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文化對于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并極大地促進了高校教育工作的發展,但由于網絡文化具有開放性、虛擬性、平等性和難操控性等特征,不少消極的思想道德觀念也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國家應加強網絡的建設和管理,高校要更新教育觀念,加強德育教育,將網絡文化與高校傳統文化有機結合,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網絡文化 大學生 教育
一、網絡文化概述
網絡文化是指建立在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網絡技術以及網絡經濟基礎上的精神創造活動及其成果,是人們在互聯網絡這個特殊的世界中進行工作學習、交流溝通、休閑娛樂等所形成的活動方式及其所反映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和心理活動等方面的總稱,它包含了人的心理狀況、思維方式、道德修養、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網絡文化呈現出以下幾種特征:
1.技術依托性
網絡文化是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而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只要有一種網絡技術被開發出來并得到廣泛運用,就會出現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如 “博客”文化。
2.開放性
在互聯網上,不同觀念的創造者所輸入的信息良莠并存,使各種不同的社會道德觀念和倫理原則在網絡上無限制地得到傳播,任何一件具備足夠能量的事,只要在網絡上公布,立刻就可以傳遍全球,可能成為全球網民關注的焦點。
3.虛擬性
網絡世界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人們可以通過想象,通過網絡將現實生活中無法充分表達的矛盾、情感、思維表現并公布出來。人們網絡傳播中享有高度自由、便捷和互動的同時,不能不看到黑客、色情、病毒、網絡犯罪等大量社會問題的產生,這也正是網絡文化具有虛擬性的負面影響。
4.平等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網絡文化是一種“平等文化”。 網絡在本質上不存在任何中心和權威,每個人都可以處在世界的中心,到世界的任何一個點都是等距離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權力失去了它以往的作用,話語權出現扁平化和自由化傾向。
5.難操控性
網絡文化很難通過現實社會中的行政命令、道德倫理以及法制規范來控制。究其緣由,一方面使用電腦和進入網絡時代是整個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信息革命階段的必然結果,并不是人們思想意識中憑空想出來的。另一方面意識領域和管理領域還沒有真正認識和找到與之相適應的管理和控制方式。
二、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教育的影響
近年來,中國特色網絡文化事業始終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各地方和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了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大力推進網絡文化的快速健康發展,網絡文化創作空前活躍,網絡文化產品和網絡服務內容日益豐富,網絡文化陣地不斷堅實壯大,網絡文化管理體系也日臻完善,對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發揮了積極的重要作用。
作為一種新的文化樣式,網絡文化前所未有的豐富內容,對高校師生的學習生活方式、交往溝通方式、思維方式、道德價值觀念和精神世界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同時,由此形成的網絡文化對傳統校園文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對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的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置身于網絡文化的大氛圍當中,應當積極主動地應對網絡文化的挑戰,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健康的網絡文化觀念,并以此指導他們的網絡行為,努力把網絡文化建設成校園文化的新亮點。"
青年大學生不僅是網民中的主力軍,也是整個青年群體的佼佼者。他們擔負著傳承人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任,他們的素質將直接影響其歷史使命能否順利實現。互聯網上不良信息的泛濫和監控系統的缺乏,使青年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發生了扭曲和錯位。大學生中出現了思想觀念西化、民族文化認同感減弱、現實情感冷漠化、社會交往能力退化、法制觀念淡漠等不良傾向。并因此產生了一些不良行為,尤其是他們生活在網絡社會,容易把在網絡這個“虛擬社會”的一些規則放到現實生活當中,結果引發人際關系淡漠虛假、思想腐化墮落等社會問題的產生,所以如何對大學生開展卓有成效的網絡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三、加強高校網絡文化的思考
1.加強互聯網絡的管理和建設
從宏觀上講,國家要瞄準世界科技文化發展的戰略前沿,加強對網絡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提高文化裝備的技術水平;更加重視網絡重點領域的技術攻關和研究開發力度,在抵御破壞性信息侵襲的同時,要確保網絡文化的優秀成果能更快地傳輸到各個相關領域并發揮應有的作用;要占領網絡文化前沿陣地,改進傳播民族優秀文化的手段。只有國家在宏觀上加強了網絡的管理和建設,才能保證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順利進行。高校應組建并培養一支政治素養高、熟悉思想政治工作、熟悉網絡技術專兼職結合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這樣可以充分起到引導者和把關人的角色,利用網絡化的教育手段,獲取和發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對網上不良信息進行過濾或清除,引導學生利用正確有益的信息,發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時性、主動性和服務性。"
2.與時俱進,更新教育觀念
網絡文化的平等性特點帶給教育界的思想核心是平等的互動教育,傳統的權威教育思想應根據情況棄之不用。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網絡平等的“交互式”信息溝通方式,從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知識的教授轉向對他們識別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在網絡中有能力選擇正確的價值觀。教職員工應當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新技術以便更好地服務學生,進一步改善學習環境、改革課堂教學以適應學生喜歡體驗式學習、協作學習和網絡社交的特點。在教育者集中的師范院校,要更多的開展網絡教育的研究,加強網絡素養的教育實驗,并在全社會進行廣泛宣傳。各高校可以通過深入調查,找到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以新穎的方式打造校園網站,加強對校園網站的宣傳,凝聚人心,然后利用校園網站來進行大學生網絡教育。輔導員、班主任、思想政治課教師等高校學生工作者應利用博客、微博、郵件、QQ、飛信等多種方式加強和學生的交流,通過網絡交流來影響學生、教育學生。
3.加強德育教育,應當大學生開展自我教育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各種手段教育大學生具備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導他們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面前保持頭腦清醒,自覺地選擇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規范,抵制資本主義腐朽、反動的思想。要引導大學生牢記社會期望和肩上的重擔,在網絡時代增道德強倫理意識,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多做有利于社會進步的事,不做違背社會道德和褒瀆文明的事情。在網絡道德教育過程中,要通過引人入勝的教育形式,使青年大學生產生道德認同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啟發他們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身份,文化身份由民族傳統、思想方式、價值觀等一系列本民族獨特的文化意識形態構成。中華民族經歷了幾千年薪火不熄的傳承,塑造了世界歷史上最悠久、最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華文化的精華越來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網絡文化的出現,能增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和了解。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幫助大學生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抵制和消除西方文化中的不良影響。
人際關系不僅影響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及其身心發展,而且對大學生步入社會、適應社會具有深遠的影響。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引導他們在遇到挫折時積極地去調節、完善,而不是在網絡虛擬的人際關系尋找心理上的暫時滿足。要幫助大學生在正確對待網上人際交往,充分利用網絡,擴大自己的社會交往面的同時,適當控制對網絡的依戀,注重現實生活中的正常人際交往。
由于網絡文化具有豐富性、復雜性和不可控制性等特點,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水平就顯得很重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學生自己學會學習,學會保護自己的健康,注意正常而規律的生活,調整精神狀態,上網有節有度。學會辨析網絡信息的能力,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武裝頭腦,能夠分清網絡內容的真善美與假惡丑。學會克制自己,抵御各種誘惑。要把網絡作為知識的來源和學習的手段,而不是作為獵取不良信息的途徑。
網絡文化的出現無疑對傳統教育帶來巨大沖擊,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將傳統校園文化和網路校園文化有機融合,使校園網絡文化成為思想教育的主陣地,推動高校教育工作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先琳,陳權.對高校新聞媒體如何引導校園網絡輿論的思考[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4
[2]黃文玲.高校網絡文化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續發展[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4.1
[3]謝海光.互聯網與思想政治工作[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4]丁泗.網絡文化與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J]. 江蘇高教,2005.05
作者簡介:
呂超(1990- ),男,河南商城人,研究方向:網絡工程。