性與實用性兼備。例如我國海南的椰子殼、貝殼雕刻工藝品,濰坊的風箏工藝品,新加坡的“獅子”玩具等,這些“獨一無二”的紀念品不但給當地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也提高了這些城市的知名度。內蒙古的旅游商品也應展現出自己的民族特色,把草原民族獨特的游牧和狩獵等生產生活方式通過旅游商品的形式展現給游客,這也正是旅游者需要的。旅游者出游就是為了求奇求新,因此在設計開發旅游商品時要從旅游者的需要出發,多開發一些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日用品和藝術品,例如不同材料、不同樣式、不同檔次的馬鞍子形狀的紙巾筒,這樣的生活用品既有蒙古族特色,又因為材質不同拉開了產品檔次,給消費者選擇的余地,把它擺在家里,既是日常用品、又是一件藝術品,自然會受到旅游者的喜愛。
2.加強對內蒙古旅游商品的宣傳
重視對內蒙古旅游產品的宣傳,減少游客信息的不對稱。首先,在旅游促銷宣傳時,加強對我區優秀旅游商品和名優產品的宣傳,改變目前的旅游宣傳只重視對美景和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方面的宣傳。其次,在內蒙古各級政府旅游宣傳網頁中,加入對旅游商品和地方名優產品以及優秀生產和銷售企業的介紹。最后,旅游商品宣傳方式應多樣化,廣泛應用報紙、電視、廣播、網絡、專業刊物、旅游推介會等各種渠道。通過宣傳可以使旅游者認識內蒙古豐富的旅游商品,減少旅游者的信息不對稱,保護了旅游者的權益,增加旅游者的消費,從而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綜合效應。
3.打造民族品牌,樹立旅游形象
品牌效應在今天越來越明顯,一個知名品牌可以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因此創立品牌已經成為企業的共識。旅游行業屬于無形的服務性行業,作為旅游行業中唯一可以發生所有權轉移的部分,旅游商品更應樹立自己的形象,建立自己的品牌。樹立品牌應提高旅游商品的硬件和軟件水平,所謂硬件就是旅游商品的質量一定要上乘,這是提升產品形象、樹立良好口碑的關鍵。所謂軟件是要加強旅游商品的包裝和宣傳。精美保裝可以提升產品檔次,廣泛地宣稱則可以擴大產品知名度。目前,內蒙古旅游商品已經逐漸在品牌方面做文章,并取得一定效果。例如民族商品生產企業——蘇魯錠蒙古人皮業已經走出了第一步,成為我區民族商品生產企業的典范。
4.拓寬銷售渠道,探索新的銷售方式
所謂銷售渠道,是指旅游商品從旅游商品生產企業向旅游消費者轉移過程中所經過的途徑,又被稱作銷售分配系統。銷售渠道有直接渠道和間接渠道。目前旅游商品市場普遍采用的是間接銷售渠道,即旅游者購買旅游商品的途徑多為商場、超市和旅游商品商店。事實證明,旅游者對生產旅游特色商品的工藝充滿好奇心,適當引導旅游者參觀其生產制作場地和過程,就會激發出游客強烈的購買欲望,將工廠和商店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會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這種“后店前廠”的銷售方式即是直接銷售渠道。例如呼和浩特市蒙亮民貿有限公司,加工車間就在店后,旅游者參觀了工廠之后,都會對旅游商品的制作過程拍手叫好,接下來選購商品自然也就順理成章了。
5.規范旅游商品市場,保護游客利益
市場經濟合理運行的前提是要有規范的市場秩序,旅游商品市場更需如此。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門應頒布旅游商品市場的法律規范,對旅游商品行業實施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雙重管制,把定時監督、檢查納入旅游市場治理整頓工作中,形成制度。同時,政府應成立旅游商品標準化機構,逐步形成旅游商品標準化體系。打擊非法的盜版仿冒,保護正規的旅游商品生產企業利益。引導旅游產品創品牌,申請專利,對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旅游商品的企業和個人進行懲罰,并建立合理的處理機制,解決游客購物侵權投訴,維護旅游者權益,。另一方面,政府要為旅游商品的經營者提供一定的優惠條件和必要支持,比如資金和技術方面等。
伴隨著內蒙古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旅游商品在旅游業中的比重也將不斷增加,大力整頓和發展旅游商品市場對旅游經濟的發展也會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認識旅游市場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政府政策和企業意識兩個層面不斷規范旅游商品市場和提升旅游產品檔次,內蒙古旅游業的競爭力才能逐漸增強,在激烈競爭的旅游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曾蘭君.我國旅游商品開發策略初探[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7,(3)
[2]秦穎,駱高遠,周優光.內蒙古旅游商品開發探析[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
[3]陳濤.旅游商品的包裝設計策略[J].中國市場,2007,(39)
[4]劉偉平,陳秋華.旅游市場營銷學[M].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
[5]鐘志平.旅游商品學[M].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
[6]內蒙古自治區旅游局編.內蒙古導游基礎[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李曉冬,內蒙古財經學院職業學院經濟管理系,講師,碩士,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