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存款保險制度,是旨在保護存款人利益、維護金融體系安全的一種保險制度,是當今大多數發達國家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我國創建存款保險制度,在維護金融穩定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并且中國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監管機構也已經越來越意識到要建立顯性存款保險制度、成立存款保險機構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關鍵詞:存款保險制度 金融風險 存款保險機構 資產管理公司
一、存款保險制度
存款保險制度一種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條件的各類存款性金融機構集中起來建立一個保險機構,各存款機構作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繳納保險費,建立存款保險準備金,當成員機構發生經營危機或面臨破產倒閉時,存款保險機構向其提供財務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從而保護存款人利益,維護銀行信用,穩定金融秩序的一種制度。
真正意義上的存款保險制度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30年代的經濟危機使美國1/3的銀行破產,倒閉商業銀行超過9000家,嚴重影響了金融體系和整個社會經濟的穩定。基于這一背景,美國國會于1933年通過《格拉斯一斯蒂格爾法》和《國家住宅法》,設立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和聯邦儲蓄貸款保險公司(ES LIC),標志著現代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此后,許多國家引入了這一制度。加拿大于1967年設立了存款保險公司;日本于1971年頒布了《存款保險法》,并于同年成立存款保險公司;聯邦德國于1976年、英國于1982年比分引入了存款保險制度。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一部分發展中國家也設立了這種制度。目前,已有7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
二、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研究
中國作為經濟轉軌中的國家,創建存款保險制度的風險要比市場經濟國家大得多。之前我國政府一直對存款實行的是隱性全額擔保,而創建存款保險制度則是從全額擔保轉變為限額擔保,可能會出現存款轉移或因公眾對銀行信任度下降而引發的擠兌風波,這將加大個別銀行的風險,甚至會對整個銀行體系造成沖擊。另外,由于中國公眾的投資渠道相對較少,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還需要提高存款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和對風險的識別能力。而市場經濟國家則是從沒有擔保轉為限額擔保,其道德風險要大一些。因此,在存款保險制度設計上,在如何防范道德風險、逆向選擇、提高存款人風險識別能力和保護存款人利益方面應有中國自身的特點。到目前為止存款保險制度的基本框架也在學術上得到一定的共識。
目前,中國存款保險制度處于最后設計和論證過程中,還沒有形成最終定論,但從目前達成的初步共識看,基本的制度框架應包括:
(一)強制存款保險方式
中國的存款類金融機構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金融機構在其經營管理、資產規模、風險防范以及資本充足率等方面,都有著顯著的不同。這樣,在創建存款保險制度的時候,就必須特別的防范“逆向選擇”問題的出現,實現公平競爭。因此所有的在中國境內經營存款的金融機構都應當參加存款保險制度。
(二)差別費率
實行強制存款保險方式之后,根據目前國際上經驗來看,實行差別費率才能夠避免“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現象發生,即好的銀行不愿意參加保險,而風險較大的銀行卻熱衷于參加保險。對于強制存款保險方式所可能產生的“劫富濟貧”現象,即風險規避型銀行所繳納的保費用于彌補風險偏好型銀行,將通過對各投保金融機構采用風險差別費率征收保費的辦法來加以規避,差別費率也是存款保險制度最為核心的內容。因此,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在創建存款保險制度之初將實行簡單的差別費率即根據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和資本充足率情況確定費率等級。對高風險機構實行高費率,低風險機構實行低費率,以利于形成正向激勵機制,起到輔助監管作用。然而,從長遠看應實行風險掛鉤的差別保險費率,促進金融機構之間公平競爭,也就是最終實現根據單個銀行的風險評級實行差別費率。存款保險機構依據相應法律規定對不同風險等級的投保金融機構確立不同的存款保險費率檔次,從而有效激勵投保金融機構積極改善自身的資產質量,降低保費成本,提高經營效益。
(三)理賠標準
保險理賠的方式有全額賠償和限額賠償。綜合目前各國情況,有四種理賠方式:一是限額賠償,如美國;二是簡單比例賠償,如德國;三是分段比例遞減賠償,如意大利;四是比例與限額賠償,如英國。而這些都是屬于非全額賠償。鑒于中國國情,央行等監管機構在之前的研究顯示,中國的存款保險制度理賠大的框架是有限賠付,但在一定的過渡期內對個人存款全額理賠,過渡期后對存款人的存款統一實行限額賠償。
賠付的限額的厘定同樣也面臨著中國國情的特殊性,首先需要區分財政存款、企事業單位存款以及個人存款的不同而有相應的區別。而就個人存款賠付,從國際經驗來看,保險賠付的最高標準一般按照一國人均GDP的比數來決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推薦的標準為3倍;另外國際上常用的也比較認同的償付標準是存款人存款的90%。如果按照GDP的3倍,根據統計局公布的2010年我國人均GDP:29940元,那么理賠的限額則大概應定為9萬元左右。參考2007年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課題組對北京銀行存款賬戶現狀的調查以及橫向對比北京、上海兩地的數據,94.98%的賬戶密集于10萬元以下。10萬元以下賬戶存款余額占全部個人存款的33.7%,20萬-50萬元的賬戶余額占22.6%,100萬以上賬戶存款余額占比14%,總體看呈相對均勻的梯級分布。因此,有提議稱個人存款的額賠付限額定為10萬元或12萬元,對應相應人行的調研數據,此標準是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的。
(四)存款保險機構
從目前已經實行該制度的國家來看,主要有三種組織形式:(1)由政府出面建立,如美國、英國、加拿大;(2)由政府與銀行界共同建立,如日本、比利時、荷蘭;(3)在政府支持下由銀行同業聯合建立,如德國。而根據中國目前金融改革和金融監管情況,作為穩定金融的重要工具之一,中國的存款保險機構不僅僅是“pay-box”(付款箱),它應是一個在具備基本“付款箱”功能的基礎上,考慮“成本最小原則”和“風險最小化”的風險管理機制。也就是說存款保險機構從維護基金安全的角度出發應有一定的監管職權,這將對中國目前金融監管不足形成必要的補充。
三、資產管理公司納入存款保險機構
1999年,IMF發布了一份關于存款保險具體制度的最佳實踐報告(Garcia,1999),該報告通過對世界各國存款保險制度理論和時間的總結研究,以及對各國存款保險計劃優劣的比較分析,構建了一套存款保險制度的最佳實踐準則。最佳實踐準則中明確指出,監管當局須確保迅速處置倒閉的金融機構,以保證金融秩序的快速恢復。因此,由存款保險機構內設專門的資產處置組織,充當問題金融機構的清算人,才能確保金融機構資產處置的迅速和高效。因此,中國存款保險機構不僅要引入監管職權,同時其職能除收取保費、對存款人進行賠付、對存款保險基金進行管理和運用外,還必須擔當投保存款機構市場退出的清算人。而資產管理公司所擁有的成熟豐富的經驗,是存款保險機構的資產處置的最好選擇。
首先,資產管理公司納入存款保險機構將極大地提高不良資產的處置效率,資產管理公司憑借資源優勢以及成熟的模式,在清算問題金融機構的資產時能夠保證高效,高的資產回收率對于存款保險機構再賠付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其次,資產管理公司納入存款保險機構有利于存款機構自身的發展。資產管理公司納入存款保險機構不僅提高了行業集中度,實現規模經濟,也使人才等資源得到了良好的整合,這對中國正式實行存款保險制度也起到了非常積極的幫助作用。
綜上所述,將資產管理公司納入存款保險機構,組成相應的資產處置組織是構建健康高效的存款保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問題金融機構資產處置的速度和效率,還能有效降低處置成本,減少保險基金的損失,使得存款保險機構能更充分地發揮其穩定銀行體系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曹元濤.顯性存款保險制度、隱形存款保險制度與中國的選擇[J].經濟學動態,2005,(6)
[2]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課題組.北京地區銀行存款賬戶現狀調查[J].中國金融,2007,(23)
[3]王國剛.實施存款保險制度不宜操之過急[J].國際金融研究,2007,(7)
[4]何光輝.道德風險與存款保險額度的市場決定[J].財經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