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會計法律規范體系包括會計法律、會計行政法規和會計規章,由于現行會計法規體系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缺少部門和職業間的協調,存在著一定程度不協調、不完善現象,主要表現為法規沖突、會計法規中定義不準確、民事賠償制度缺失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會計法律規范應有的作用。因此,建議建立我國會計信息失真民事責任制度,同時注意法律規范的協調。
關鍵詞:會計信息 法律規范 協調
一、我國會計法律規范體系
會計法是調整經濟關系中各種會計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包括會計法律、會計行政法規、會計行政規章等。會計法律規范體系就是由各項會計法律規范所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且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
(一)會計法律規范體系的現狀
1.會計法律
會計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有關會計規范方面的法律。在我國,《會計法》是指導和規范會計行為的母法,在整個會計法律制度中處于最高地位。我國《會計法》主要分為七個部分:總則、會計核算的基本規定、公司、企業會計核算的特別規定、會計監督的基本規定、對會計機構和人員的基本規定、法律責任規定和附則。除《會計法》外,還有其他涉及會計問題的法律,如《公司法》、《證券法》、《注冊會計師法》、《企業法》、《合資企業法》、《破產法》等。這些法律從不同角度對會計工作進行了規范,對《會計法》起著補充作用。
2.會計行政法規
會計行政法規是由國務院制定并頒布的適用于全國范圍的會計規范,其法律效力低于《會計法》。由于《會計法》的規定比較原則,實踐中對于具體問題有時無法解決,會計行政法規對《會計法》中未能明確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規范,較全面、具體、容易操作。現階段,我國的主要會計行政法規有《總會計師條例》和《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等。
3.會計規章
會計規章主要是由財政部就會計工作中某些方面內容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主要有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包括《企業會計制度》、《小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基本會計準則》,其對會計核算的一般要求和會計核算的主要方面作出原則性的規定。第二層次為《具體會計準則》,即我國已頒布實施的38個具體準則,它根據基本會計準則的要求,對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的處理方法及其程序作出具體規定,自2007年1月起已在上市公司內實施。
(二)會計法律規范體系之間的關系
在我國的會計法律規范體系中,從會計管理的具體實施和最終成果角度看,會計準則規范和會計制度規范是其中的核心內容,是規范會計活動的具體標準,是財務會計生成財務信息的行為準則;會計法律法規統領、約束和影響會計準則規范和會計制度規范的確立。以上三個方面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會計法律規范體系,通過對會計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引導和控制會計行為以及指導會計工作,從而維護社會經濟關系和經濟秩序以及微觀經濟利益和宏觀經濟利益的統一,使會計行為朝著合法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并最終與會計法治的目標相一致,即實現一種穩定有序的會計工作秩序和狀態,這是各種規范在調整會計關系的過程中相互作用和演進的結果。
二、我國會計法律規范體系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變革時期,會計法律、規章、制度等建設尚不完備;會計法律規范體系配套設施程度較低,影響了整體實施效力;會計法律規范的某些內容、結構、要求不一致,缺乏嚴謹;會計法律規范與相關法律不能有效銜接與協調。
(一)會計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的缺失
在市場經濟發達國家,讓會計造假者最為卻步的不是刑事訴訟或行政處罰,而是民事賠償,尤其是會計造假頻發的證券市場,一旦被要求進行民事賠償,那么可能面臨傾家蕩產的命運。當前,我國的會計法規體系中,就法律責任而言,著重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而民事賠償在法律規定上則比較模糊。《會計法》第六章“法律責任”的規定基本上是圍繞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而展開的,沒有涉及民事責任的內容,法律責任體系不健全;《公司法》、《證券法》的“法律責任”規定中,雖然對民事責任均有涉及,但適用主體范圍狹小,主要針對證券發行公司、證券承銷商及其重要責任人、會計師事務所及其會計師,而且條文內容籠統、概括。也許有人會提出會計違法行為的民事責任應由民法加以規范,然而,就平等主體關系的法律調整來說,民法處于普通法的地位,它對民事法律責任制度的供給只能是“基本原理/基本原則/基本制度”性的,而對特殊領域尤其是“公”“私”兼顧的法律調整領域,如商事、環境、會計等的民事法律責任制度的規定還須特別予以具體化和特殊化,這是市場經濟關系日趨復雜和變化多端的必然要求。《會計法》是關于會計行為和組織的核心法律,它的相應條款應為民法和其他同一層級的法律規范(如公司法、證券法等) 實務中,由于會計法規民事賠償制度的缺失,導致會計信息披露不充分,使用者遭受到經濟損失時難以獲得民事賠償。現行財務指標在設計上有局限性,使報表使用者不易獲得諸如存貨結構、資產結構、季節性生產變化等更詳盡的財務信息。
總之,企業管理者要想真正說明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必須把財務報表分析與企業的實際情況、生產過程、經營戰略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理解財務指標中的經濟內涵,做出正確的經營決策。
(二)法規沖突影響會計法律規范體系的總體效力
1.《刑法》與《會計法》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的范圍不一致
《會計法》的法律責任規定中,有六條明確規定“有前款所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由此可見,《會計法》中可以追究刑事責任的行為主要有六個方面,而是否追究刑事責任主要是看其造成社會危害后果的程度。但在《刑法》中與《會計法》對應的僅在第161條和162條中規定對“公司向股東和社會公眾提供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財務會計報告”、“公司、企業進行清算時隱匿財產,對資產負債表或者財產清單作虛偽記載或者在未清償債務前分配公司、企業財產”、“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且產生嚴重社會危害的行為給予刑事處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規定》中,與《會計法》中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相對應的也只有兩種罪名:一種是“隱匿、故意銷毀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罪”;另一種是“提供虛假財會報告罪”。《會計法》和《刑法》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的范圍并不一致按《會計法》相應條款應當認定刑事責任,而在量刑的基本依據《刑法》中沒有相應的條款以及應予認定的相應罪名,導致了《會計法》中關于刑事責任的規定缺乏刑法中的法律依據,《會計法》與《刑法》之間形成沖突。
2.執法的標準尺度不統一
主要表現為處罰數額尺度不一致,即同一會計違法行為,其處罰標準各異。如對提供或編制虛假的財務會計報告,《會計法》規定,對違法責任者可以處以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公司法》規定,對違法責任者處以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證券法》規定,對違法責任者(發行人)處以30萬元以上6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以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罰款。
參考文獻:
[1]王柏,馮淑萍.會計法講話[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15
[2]黃林.論我國的會計法律規范體系[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7 (7):94
[3 許家林,張華林.法理視角的會計法規體系協調研究[J].財會通訊,2007(5)
[4]劉燕.會計師民事責任研究:公眾利益與職業利益的平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5]楊洪梅.發電企業內部控制研究[J].現代商業,2009(3)
[6]何昌君.電力行業審計中應該注意的環節[J].中國審計信息與方法,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